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教塘進村路口,立著一塊碩大的石碑,只見碑上書著“贛南師院路”幾個大字。偏僻的安遠山村,咋會有條贛南師院路呢?下面讓我告訴你這條路的來歷吧。
一、破“瓶頸”鐵心要修路
2003年,贛南師院根據贛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來到扶貧開發重點村安遠縣教塘村開展幫扶工作。他們在調查時發現,教塘村有很大面積的可開發山地,但農民主要是種田和外出打工,大量的山地在荒蕪閑置,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他們離大公路還有幾公里的山路,就因這幾公里的崎嶇山路,給當地產品的外銷造成了很大困難,碰上惡劣天氣,甚至無法外運。支書感慨地說,路難行是教塘發展的最大制約瓶頸,也是教塘貧困的原因。工作組聽了暗下決心,一定要為教塘修條好路。他們請來工程人員做了預算,一算,雖僅有6公里,造價卻高達180萬元,最節省也需150萬元,工作組、村干部、理事會一起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會議,都難以定下來,就這樣到了2005年8月,再次召開了聯席會議,工作組的同志向大家分析說,現在是教塘修路的最好時機:一是有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新農村建設、交通“村村通”工程的優惠政策;二是教塘作為國家“十五”扶貧重點村能獲得國家財政扶貧的支持,但2005年也是該村作為扶貧重點村的最后一年;三是師院的駐點扶持。現在不建,恐怕永無機會。通過工作組的分析鼓勵,大家終于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在2005年修好這條路,破除教塘發展的瓶頸。
二、盡心智竭力籌資金
定下修路的決心后,關鍵的問題是錢從哪里來。工作組的同志說,錢少辦事要采取開源節流并舉的辦法:節流,工作組干部同群眾一起揮鋤挑擔,避彎降坡整路面,他們樣樣干,整整干了一個星期,手磨起了老繭,肩挑得紅腫。開源,他們費盡口舌感動了有關部門,“村村通”工程將這個投資較大,人口覆蓋較少,邊際效益較差的工程立進了項;財政扶貧項目據此重新向上級申報了計劃,將村道硬化立進了計劃。盡管如此,但仍差資金50余萬,50多萬哪里來,向群眾捐,一個千人的貧困村能捐多少,向國家要,有關部門已給了這么大的支持。在困難情況下,工作組首先想到了娘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領導匯報,幫扶資金由3萬增到8萬,最后增加到14萬;二是通過自己的社會關系募捐,不管是單位還是朋友,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敢去。通過他們的努力,工程款差得不多了,為了保證路能修成,他們以師院名義請來了工程隊。2005年12月,攪拌機開進了教塘,教塘人盼了多年的水泥路終于破土動工。為保證施工質量,工作組成員每天都親臨施工現場,師傅說放心吧,工作組干部回答說,你們可知為修這條路費盡了多少艱難,現在既然修了就一定要保證質量,不到現場不放心啊。施工一個月工作組監督了一個月,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路鋪到那里他們就跟到那里。
三、表謝意議定“師院路”
2005年底教塘聯城水泥路終于竣工,2006年元月16日,當村民得知贛南師院的領導來村里慰問貧困戶并檢查年度幫扶工作時,全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稚童,都冒著凜冽寒風來到新建的水泥路上夾道歡迎,一邊高興地數說著建成水泥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一邊為工作組請功。有位大爺拉著該院林院長的手久久不放,激動地說:師院幫我們修成了這條路,從此不怕下雪落雹,全年暢通無阻,產品賣出不再難了,真是一條致富路,一條金光大道啊,我們要把這條路稱為“贛南師院路”。大爺的這一倡議立即得到群眾的贊同。此后群眾就精心地找了一塊大石頭,鐫刻上“贛南師院路”幾個端莊而滿含謝意的大字,將石碑穩穩地立在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