走進永豐縣古縣鎮,一幅幅畫面映入眼簾: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掩映在綠蔭叢中;一條條灰白的水泥路穿插在房前屋后;家家做飯用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和沼氣;村子里電話、手機響個不停,三五成群的農民在綠草如茵的社區大院里怡然自樂。這是古縣鎮致力于扶貧開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帶來的可喜變化。
一、謀發展,讓百姓走上致富路
石井村位于古縣鎮西北部,共有農戶268戶,人口1117人,其中貧困人口426人,占36.3%,年人均純收入僅680元。
“要想富,先修路。”為從根本上改變該村面貌,省建行、縣扶貧辦等部門扶持60多萬元,修通了龍陂至石井3.7公里水泥路,徹底改善了石井村的交通狀況;投資7.7萬元,新建了上王電排站,維修加固灌區水渠。生產條件好了,群眾積極性高了,紛紛尋找致富路。村民楊冬根搞起了“豬—沼—魚”立體養殖,去年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今年花了7萬元建起了一幢三層小洋房。他高興地說:“原先一家人擠在一間土坯屋里,又暗又潮濕,如今咱也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明亮又寬敞,比城里人還舒服!”
為促進農民增收,古縣鎮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以無公害蔬菜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步伐。重點抓好“蛇接骨”藥材生產基地,上保50畝常年菱鎂大棚蔬菜基地以及五團200畝常年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設;依托農產品加工企業,主動出擊,促進糧食、蔬菜轉化和加工。由村委會和農技站牽頭,聯合農戶和龍頭企業簽訂蔬菜等農產品產銷合同,每村建立了一個200畝以上的訂單基地。
針對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古縣鎮黨委始終圍著“民”字轉,朝著“實”字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為群眾尋找致富路。該鎮組建了60個由一名黨員致富能手帶領多名群眾的“共富組”,形成了“共富組+示范戶”的“小群體、大規模”局面,并成立了蔬菜、水果、養殖等10個專業協會,舉辦了間套復種、優質育種、果樹管理等方面技術培訓班4期,受訓群眾1000多人次,增強了群眾致富能力。上堡村主任梁洪發組織村里10位頭腦靈活的村民建一家辣椒販銷服務公司,通過外出市場,每年向外銷售辣椒300多萬公斤,獲利達10多萬元。珠西村女黨員陳玉秀種植果樹100多畝,年產水果7萬多斤,經濟效益8萬余元,帶出了39戶果業專業戶,興旺了一個產業。
二、治環境,村容村貌由差到美
為滿足農民群眾對農村生活求知、求美、求樂、求健康的渴求,古縣鎮建起了一些集娛樂、休閑、學習服務為一體的休閑場所。各村按照文明生態村的標準,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三清三改”,環境衛生得到了極大改善,呈現出一幅村在綠中“躲”、人在畫中游的優美畫卷。
古縣鎮在籌措“五通一氣”工程建設資金工作中堅持“農戶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社會力量支持”的原則,辦法多、籌資面廣,確保了工程建設順利進行,新通用電戶85戶,新增電話、手機、有線電視62戶,新建沼氣池56座,粉刷墻面1.3萬平方米,改建污水溝5千米。喝了幾十年河水的遇元村村民胡小明,在水管接通的第一天,他高興得接著水龍頭喝個飽。他說:“家里能通上自來水,過去做夢都不敢想。”村民的許多愿望變成了現實。以前不通有線電視的偏遠村組,也能看上幾十個精彩的頻道;原先臭氣熏天、蠅蚊亂飛的村莊,如今一排排小樓井然有序,清潔衛生;路修通了,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著膠鞋的老表們紛紛換上了一雙雙嶄新的皮鞋。
三、抓管理,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在新農村建設中,該鎮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進一步推行村務公開、投入公開等群眾監督機制,在規劃之前,各村都召開了有上級領導和專家參加的新村建設動員大會,做到每戶有一個明白人,根據實際、按照總體規劃把目標任務落實到人頭。
該鎮還組織村民們學習新農村建設有關文件,收看有關專題片,組織部分村干部及村民到吉安萬福鎮參觀學習。通過行之有效的思想發動,在全鎮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為引導村民告別生活陋習,各村通過召開戶主會、張貼宣傳畫、設置宣傳欄等形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各村還結合實際制定了簡單實用便于操作的《村規民約》、《農村道德建設規范》、《文明信用農戶創評標準》等相關制度,并開展“文明信用農戶”評比活動,每月進行一次檢察評比,并把檢查結果張貼在村子里顯要地方,極大地促進了村民自覺改變陋習的意識。各村發揮“五老”的作用,還推選了一些有威望、有公心、責任心強的人擔任監督員,負責做好公共衛生、調解糾紛、公共設施管理等。
幾年來,古縣鎮在搞好扶貧開發和開展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過程中,拆除茅廁、豬牛欄32個,新建垃圾站8個,完成農戶通水205戶,新修村組水泥路6.5公里,組建各類專業協會10個,帶動了2000戶專業大戶,培訓農民1.3萬人次,建起14個村落文化活動室。
風過四野,水活田疇,火熱的古縣本地正上演著一幕幕新農村建設的新人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