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1號文件及相關惠農政策激勵下,江西省樟樹市突出建基地、育龍頭、拓市場,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市培育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宜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帶動就業達8000多人;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農業龍頭企業32家、固定資產達6億多元,帶動農戶5.8萬戶;有藥業、生豬、蔬菜等專業協會6個,各類農產品運銷聯合體931個,85%以上農副產品實現外銷。2005年,農業產業化中僅農業龍頭企業上繳稅收達8000多萬元,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人平實現增收153.65元。
一、優環境,夯實龍頭發展底力
從健全農業產業化工作的組織系統入手,著力于外部環境的優化,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力度。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分管農業副書記、副市長為正副組長,19個涉農涉企單位為成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的領導。同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動態管理,加強和完善企作者(右一)指導新農村建設工作業經營情況月報制度,促進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聯結機制,使企業經營發展和農戶利益關系互相促進。
二是制定優惠政策。本著“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路,市委、市政府制訂出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政策,先后下發《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出臺一系列優惠措施,進一步規范公安、工商、國土、環保、金融等10多個涉企部門行為,并明確規定各有關部門在辦證、企業貸款、建設用地、生產用電等方面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重點傾斜,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近幾年,農業龍頭企業在各項優惠措施中獲益2000多萬元,企業活力進一步得到加強。
三是創新組織方式,積極創新經營機制,推進“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互助互利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體。
二、建基地,提升品質激活動力
突出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著力培植主導特色產業,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產品品質提升。
一是科技示范帶動。以樟樹農業科技示范園為重點,通過示范帶動,使農民學有榜樣、干有樣板。全市共建立鄉級科技示范基地26個、村級示范點800多個;涌現種植面積50畝以上糧食種植大戶205戶、連片種植青皮冬瓜50畝以上的基地27個;建立千畝以上中藥材基地18個,出欄萬頭以上生豬養殖基地8個、千頭以上生豬養殖基地63個,出籠5萬羽以上家禽養殖基地7個、萬羽以上家禽養殖基地45個。
二是綠色產業拉動。積極發揮無公害產品的市場效應,健全農產品質量認證監管體系、無公害技術推廣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規程,提升名牌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目前,全市建立無公害生產基地219個,面積達6.8萬畝;建立“三品”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3個。
三是特色板塊促動。突出發展以藥材、蔬菜、瓜果為主的高效經濟作物,壯大生豬、家禽、特種水產等養殖,逐步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業、一片有一個特色”塊狀經濟。形成了吳城、臨江、昌傅等地的中藥材種植板塊;洲上、城北等地的蔬菜種植板塊;臨江、昌傅、新基山等地的生豬養殖板塊;大橋、洋湖等地的家禽養殖板塊;中洲、洋湖等地的蘑菇種植板塊;大橋、觀上等地的苗木等區域特色種養板塊。
三、育龍頭,打造品牌壯大實力
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狠抓引進和培育兩項關鍵措施的落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育強農業龍頭企業,使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和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農業龍頭企業迅速成長、不斷壯大。
一是發展方向“立”。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著力點,緊緊圍繞糧食、生豬、中藥材、蔬菜等樟樹四大主導農產品,培植和壯大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強的龍頭企業。打造出仁和集團、省樟樹糧油公司、綠環牧業公司、天齊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其門堂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全市培育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宜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帶動就業達8000多人;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農業龍頭企業32家;固定資產達6億多元,帶動農戶5.8萬戶。
二是對口單位“扶”。實施對口扶持辦法,實行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口幫扶一家產業化經營企業,為他們提供技術信息服務,解決產業化經營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企業的運行質量和對農戶的帶動能力。
三是優勢品牌“樹”。依托比較優勢,狠抓品牌建設,逐步創立起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涌現出一批如“玉珠”、“春絲”等10多個糧油品牌,一批如“仁和”、“齊靈”、“宏潔”等10多個中藥品牌。目前,全市農產品共獲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2個、江西省著名商標15個、江西省名牌6個、宜春市知名商標9個、綠色食品商標3個。仁和集團通過合同制形式聯結農戶9000戶,遍及17個鄉鎮,為當地藥農帶來了累計8000萬元的經濟收入,戶均年收入達9200元。
四、拓市場,鍛造品位培育活力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從創新經營理念入手,積極健全服務體系、培育市場主體,促進農產品品位提升,使全市農業產業化活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創新理念,暢通產業信息拓市場。從下功夫解決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問題入手,加強市場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預測和發布工作,逐步健全農產品市場預警系統,預防保護措施和辦法基本確定;建立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政務管理透明度進一步增強;完善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為進一步活躍、改善市場經營提供有力支撐,為引導農民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全市30%農產品實現網上銷售。
二是強化保障,健全服務體系拓市場。加強對涉農法律法規的貫徹和落實,強化農資、農業環保、植物檢疫、農民負擔的監管,完善市、鄉、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和推廣得到快步拓展。同時,完善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建設,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質量安全檢測檢驗,確保產品消費安全,樟樹農產品信譽進一步增強。
三是培育主體,打造流通隊伍拓市場。鼓勵龍頭企業創辦、經濟技術部門領辦、能人牽頭興辦、農戶聯辦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建立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效對接,通過農民經紀人推銷、代理商促銷、批發商團銷,形成政府搭臺、中介組織運作、經紀人唱戲的新型市場經濟服務體系。全市共培養農業經紀人5000余人、成立專業協會6個,有各類農產品運銷聯合體931個、從業人員達2萬余人,85%以上農副產品實現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