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贛州這塊紅色土地上,廣大農村開展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創建好班子的新農村建設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茶,促使了贛州這古老的客家搖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創建新農村這一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一條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新路子,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扶貧開發與創建新農村的目標一致
自“十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實行扶持重點貧困村以來,提出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的新路子,其目標:一是改善扶貧重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交通不暢、人畜飲水困難、農田灌溉難等實際問題。二是扶持扶貧重點村發展壯大支柱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為農民發展新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四是幫助重點村根據其不同特點成立產業協會,建立增收長效機制。五是指導和幫助重點村開展“三清三改”工作。六是協助鄉(鎮)加強對重點村的班子建設。從而達到整村推進的目標,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變短期利益為長久效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而在農村開展以村鎮規劃、“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鎮創建為主要內容的“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活動,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創建好班子使農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等為最終目的,同時做大做強農村產業、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民、強化村級班子建設、整體推進農村工作,最終使農民全面走上小康路。可以這么說,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二、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各具優勢
扶貧開發的優勢在于有一定的經濟扶助,便于項目的啟動,能針對性的解決農村和農民的一些實際問題和需求。同時扶貧開發對每一重點村為五年一輪,有較好的連續性。特別是通過較長時間的幫扶,當地群眾更能理解黨的方針、政策,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在于普及面廣、宣傳力度大,并出臺了許多配套優惠政策。比如,新村點建設免費統一規劃、設計,農民在新村點上建房審批上的便利及收費方面的優惠政策、“三清三改”扶助政策、發展產業的扶助政策、農民知識化培訓免費政策等。
三、優勢互補形成了效益最大化
石城縣在2005年的工作中,將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力地促進了扶貧重點村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扶貧資金立項向新農村建設傾斜。2005年,我縣要求所有扶貧開發重點村開展創建新農村工作,在扶貧資金立項方面,在確保每個重點村“十五”期間立項50萬元的基礎上,為每個重點村爭取了新村點建設資金立項。共為全縣16個重點村安排了新農村建設項目29個118萬元。專門用于新農村建設公共項目改路、改水、勞動力培訓轉移、扶助產業發展之用。
(二)為扶貧重點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優勢互補,有力的整合了資源,促使我縣扶貧重點村的各項工作駛上了快車道。一是16個扶貧重點村全面展開了新村點建設,啟動了拆舊建新點10個、異地新建點2個、“三清三改”點4個。二是16個新村點建設全部實施了人畜飲水工程和路面硬化工程。三是為扶貧重點村免費培養了16個中專生及359名實用技術人員。四是各重點村都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并組建了相應的產業協會,制訂了有關規定和章程。五是村級班子建設明顯增強。
(三)扶貧開發重點村的工作成效顯著。通過整合扶貧開發及新農村建設的優勢資源,扶貧重點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捆綁了大量資金用于重點村的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如龍崗鄉下逕村的蓮花塘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工程,扶貧資金立項才28萬元,而其總造價為107萬元,其中引進了世界宣明會慈善資金50萬元,捆綁了水利建設資金20多萬元,群眾投工投勞3萬多元。這一工程的順利竣工,徹底解決了該村的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用水難的問題。又如小松鎮羅溪村是一個偏遠的山區貧困村,由于沒有修通公路,嚴重制約了該村的經濟發展。修通該村公路是羅溪村祖祖輩輩的夢想,但一條7公里長的村級水泥公路,需要100多萬元的資金,這對于一個山區村真是個天文數字。我縣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村村通的優勢資源整合在一起,使羅溪村人的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其中扶貧資金立項36萬元、村村通立項60萬元、村民及社會募捐30多萬元。公路修通之后,該村又掀起了新村點建設的高潮。該村首先選定井邊村小組為拆舊建新點,并配套實施自來水工程。扶貧資金為自來水立項7.23萬元,該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因勢利導,將該自來水工程建成解決全村2000多人都可以享受的惠民工程。再如屏山鎮的新坊村,確定了下合組為拆舊建新點,扶貧資金立項3萬元新建自來水工程,該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征求村民的意見后,將該項目建成全村人均可享受的自來水工程。理事會號召受益群眾捐款捐工,受到了全村村民的熱烈響應。
2、調動了扶貧重點村群眾參與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由于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不斷增大,惠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同時扶貧重點村的群眾通過扶貧開發,其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從而充分調動起了他們參與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如屏山鎮羅陂村柴古排拆舊建新點,為了修通至點上的公路,每戶受益群眾捐款在500元以上,最多的捐款達l萬元。又如琴江鎮壩口村望東源新村點,為了不占耕地建新村,每戶籌資5000元,將半座山坡挖平。
3、開展新農村建設促進了重點扶貧村的產業發展。在扶貧開發立項中,我們結合各重點村的特色,為其制訂了產業發展規劃,并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扶助,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抓住了這一切入點,成立了相關的產業協會,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促進了產業的發展。現在每個重點村都有了自己的優勢產業,如大畬村、新坊村、田江村、丹溪村、田心村、鄭里村、壩口村,其煙草產業成為了它們的龍頭產業,僅大畬村的煙草種植面積就達到1000多畝。羅溪村、下逕村、高背村、三和村、瑞坑村、睦富村、洋和村、姑溪村形成了以白蓮種植為龍頭的優勢產業,僅羅溪村的白蓮種植就達1000多畝。同時還產生了油茶、果業、毛竹、養殖等許多新產業,重點村的農民年均純收入顯著提高。
隨著產業的不斷長大,扶貧重點村以新農村理事會牽頭,組建起了許多產業協會,如煙草協會、白蓮協會、果業協會、蓮稻田養魚協會……等等,一些新經濟組織在不斷組建,促進了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4、開展新農村建設加快了重點扶貧村農民知識化培訓步伐,新型農民培育初見成效。2005年我縣在16個扶貧重點村中,結合新農村建設立項,安排了20萬元的農民知識化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其中為每個扶貧重點村免費培養了一名中專生,對所有重點村359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了勞動力轉移實用技術培訓。同時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進行種煙、種蓮、種果、養殖等技術培訓,新型農民培育初見成效。
5、開展新農村建設促使了扶貧重點村長效機制建立更加完善。2005年,我縣扶貧重點村圍繞創建“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要求,結合各村實際,著力強化了長效機制建設。如各扶貧重點均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項目實施監督驗收小組、產業協會,制訂了文明公約、衛生公約、公路管護及自來水管理職責,制訂了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等等。
總之,通過我們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新路子,起到了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作用,實現了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