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縣是湖北省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10余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被國家勞動部確定為全國100個農村勞動力流動監控地區之一。因此,回鄉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一、我縣“回鄉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外出人員多,他們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技術和信息資源后,盼望回鄉發展。縣委、縣政府敏銳把握這一機遇,把他們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積極引導外出人員特別是有經濟實力的人才回鄉創業,收到了“放出小鳥,飛回鳳凰”,“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的效果。
一是促進了經濟增長。在我縣開展勞動力轉移較早的鄉鎮,已興起一股外出人員返鄉創業的熱潮,人力資源通過外出務工的平臺正在變為人力資本,勞務經濟開始反哺當地經濟的發展。據統計,近年來我縣先后有近3萬人返鄉創業,累計投資12275萬元,創辦各類經濟實體2500家,承包、租賃開發田地2546畝、產業基地7716畝、荒山14631畝、荒水荒灘等其它資源5082畝。同時,返鄉人員在外面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本,開闊了眼界,優化了我縣的產業結構,提升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二是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力.據不完全統計,發展“回鄉經濟”為8970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吸納下崗職工1250入,吸納城鎮待業人員700人,消化農村勞動力7020人。特別在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效果明顯。這些農村剩余勞力進入工廠以后,不僅解決了許多農村勞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他們就地進入工廠做工,獲得了不低的收入,可以照顧家庭,生活比較方便,出勞務輸出更加實惠。
三是大量固定資產的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固定資產投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由外出回鄉人員投資的固定資產總額,全縣累計1億元。其中:投資規模在1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42家。如工業園區的美爾雅公司投資達3000萬元,五山的新知電子有限公司投資達500萬元,石花的情路蓄電池有限公司投資達300萬元等,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帶動了交通運輸、飲食服務、建筑建材等行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振興。
四是促進了開放開發工作。在發展“回鄉經濟”中,我們堅持回歸與引進并重的工作方針,以回歸促引進。既引導谷城籍人士回歸辦企業,也注重引進縣外、國外的各方人士到谷城投資興業。通過“引鳳還巢”和“以鳳引鳳”兩手抓,形成了對外開放的連鎖效應。全縣近三年來招商引進的300多個項目,一半以上都是谷城人回鄉創業或谷城人提供信息、牽線搭橋辦成的。
五是縮小了城鄉差距。由于打工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加之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使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住房、交通、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F在,不僅手機、電腦已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就是汽車、轎車進入農民家庭也不足為奇。
二、發展回鄉經濟的主要作法
(一)廣泛聯絡,親情感召回鄉。加強與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的聯系,引導他們回鄉為家鄉經濟發展作貢獻,是推進“回鄉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h勞務部門牽頭對全縣在外工作人員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進行調查摸底,共調查登記9萬多人,摸清了外出創業有成人員的區域分布和從業特色。在此基礎上,采取印發宣傳資料,召開在外人員聯誼會、座談會等形式,介紹家鄉發展建設情況,宣傳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鼓勵成功人士回鄉自主創業。聘請成功人士為招商引資聯絡員,對縣內確立的各種投資項目、投資方向、投資重點及優惠政策等信息進行宣傳推介,并利用他們在外形成的關系網絡,進行招商引資。縣勞動就業部門多次赴廣東、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探訪,慰問谷城籍外出務工人員,主動與當地政府、部門、企業聯系,以取得對谷城籍務工人員的幫助和支持。五山鎮采集編制鄉友能人錄,對外出有成人員堅持每年發一封慰問信,每年召開一次老鄉座談會,對重點對象派領導干部上一次門,關注其生活大事,并定期向其通報家鄉發展情況,誠邀他們返鄉創業。逢年過節他們回鄉團聚時,請他們到鎮里看看聽聽,感受家鄉喜人變化。在傾情接觸中,激發鄉友能人回鄉創業。
(二)放開準入,資源吸引回鄉。從調查情況看,回鄉創業人員所選擇的投資領域比較寬泛,所選擇的投資項目回報率比較高,既有我縣的優勢資源,也有閑置資源,既有顯性資源,也有隱性資源。一是利用農村豐富的農田、山場、水面等農村資源廣泛吸引外出人員回鄉投資經營,促進農業深度開發。通過買斷、租賃、承包等流轉方式,把農村一些小而散、效益低的產業或資源集合起來,發展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激活農村經濟。廟灘鎮古樂村農民肖興樂帶著多年的積蓄回到家鄉,出資300萬元買斷漢江沿岸的百畝荒灘發展生態農業,2005年產值達500萬元,利稅達100萬元,百畝荒灘已變成了一片綠洲。據統計,目前全縣回鄉人員投資經營荒山達到14535畝,投資經營田地達到2546畝,投資經營產業基地7515畝,承包經營其他農村資源5082宙。二是利用工業經濟集聚效應和閑置資產吸引回鄉人員投資。全縣工業經濟投資“洼地”已經形成,許多投資商看好這一商機,紛紛前來投資經營,發展與“汽車配件、紡織服裝、水力發電、化工建材”相關的配套產業。石花鎮平川村村民范傳成過去在深圳一家制衣公司任銷售主管,回鄉投資1500萬元發展合金鉛冶煉,為金洋公司提供配套初級產品。該鎮席埡村村民席紅軍17歲就外出打工,目前已成為福州龍泰工業園區立群電子公司副總經理,他投資300萬元興辦的“情路蓄電池有限公司”也正是看中了駱駝蓄電池工業園的“洼地”效應的緣故。城關鎮過山口社區居民蔡華明過去在浙江一家藥業公司任生產部主管,年薪10萬余元。1999年,他主動放棄優厚的待遇,回鄉投資830萬元生產醫藥化工產品,年創利稅14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0多個。五山鎮開放閑置資產吸引外出人員回鄉創業。該鎮桂花溝村村民肖雪琴、楊得樹同在深圳一家電子廠工作,分別擔任生產部和銷售部經理,年薪均在20萬元以上。2004年3月,他們動員臺方老板3月份隨他們回鄉考察,4月份租賃閑置的原謝灣鎮政府辦公大樓辦起了新知電子有限公司,總投資500萬元,在縣內招工250人,工人月薪平均達到600元左右。去年又新增投資200萬美元,組建“宇之光”集團公司,就業崗位達到1000個,有效解決了周邊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題。三是利用我縣良好的環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廟灘鎮夕照街居民張化平將在深圳打工賺來的60萬元投資辦起了酒店;冷集馬臺村民代艷明是十堰有名的包工頭,2002年,他投資30萬元在鎮內率先開發了休閑娛樂項目。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有5000多萬元回鄉資金投入第三產業。
(三)優化服務,環境吸引回鄉。全縣從體制、政務、政策、市場、法制、人文、基礎設施七個方面大力優化發展環境,縣、鄉分別組建了強有力的優化經濟環境辦公室、行政服務中心、招商引資服務中心、回鄉創業辦公室和打工者服務之家,適時為外出人員和回鄉創業人士提供務工信息、創業咨詢,證件辦理、法律援助、勞動糾紛處理等全方位的服務,如五山新知電子有限公司、美亞達公司、情路蓄電池有限公司都是在10個工作日內就辦妥了一切經營證件。同時,我縣還開通了“綠色通道”,出臺了優化發展環境的責任追究辦法和投訴舉報辦法,對全縣各部門的行政審批制度和收費制度進行了規范,對水、電、路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進行了完善,良好的環境堅定了回歸業主投資興業、產業報家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