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貸款定價是當今國際性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的典型標志之一。本文以實地考察的美國美聯銀行(Wachovia Bank)為例,分析了其貸款定價的操作原理和基本理念,研究了內部信用評級、經濟資本和貸款定價等相關內容。
貸款定價是當今國際性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的典型標志之一。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一項貸款(或如文中所稱“融資便利”,包括貸款和其他各種融資方式)的定價,必須完整反映銀行為做該交易而可能承受的全部風險(包括導致的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不但要考慮借款人的信用風險,而且要包括銀行經營該業(yè)務中的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產品風險等方面;不但要反映風險,而且要反映銀行股東的期望。
基本信貸政策:從內部信用評級開始
美聯銀行信貸政策規(guī)定,該行與任何一家銀行客戶(該行一般將其稱為“交易對手”)進行交易,一個必要步驟就是事先必須為交易對手進行銀行內部信用評級。美聯銀行認為,通過內部信用評級這一有效工具,可以使銀行達到以下多重目的:(1)測量信貸資產的質量如何;(2)為信貸交易的定價提供基礎;(3)追蹤信貸資產組合中的損失遷移情況;(4)預測壞賬核銷的形勢;(5)測量壞賬準備金是否適當;(6)分配資本;(7)提供經風險調整后的回報數據和經營績效數據。
美聯銀行一般通過以下途徑獲得關于交易對手的重要資料:(1)該行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和代表辦事機構。截止2005年7月,美聯銀行在全球有37家境外分支行和6家代表辦事機構。(2)各種國際性的信用評級機構,如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3)通過各銀行、中央銀行和證券交易所的網站。(4)各種公開的媒體,如報紙、雜志和其他出版物。
美聯銀行對其客戶的稱呼和定義相當特別。它不是如一般所稱的“客戶(Customer)”或集團客戶,而是將其稱為(一項)“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并定義為“擁有某一個共同股東、共同控制權或共同還款來源的所有借款人,因此他們可能是母體公司、聯營公司、合伙人、股東和分支公司等”。當然,一項客戶關系,也包括真正只有一家公司的獨立機構。
內部信用評級結構
美聯銀行的內部評級需要著眼于對手銀行所在國家、該國銀行業(yè)和對手銀行這三個相互關聯的層次,分別進行國家風險評估、當地銀行業(yè)評估和對手銀行評估,以全面評估交易對手和融資便利(Facility)所涉及的風險。此外,在交易存續(xù)期內,銀行還必須持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控這三個層次的風險。
國家風險評估
美聯銀行規(guī)定,在與任何對手銀行發(fā)生交易前,必須對其所在國家進行國家風險評級,并采用相對保守的評級政策,集中體現在該行規(guī)定任何借款人的信用評級均不可高于所在國的國家主權評級(中央銀行的信用評級等于所在國的國家評級)。因此,國家評級的高低將直接制約該國銀行業(yè)和個別特定銀行的信用評級。
進行國家風險評級,美聯銀行主要是分析一國的宏觀經濟、財經運作、銀行體系、法律與政治環(huán)境和中央銀行政策等,并給出一個國家風險等級(Country Risk Grading,簡稱CRG)和前景展望。其中風險等級由1~10的數字表示,“1”級為最高級別,通常為經濟合作及發(fā)展組織(OECD)成員國,“10”為最低,通常為已經存在違約行為的國家。我國屬于風險類別的第四檔。前景展望則分為“正面”、“穩(wěn)定”和“負面”三種。美聯通過月度預警系統(tǒng)會議(Early Warning System,簡稱EWS),向有關業(yè)務條線和風險管理部門通報若干國家的最新發(fā)展情況。
根據國家風險等級、前景展望、外部評級機構評級和預警系統(tǒng)提示等多項指標,美聯銀行為每個國家都預先設定有國家信貸限額——一個該行可對某特定國家提供融資便利的最高限額,作為其對該國的控制指標。
當地銀行業(yè)風險評估
對對手銀行所在國家的銀行業(yè)風險進行評估,是決定一個國家風險評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聯銀行定期檢查各國銀行業(yè)的變動情況,同時出于對經濟、政治、環(huán)境或社會因素的考慮,制訂有明確的信貸產業(yè)政策指引,如規(guī)定不得對煙草、博彩或航空業(yè)貸款。由于實體經濟產業(yè)門類眾多,人壽保險、船舶貸款等行業(yè)往往需要專門知識才能進行風險評估,因此美聯銀行專門聘請有若干行業(yè)的專家進行產業(yè)風險管理。任何與該特定行業(yè)的融資交易,銀行只有就交易結構、貸款年期等條件咨詢這些專家的意見后,才可予以批準。
對手銀行風險評估
美聯銀行規(guī)定,每個業(yè)務條線都必須根據本條線確定的內部信用評級工作表,對包括銀行在內的所有借款人進行借款人內部信用評級(Internal Credit Rating)。與此同時,美聯銀行還必須對該行將從事的所有融資便利分別進行融資便利評級(Facility Rating)。此外,借款人評級和融資便利評級,均應根據獲得的最新信息不斷予以更新,并且每當一筆融資便利交易結束(如清償全部貸款本息)后,都必須重新核實借款人的內部信用評級。
采用外部信用評級
巴塞爾新資本協(xié)議要求銀行在風險管理中主動結合使用外部第三者的信用評級結果。因此,美聯銀行規(guī)定,做任何一筆貸款,不但本行要對交易對手進行內部信用評級,而且必須同時參考和分析任何可能找到的獨立評級機構對該借款人或其聯營公司的信用評級,包括對其所在國家的信用評級。
目前,該行參照的獨立評級機構,主要包括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三家。同時,由于KMV(穆迪屬下公司)等外部評級機構提供借款人的貸款違約概率分析,美聯銀行還會采用其分析結果,并根據風險情況進行融資便利評級。
內部信用評級方法六大關鍵影響因素
美聯銀行認為,就全球各地金融市場中對手銀行的信用風險和評級而言,普遍說來有六大關鍵影響因素,且其中前三大因素最為重要。這六項指標是美聯銀行為對手銀行進行內部信用評級的核心指標。
對手銀行在該國銀行業(yè)中的行業(yè)地位。例如某特定銀行的資產規(guī)模、市場份額等。
對手銀行獲得結構性支持的程度。例如來自股東或母體、銀行業(yè)或政府支持的力度。
對手銀行的財務表現。例如盈利能力、資產多元化程度、資產質量、市值和流動性等。
對手銀行的財務靈活性和舉債能力。例如財務表現的衍生性指標如何、與各種評級機構之信用評級的比較、在資本市場或債務市場再融資的能力等。
對手銀行的管控水平。例如經營管理層的業(yè)界信譽高低、經營管理活動的獨立性、經營管理是否精細、技術先進性如何。
對手銀行的財務報告制度。例如財務報告的質量如何、可靠性和準確性等。
國家風險評級與對手銀行風險評級工作表
美聯銀行根據上述六項指標,制定了以定性分析為主的內部信用評級工作表——“借款人違約分級工作表(Borrower Default Grading Worksheet,簡稱BDG工作表)”。它是美聯銀行內部信用評級的具體參考標準和有效工具。
評估中,評估人員需對照BDG工作表中每一項評級指標及其標準,根據對手銀行的實際情況,分別確定一個由英文字母A、B、C、D、E所代表的等級。這五個信用等級中,A級最好,其余由高到低,E級最差。每一個等級都相應代表了某特定銀行在該國銀行業(yè)中,與其他同業(yè)相比較所處于的相對地位或強弱程度。在給出上述六個指標評級的基礎上,評估人員將仔細衡量各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最終為該特定對手銀行確定一個由單一英文字母代表的評級(同樣為A、B、C、D、E共計五個等級)。
美聯銀行借款人BDG工作表及其分為五個等級的評級思路,實際上是CAMELS評級模式在該行的具體應用。因為CAMELS所代表的就是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資產質量(Asset)、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能力(Earnings)、流動性(Liquidity)和對市場風險的敏感度(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且該模式同樣是根據此等評價指標,將銀行分成“表現出色”、“表現滿意”、“表現一般”等五個等級。
違約事件與違約概率貸款定價的基本原理
經過內部信用評級,獲得關于借款人所在國家和對手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級結果,銀行已經初步掌握了與某特定對手銀行交易時將要面對的關鍵風險。然而,信貸風險將如何現實地轉化為貸款價格,即通過適當的貸款定價,來補償這種信貸風險?
這就是貸款定價機制。這其中所包含的是一個以經濟資本為基石的“風險——損失——補償”傳導原理,可以表述為“違約事件——違約概率——違約后損失——經濟資本——貸款定價——風險補償”。下文將通過逐步分解,試圖描述該傳導原理的實際操作過程與方法。
違約事件、違約概率與違約損失違約事件
如所周知,信貸風險起始于某些事件——美聯銀行稱之為“違約事件(Default Event)”,即當這些事件發(fā)生或存在時,無論事件性質是主觀的(例如公司管治差)還是客觀性的(例如經濟周期),就可能導致借款人發(fā)生違約行為。George Karklings先生,GK顧問公司的執(zhí)行合伙人和資深的前美聯銀行人,提供了過去29起國際性銀行倒閉事件的成因分析結果(見圖1)。其中屬于微觀因素的“監(jiān)管調控差”、“銀行管治不良”和宏觀因素的“貿易條件惡化”、“經濟衰退”等,對美聯銀行來說就是可能導致借款人違約的“違約事件”。
違約事件是造成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銀行要預測風險,首要之事是確定什么是對本銀行風險管理具有意義的違約事件。

但是,必須準確理解的是,發(fā)生或存在違約事件并不必定導致借款人違約及造成銀行的損失。這是因為它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首先,發(fā)生或存在違約事件并不必定導致借款人發(fā)生違約行為。例如經濟衰退時并非每個借款人都違約。其次,借款人違約并不必定導致銀行最終遭受損失,至少并不必定導致全損。例如,經驗表示,“損失”類貸款依然有部分收回的可能性。因此,銀行必須確定在發(fā)生或存在違約事件的情況下,到底將遭受多大損失。
違約概率
這里,需要借助于兩個十分有用的概念:違約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和違約損失(Loss Given Default,簡稱LGD)。正是這兩個概念,將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這種定性工具,與信貸風險可能帶來的銀行損失這個定量結果發(fā)生了內在聯系,并最終使銀行能夠通過內部信用評級來進行貸款定價。
違約概率指在99%置信度的統(tǒng)計假設下,違約事件導致借款人實際違約的可能性有多大。關于此,國際性專業(yè)評級機構根據歷史數據統(tǒng)計,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基礎。國際性銀行正是利用第三者這些基礎,為其內部信用評級建立起基本框架。
風險——價格轉移機制:經濟資本
最大違約損失:經濟資本
銀行經營中面對的各種風險,從發(fā)生頻率和導致損失的嚴重性來看,可以表示如表2所示的一個損失模型。其中A類風險是指發(fā)生頻率高、但嚴重性較低、損失金額較小的風險,B類則是發(fā)生頻率低、損失相對小的風險,C類則是發(fā)生頻率低、但損失巨大的風險,而損失巨大且經常發(fā)生的風險因并不真實存在,因此不予考慮。
A、B、C類風險都需要在銀行的貸款定價中得到充分體現。
A、B兩類風險通常都發(fā)生在銀行內部,屬操作風險。兩者盡管發(fā)生頻率不同,但損失金額要么相對較小,要么通常較易預測。一般通過匯集內部數據,可借助于下表模型進行分析和測算。這兩類風險在圖2的損失模型中,其發(fā)生的損失統(tǒng)稱為預期損失,由圖2虛線EL(Expected Loss)來表示。假定銀行經過測算,需要15個基點的貸款利差來補償A、B兩類風險。與此相反,C類風險則表示銀行難以準確估計、卻又真實存在的風險。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即屬于此類難以估計的風險。它一旦發(fā)生,銀行便損失巨大。它所導致的損失被稱為為非預期損失。銀行在信貸風險控制中,必須計算這部分與特定借款人、進行特定形式信貸交易時,一旦借款人違約,銀行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
這就是“經濟資本”的概念。
所謂經濟資本,是指銀行為達到某特定償付能力要求,在進行一筆商業(yè)交易或開辦一項業(yè)務(如貸放一筆款項)時所需要的、用以補償該交易或該業(yè)務所面臨風險的資本額。它衡量的不是銀行承受風險的能力,而是銀行已經承受的非預期風險額。經濟資本的作用,就是用以對沖銀行內生于日常經營過程中的非預期風險,包括信貸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
在面對同樣的違約事件時,不同信用評級的借款人將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和不同的風險等級,代表著不同的違約概率和不同的經濟資本。貸款定價公司(Loan Pricing Corporation,簡稱LPC)提供了這樣一個關于信用評級、貸款五級分類、經濟資本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計算樣本(表3)。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經濟資本是一個具有相對動態(tài)意義的概念,而且也正是因為其相對動態(tài)性,才使得“經濟資本”這個概念能夠充分反映出銀行信貸交易的風險及其差異,奠定了其成為貸款定價基石的地位。經濟資本的相對動態(tài)性,突出表現在:
經濟資本隨著不同借款人違約風險的不同而變化。這可以從BDG的差異中得到答案。
經濟資本隨著同一借款人借款期限的長短而變化。這可以從信貸遷移中得到答案。
經濟資本隨著不同產品內含風險的不同而變化。關于此,請參見下文“精細化的貸款定價”。
經濟資本與資本成本
如所周知,銀行用于彌補呆賬損失的資源,就是銀行的資本金,包括核心資本。因此,“經濟資本”概念一方面表達了銀行在信貸交易中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額,另一方面也表達了銀行信貸交易中為補償風險而必須獲得的資源——資本。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銀行用于經營活動,包括彌補貸款損失的資本本質上只能來源于投資者,而無論其形式如何。一家銀行也好,一家公司也好,要使投資者放棄投資于幾乎無風險的國債,轉而對有風險的銀行感興趣,或買股票(如上市銀行),或買股份(如非上市銀行),前提是使投資者能夠就這部分風險獲得補償。換句話說,投資于銀行的資本需要一個經過風險調整后的回報——這就是資本成本。
在相對發(fā)達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投資者對投資收益(對被投資公司來說即為資本成本)的期望值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必須受制于社會平均利潤率。否則,資金或資本勢必會出于追逐利潤的動機,而涌入高利潤行業(yè)——在市場經濟下這是典型的資源分配機制——導致社會利潤最終回歸于平均水平。
但是,遺憾的是沒有人能夠用一個簡單公式來準確計算社會平均利潤率應該是多少。盡管如此,有一個簡單模型可以代表市場投資者的收益需求。根據George Karklings先生的介紹,由于手握資本的投資者可以在無風險的美國政府國債與其他有風險的投資間進行比較與選擇,在“收益與風險相匹配”市場法則的作用下,投資者持有一家有風險的公司股票或股權,其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應當是無風險的基準收益率(這里即為美國國債收益率),再加上一個資本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因此,通常市場投資者會用下列方法來計算其要求:
資本成本 = 無風險收益率(如美國政府債券的收益率)+ 資本風險溢價
= 5.5% + 4.5%(假設值)= 10%
即一家公司如果要吸引投資者來投資,則它至少要向投資者支付10%的投資回報,否則將難以在市場上獲得資本。表4顯示了10年公司債券相對于同年期美國國債需要提供的資本風險溢價(2003年9月)。
資本成本經常被給國際銀行業(yè)用做為貸款定價的基準收益率(Hurdle Rate)。2004年,美聯銀行的資本成本確定為11%。
最低理論價格:凈收益率
根據上述表5已知的不同信用評級借款人或不同風險等級貸款所需要的經濟資本量,我們就可能得到銀行進行一筆信貸交易時,至少需要獲得的收益率——凈收益率。
凈收益率 = 經濟資本量 * 資本成本
凈收益 = 凈收益率 * 風險敞口
如已知美聯銀行2004年要求的資本成本為11%,如果該銀行分別向“AAA”公司、“BBB”級公司和“CCC”級公司發(fā)放一筆貸款的話,則銀行至少需要在同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基礎上,分別再加約5個基點、27個基點和254個基點的風險溢價(=經濟資本量*11%資本成本)。如仍以美國國債5.5%的收益率為無風險收益率,則該行向三家公司貸款時,要求的凈收益率將分別為5.55%、5.77%和8.04%。

這就是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AROC的核心,也是貸款定價最為困難的部分。但必須注意的是,RAROC本身并不是一個用以對客戶報價的貸款利率,而是貸款定價的基礎和核心部分。
2004年,美聯銀行四個業(yè)務條線的經濟資本量和各條線的RAROC見表5。它真切反映了當代國際銀行業(yè)利潤發(fā)展的一般趨勢:以零售業(yè)務、財富管理業(yè)務和資本市場業(yè)務為代表的、較少占用經濟資本的業(yè)務,通常其RAROC會較高,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司貸款業(yè)務則相反。因此,國際銀行業(yè)的競爭,也更多地集中在前者。
貸款定價
但是,“資本成本”只是一個初淺的數值——是銀行股東需要獲得的最低回報率。銀行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進行各種經營性活動,需要發(fā)工資、購置或租用辦公室、添置計算機等設備,還會發(fā)生上文介紹的A、B類損失。因此,銀行對最終借款人的貸款定價,還必須包括經營成本和預期損失這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貸款價格的完整結構表示如圖3。
無差異定價曲線與精細化的貸款定價
無差異定價曲線
根據上文演示的貸款定價原理和計算過程,如果我們已知凈收益、經營成本和預期損失的數字,我們就可以根據借款人信用風險的不同,制訂出一條貸款價格的連續(xù)曲線。作者將之稱為貸款價格無差異曲線(如圖4所示)。
它所表示的,是在一定的RAROC要求下(如圖中為13%),因借款人信用風險不同,銀行貸款時需要獲得的補償價格。它為我們揭示了貸款定價中風險因素的內涵。
精細化的貸款定價
銀行的信貸風險損失不但決定于借款人。事實上,它還與銀行提供的服務或產品類別緊密相連。
如所周知,各類產品線本身所內含的風險是不同的。各種融資方案中,貿易融資通常的風險最小,因為第一,它是以真實交易為基礎,第二,有關票據本身就代表著物權,第三,交易與現金流量緊密結合,在銀行提供貿易融資下,借款人無需借助于任何其他手段,便可以清償對銀行的負債。因此,貿易融資通常也被稱為自償性債務(Self-liquidating Debt)。但是,銀團貸款卻正好相反。如果一家銀行僅僅是某筆銀團貸款的參加行,則第一,銀行只是眾多參加行之一,而且通常參加份額有限,因此對借款人缺乏控制力。第二,作為參加行,銀行對借款人的了解通常僅限于牽頭行提供的、對其準確性不承擔法律責任的資料備忘錄,與借款人并無許多實際接觸,更遑論有往來歷史記錄。第三,作為參加行,許多作為都必須通過代理行/安排行進行,而且一旦涉及重大法律行動,參加行通常必須服從占貸款額三分之二多數投票權所代表的銀行意見,難以單獨采取行動,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權益。
因此,同一借款人因借款方式的不同,銀行可能將面對不同的風險,因而需要不同數量的經濟資本來配合。貸款定價必須確切反映這種經濟資本的差異,即銀行需要區(qū)別不同業(yè)務的風險性質,分別進行定價。
這就是“融資便利違約評級(Facility Default Grading,簡稱FDG)”概念所要反映的內容。

美聯銀行認為:(1)不同類型的融資便利承擔的風險不同;(2)有的融資便利本身具有避險作用(這類便利稱作“避險類便利”),有的則不然;(3)每當發(fā)生國家性的危機或銀行體系危機時,通常貿易背景類融資便利能夠得到優(yōu)先處理。據此,美聯將其融資便利分為現金類便利(Hard Dollar Facility)、結算前類便利(Pre-settlement Facility)和交易類便利(Transactional Facility)三大類別,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產品品種和交易期限兩個維度,分別規(guī)定各自的融資便利違約評級。
現金類便利 分成貿易交易、貿易性質交易和非貿易交易三大類別,各自再根據融資期限不同進行細分。
結算前類便利 在美聯銀行的國際業(yè)務中,結算前類交易主要包括外匯遠期交易限額和其他交易限額兩種,后者如衍生工具、回購(Repos)、證券買賣等。
交易類便利 包括透支(OD-Over Draft)限額、外匯結算限額等。
貸款定價模型


以上就是美聯銀行貸款定價的建模和定價過程。它也是國際性銀行普遍使用的內部信用評級方法的一般原理。
國際銀行界的一致看法是,建立風險模型、預測風險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每一家銀行都是獨特的,有不同的戰(zhàn)略目標選擇、不同的市場定位,對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并選擇各自不同的發(fā)展策略。大型國際性銀行的管理經驗表明,一家銀行如果要建立自己的有效風險模型和貸款定價模型,來測定交易對手的違約概率和特定違約事件之下的損失額,至少需要追蹤五年高質量的壞賬歷史記錄,并通過各種分析工具,以確定某類市場、某類借款人、某種融資便利等不同的違約概率和損失關系。如果能夠獲得連續(xù)十年的壞賬記錄,那么就可能將違約概率模型的誤差控制在1%這樣一個相當高的標準之上。而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等國際評級機構,以及諸如KMV、貸款定價公司等專業(yè)機構,往往能為銀行提供良好的基礎。
關于此,美聯銀行認為,基本上任何銀行都無捷徑可走。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