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南通分行調研組
經過第三次修改后的《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據統計,原法230條,現法219條,僅有24條未作修改。不難想見,《公司法》這次修訂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金融業的影響更為深遠。調研組成員在商業銀行運作實踐中發現,新法對法人客戶的信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風險防范也賦予了新的內容。
《公司法》修改引發新的風險
公司注冊資本限額的“門檻”降低,降低了信貸企業的自有資金的比例。新法取消了按照公司經營內容區分最低注冊資本額的規定,允許公司按照規定的比例在2年內分期繳清出資,投資公司從寬規定可以在5年內繳足,并將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額降至人民幣3萬元,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500萬元,這意味著注冊資本的減少,在同樣規模的企業生產條件下,實際上增加了企業的負債,減少了企業的自有資金,企業的第一償債能力就會減弱,對銀行來說,將導致貸款的風險增加。
允許資本形態的多樣化,可能導致出現信貸風險后公司難以現金償債。新法規定: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30%,意味著無形資產可占注冊資本的70%,而且增加了知識產權也可作為注冊資本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科技的發展,一旦其技術產品被新技術產品所取代,其技術資本金就等于零,不可能用于償債。南通三發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產品在1998年獲得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獎,相關權威技術部門評估其專利價值為500萬元,農行某機構以該產品的科技含量高,支持了貸款400萬元,結果產品的投產沒有被市場所接收,連年虧損,導致企業關停,貸款形成損失。
取消公司對外投資比例的限制,為貸款企業逃避債務、轉移有效資產提供了可能。考慮到公司對外投資屬于公司的經營自主權,應由公司章程規定,而沒有必要由法律對投資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進行限制,新法廢除了轉投資限制,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法律另有規定外,如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這意味著公司轉投資可以自由化,可能會增加企業間的相互持股,更為憂慮的是相互持股的公司間濫用控制權為既得利益進行暗箱操作與關聯交易,其后果是帶來惡意逃債,在公司發生經營困難時將優質資產轉移,置換為不良股權,銀行貸后管理面臨新考驗。
明晰了股東對利潤分配、退股的權利,使用公司財務數據計算其授信和信用等級測評的可依賴性削弱。新法第75條規定,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按以下三種情形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一是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二是公司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三是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并且規定自股東會會議通過之日起60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決議通過之日起9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樣會因股東的利益分配問題而形成內部的不穩定訴訟行為,可能導致公司財務數據的瞬間變化。因為近年來,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其未分配利潤數額巨大,少則數百萬元,多則千萬元以上,均作為企業的資產,用于計算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作為認定信用等級和計算授信額度的依據。如果公司按規定進行利潤分紅后,其資產負債率就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引發信用等級、授信額度的大幅度下降,企業的償債能力減弱,貸款風險增加。
加大了公司章程對經營管理的約束力度,加大了公司章程對信貸管理風險影響的程度。新《公司法》共219條,其中有48條都涉及了公司章程的規定,占總條款的21.92%,章程對經營范圍、注冊資本的額度、對外擔保、股東出資額、權利和責任、管理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及其約束力、議事規則、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股權的轉讓、增加和減少注冊資本、利潤分配、聘用會計事務所、公司清算和解散等均可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或超出規定要求作出限制,體現了公司治理完全市場化,向國際接軌,客觀上無疑增加了信貸風險,對銀行信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在發放貸款和貸后跟蹤管理過程中稍有疏忽,都將會導致信貸風險。
增加了股東的監督管理權利,使公司生產經營具有了股東的監管約束力,有可能導致企業法人代表的決策行為被否。新法有75個條款涉及到股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除對公司的注冊投資、增股、退股等方面的規定外,同時賦予股東對生產和經營管理、制約和監督高級管理人員、審查財務報表、否定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不能履行職責的行為、利潤分紅、清算和解散公司等方面的權利。這促使公司法人代表的決策必須代表絕大多數股東的利益行為,要完全按公司章程規定的要求去履行職責,否則就會引起10%以上的股東發起召開股東大會,對其決策行為予以否定。新法第153條還明確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規定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就意味著公司的貸款行為要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尤其是公司生產經營依法納稅顯得特別重要,而在現實中公司的納稅意識比較薄弱,對合理避稅和逃稅的概念混淆不清,逃稅的行為往往在不注意中就發生,如果股東對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不滿意,就有可能導致其對公司納稅的不規范行為進行舉報,或者直接進行訴訟,諸如這方面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江蘇通州的“志新集團”、江蘇海門的“申海毛條”一夜之間從經營很紅火的優良客戶成為資不抵債的企業,導致貸款損失很大。
股權的轉讓、變動更具有操作性,給公司逃廢債帶來了便利。新法對股權轉讓規定了三種方式:一是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股權,無任何限制。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二是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三是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股權的轉讓途徑。此外,新法首次確認了股東的退股權。這可能帶來的后果就是股東的股權轉讓操作簡捷,而且有法律依據,為有逃廢債意識的公司提供了便利條件,公司可以創造條件讓股東套現出局,減少企業的現金流,最后導致銀行貸款面對的是公司不可轉移的和無法變現的資產,形成貸款損失。
新法變化了提供擔保的限制性規定,對擔保的審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法第16條規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股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新法的這一重大變化,無疑對銀行擔保審查的要求明顯提高。
有效規避法律風險
必須堅持嚴格審查公司注冊資本的構成。信貸投向應注意規避非成熟知識產權作為投資的公司。
必須堅持嚴格審查公司的章程。要公司提供經確認為當年生效的公司章程,其信貸需求必須符合公司章程的規定要求,公司使用信貸資金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與章程的規定相吻合。
必須堅持嚴格審查公司的董事會、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的決議。因為公司的決策最高權力為公司的董事會或者是股東會、股東大會。
必須堅持對公司提供信貸擔保的要按以下程序進行審查:一是審查公司章程對借款和提供擔保的限制性要求;二是審查公司的董事會或者股東大會對此事項的表決;三是審查擔保人的能力。
必須堅持嚴格審查中介機構出具的報告。對中介機構提供的資產評估、驗資、驗證報告要認真審查報告的目的,以及該中介機構出具報告申明的法律效力,對推卸承擔法律責任的報告應不予采信,不能作為信貸審議事項的依據。
(調研組成員:唐國華 張慶林 鄭國中)
責任編輯: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