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已不僅表現在經濟、技術、信息和軍事等方面,而且也非常明顯地表現在文化方面。發達國家的綜合實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文化產業。據報道:在美國,文化產業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占社會總產值的30%以上,每年達到近9000億美元,其中音像業占據了40%的國際市場份額。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60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2倍。加拿大文化產業的產值也超過了諸如農業、通訊及信息技術等行業。文化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中國只有在文化產業方面也能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逐步縮短差距,才能在綜合國力方面趕上發達國家。
美歐等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政府行為
為了給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美歐等國紛紛采取措施,調整文化產業政策,應對文化產業新趨勢帶來的挑戰。
美國的政府行為。一是美國雖然沒有統一的文化政策,也沒有具體計劃,但在各種文化產品中,政府利用一切機會鼓吹美國精神,宣揚國家利益。二是對經營性的或以經營為主的文化產業絕對要向市場要效益,但公益性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遺產則需政府投入及企業和私人的資助。在政府資助方面,聯邦政府不僅為文化藝術產業的一些部門提供直接資助,還以稅收優惠的方式提供財政支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激發了國家的、州的和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私人、企業對國家的藝術和文化事業的鼎力支持。許多城市和州的政府、私人基金會或企業對劇院、音樂廳、博物館、歷史遺跡的建設和維修提供資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雖然沒有主管文化部門的權力和政策機構,但政府還是在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歐盟的戰略選擇。作為除美國之外文化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歐盟發展文化產業政策的主旨是:一是致力于文化產業內部各領域的發展和創新。歐盟期望文化產業能夠發揮其作為特色產業的特殊優勢,在歐盟各國獨有的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使文化產業起到提高歐盟成員國整體形象和國際競爭力的目的。二是努力開發其他經濟部門的文化資源,發揮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合作用,起到使其成員國的其他產業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的作用。為此,從2000年開始,歐盟的旗艦項目“文化2000”正式啟動。包括:致力于歐洲文化領域的建設;促進藝術和文學的創新;提高對歐洲歷史和文化的認知;提升歐洲文化遺產和文化收藏的價值;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社會平等。每年都選出代表當年的文化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此外,歐盟的“媒介計劃”總預算超過了“文化2000”,包括:建立跨國協作以支持歐洲的視聽產業;為專業人員提供培訓,為視聽部門的小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推動語言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制定電影和視聽產品的傳播和發行計劃,為歐洲自己的媒介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英國的創意產業。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創意產業并提出創意產業政策的國家。英國政府認為,個人的知識、智慧、靈感、技藝是創造價值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1997年,新上臺的布萊爾政府為了大力推進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倡和鼓勵人的原創力在英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負責跟蹤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規劃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制定吸引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的稅收優惠條款,實施幫助創意產品和創意企業走向世界的國家整體營銷和品牌戰略,并且大力引進國際資本和創意企業共同發展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英國政府之所以使用創意產業而不是文化產業的概念,更多的是從政策性的角度來考慮的。英國政府期望通過創新來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英國創意產業的年均產值為60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其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兩倍,年平均出口額達到125億美元。
法國的“文化例外”主張。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法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本國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法國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問題上不是尋求向外擴展,以求文化成為國民經濟的另一個增長點,而是試圖通過文化產業尋找民族文化生存的可能性,擴大傳統文化發展的空間。面對英語文化和好萊塢電影的沖擊,采取了捍衛法語地位和保護民族電影的政策。2001年,法國將其“文化例外”的主張從世貿組織轉向聯合國,并將“文化例外”的提法改為“文化多樣性”。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確保文化多樣性已成為聯合國的一項基本原則,并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擁護。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競爭的、非歧視的文化市場準入機制,倡導文化多樣性。
中國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美國的影視、德國的圖書、英國的CD-ROM、法國的藝術文化、意大利的足球文化等,對世界發生了極大影響,并賺取了巨額利潤。而我國的文化產業才剛剛起步,無論是影視、圖書、藝術,還是教育產業或體育產業,不管從投入、營業額、利潤,還是從經營方式、營銷模式或運作機制,目前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如果不迅速地發展文化產業,即使是經濟速度加快了,也仍然會因為文化產業的落后而無法在綜合實力的整體方面趕上發達國家。
搞好法規建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管理經濟。而文化產業涵蓋面廣,牽涉到眾多業務主管部門,如果沒有一套科學完善系統的“文化產業法”,是極不利于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而文化產業既具有意識性質,又具有公司性質,它既要按照《公司法》、《合同法》、《證券法》等基本法規運作,又要遵循其自身運行規律和文化市場需求運行。因此,制定“文化產業法”或按照文化產業的不同門類制訂相應法規實屬必然。
堅決穩妥地推進管理體制改革,打破不適應文化生產力的行政區域分割,促進文化資源的自由流動。目前,各省市的文化管理體制,還存在明顯的地域分割情況,必須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要素的大市場,逐步實現各類要素的合理配置,才能在文化產業領域“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加大對網絡文化產業管理力度。由于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容量的限制,客觀上構成了一個跨國界的虛擬文化市場,所以對網絡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形成了巨大挑戰。例如網上存在的暴力和色情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誘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網上盜版,嚴重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等。傳統的人工管理手段顯然已不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必須積極利用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采調控和引導文化市場的發展,積極推進電子政務,以管理信息化帶動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真正實現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的轉變。堅持長效管理與集中治理相結合,籌建行業協會,鼓勵社會監督,建立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業依法經營的綜合監管體系。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是要構建一批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運營主體。二是要進一步降低投資準入門檻,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經營文化產業。三是要加大直接融資比重,強化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四是要盡快組建文化產業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五是要在信貸方面,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強化銀行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一是要減少行政審批,鼓勵各類企業和社會機構參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和國際競爭。二是要打破行業和地區壟斷。包括對壟斷性過強的行業進行拆解,分解成若干個公司,鼓勵各類中小文化企業參與其經營;對已經形成壟斷經營的全國或區域性文化行業公司,要嚴格監管。要通過價格聽證等形式,防止其隨意定價,實行市場壟斷;要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分割,鼓勵跨行業、跨地區經營和聯合,努力形成合理的文化產業格局。
用先進科技傳播先進文化,實現高科技與高文化的和諧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是技術水平低下,而信息產業發展的瓶頸則是內容貧乏。而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世界范圍內內容產業的崛起則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升級換代創造了新的機遇。一方面,高文化呼喚高科技。因此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加速發展高科技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特別是要抓住世界范圍內由于高新科技革命而帶來的數字文化革命的機遇,加快文化科技創新,促進國際技術合作,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及其服務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對于文化發展的貢獻率,從而形成以信息文化產業為先導、各類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向現代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高科技呼喚高文化。因此要通過內容的開發和創新,聚合高文化人才,賦予高文化內容,扭轉當前片面的信息技術發展方向,為我國信息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開辟新天地。從而突破文化產業的技術瓶頸和信息產業的內容瓶頸,徹底改變文化產業的技術貧困和信息產業的文化貧困狀態,實現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跨越和共同發展。
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據調查,文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是限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把明確文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作為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的重點。一是政府部門要盡快與文化企業脫鉤,切實解決政事合一,政資合一、政企合一的問題。二是要轉制。重點是實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的主體。三是要鼓勵企業間的兼并、聯合,組建企業集團,使之做大做強,提高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
采取更優惠的政策鼓勵軟件開發商等各類企業共同開發網絡文化產業。政府應進一步明確包括網絡游戲在內的網絡文化產業的定位,爭取給予更優惠的政策,鼓勵、支持軟件開發商、網絡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等各類企業,合作開發出大量內容健康有益、形式豐富多彩,具有先進技術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從而實現高技術與高品位的統一,在技術開發和內容開發等多個方世界信息內容產業大國的行列,從而推動網絡文化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興支點。
重點扶持有市場前景的中小文化企業。中小企業機制靈活,在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調整文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中,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把扶持有市場前景的中小企業做為重點,予以高度重視。要成立專門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產權轉讓、人員培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盡快發展。

充分開發利用人才資源。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是人力資本主導的“新經濟”,它的發展主要依賴“有腿資產”,需要用“資本”來追逐“知本”。而在人力資本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應保證人才培養的重點:即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下大力氣抓好以學術科技帶頭人為代表的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一支在國際競爭中陣容強大的文化產業“國家隊”;尤其是針對人世帶來的傳統產業人才過剩而高新技術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短缺的狀況,應加速培養針對文化產業方面的國際化經營人才、國際文化商務談判人才、電子商務人才、文化產業研究與開發人才等等。其中,既懂文化又懂市場,既懂產業又懂法律,既懂國際貿易又懂英語的外向型、創新型、復合型、協作型人才,應是培養的重中之重。同時,還必須加大人才機制創新力度,創造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識才用才機制,建立起有活力的文化產業優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與激勵機制,使其最大限度地釋放潛能,推進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資源;中國文化獨具特色,特殊的文化差異構成了最大的比較優勢;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華語人口居世界之最,是潛力最大的文化市場之一。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眾休閑娛樂時間不斷增加,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將會繼續高漲,文化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也是充滿爭議和風險的關鍵時期。我們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將我國豐厚的資源優勢和巨大的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使我國從文化資源大國走向文化產業大國,從文化市場大國走向文化生產大國,需要政府部門、業內人士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文化產業才能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