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省各條戰線都興起了一股創業的熱潮,這標志著江西省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已經全面啟動。作為扶貧戰線上的一員,我們深深體會到扶貧部門在新一輪的全民創業大潮中,在推動我縣貧困鄉村全民創業,富民興縣的大局中,要找準找強扶貧工作的位置,不斷創新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切實為貧困群眾創業提供周到的服務,才能使扶貧開發工作在推動我縣貧困鄉村全民創業,加快富民興縣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一、以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計劃為工作重點,為貧困鄉村和貧困戶改善創業條件,提高創業能力
“十五”期間,我縣12個扶貧工作重點鄉鎮20個貧困村列入了全省實施整村推進計劃中。我們把不斷提高扶助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目標,把能力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任務。資金項目直接到村,由村民委員會提出項目,管理和使用資金,制定實施村級規劃。在當家作主的過程中,提高了村民及村級組織的能力和素質,實施可持續發展。村民在實施整村推進計劃中,切實感受到黨的扶貧政策陽光的溫暖。同時,又把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和村民自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物質建設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緊密結合起來。這種扶貧開發的工作思路,受到貧困群眾的普遍歡迎,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明顯效果。“十一五”期間,全縣將再確定26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計劃,每個村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0萬元以上,安排1個定點單位幫扶。在堅持和完善上述有效工作思路的基礎上,還要在發展理念、建設內容、建設規劃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幫助這些貧困村建設村容村貌、“三清三改”、沼氣扶貧、修村道、實施戶戶通自來水、興建村衛生所和村小學等,切實幫助這些貧困鄉和貧困群眾改善創業環境,提高創業能力。
二、以產業化扶貧為工作重點,為貧困鄉村能人創企業、群眾創家業提供強力支持
(1)與縣農行合作,積極為貧困鄉村的扶貧產業提供扶貧貸款,強力支持扶貧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帶動作用,強化扶貧功能。(2)以市場和扶貧企業經營內容為導向,強力支持重點鄉村農產品基地建設,為貧困戶創家業提供條件。(3)優先扶助貧困鄉村種植業、養殖業、鼓勵貧困群眾種植綠色蔬菜、藥材、養豬、養鵝,通過產業扶貧增加收入,拓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4)大力支持貧困鄉村建立服務體系和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高產業化扶貧的科技含量。
三、以勞動力轉移培訓為工作重點,為貧困群眾外出創業提高素質,創造機會
(1)制定并實施“永豐縣貧困鄉村2005—2010年勞動力培訓轉移規劃”。期間,積極向上爭取安排財政扶貧資金30萬元以上,培訓轉移勞動力1萬人以上,培訓范圍為全縣12個重點貧困鄉鎮和1個非重點貧困鎮、26個重點貧困村農民。(2)選準并確定一個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基地必須能確保能培訓合格的勞動力就業,堅持標準,市場化運作,擇優選擇。(3)探索輸出基地+培訓基地+轉移基地的模式,縣建立輸出基地,在用工地建立接收基地通過中間培訓基地,把貧困農戶與用工市場有效地鏈接起來,不斷提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組織化程度。
四、以加強項目管理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強化扶貧資金管理的運行機制,提高使用效益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是“高壓線”,我們要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思想,樹立勤政廉政的思想,嚴格執行《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嚴格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強督促檢查,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一是縣、鄉(鎮)扶貧資金嚴格專戶專儲,專人管理,專業核算,封閉運行;二是全面推行扶貧項目實施管理責任制。各鄉鎮、各項目實施管理責任制。各鄉鎮、各項目施工單位可依據項目的特點,選擇項目的實施方案。統籌安排項目并認真組織實施。但必須按照“村建帳、鄉(鎮)管理、縣驗收和報帳”的原則,嚴格使用資金,嚴禁改變資金用途,嚴禁拖欠、擠占扶貧資金。三是嚴格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全面推行資金公示制和項目選擇公告制。四是實行扶貧項目村書記法人制和投標制。對投資在2萬元以上的項目要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進行,增加項目的透明度。五是實行扶貧項目完工驗收制。近年以來,我辦對重點村工作實行目標包干獎懲制。把全縣重點村分成三個組,每組由一名副主任帶隊,實行包村、包項目、包檢查、包驗收、包資金到位及年終獎金、交通費用掛鉤獎懲等“五包一獎責任制”,使扶貧工作進展更順暢。并對每個項目的扶貧資金實行“三六一”制。即對每個項目,縣扶貧辦在項目實施前預撥30%的啟動資金,完工驗收后再撥付60%,剩下的10%作為項目工程質量的保證金,工程質量完全合格后再行撥付。通過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扶貧干部的責任心和積極性,還確保了扶貧項目發揮效益。六是對扶貧資金的使用實行審計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貧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監察部門四道防線,嚴防扶貧資金出問題,對擠占、挪用、貪污扶貧資金的單位及有關責任人員,進行嚴肅查處。
五、以繼續實行扶貧工作黨政一把手負責制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幫扶機制,扶貧到戶
扶貧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我們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為契機,切實把扶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繼續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進一步發掘和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切實完善扶貧開發幫扶機制。
一是近年來,我縣通過實行“一把手”責任制,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了干部為民謀利益的公仆形象。今后,要繼續推進這一制度。由各鄉鎮黨政一把手負責本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狠抓脫貧措施的落實和扶貧項目的實施,并通過實行目標考核管理,簽訂脫貧責任狀等形式,形成縣、鄉、村“一把手”負責制,層層明確工作任務和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有人管的組織管理保障體系,使扶貧工作真正落實到村,扶貧到戶。
二是繼續推行“1+1”扶貧幫困制度。近年來,我縣大力推行“1+1”扶貧幫困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年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都有扶貧工作具體目標,都按照“七個一”的要求,抓好扶貧工作、即修好一條路,建好一座地,辦好一個園,學好一門藝,扶植一個產業,貧困戶人均收入上一個臺階,確保6000元以上資金辦一件實事。
三是加強同省、市掛點單位的協調和聯系工作,使全省掛點單位扶貧工作開展順利。并加強了與水利、農業、林業、教育、文化等部門的溝通,積極招商引資,逐步探索產業扶貧、行業扶貧、生態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社會扶貧等多種有效途徑。
四是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全縣范圍內要開展以扶貧濟困為主題的“光彩事業”活動;共青團要組織“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扶貧活動等等,通過各階層力量,多渠道扶助,推動全縣扶貧工作長效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