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產品的物化功能,更多的則是精神和文化上的“對流”,從物質消費時代向文化消費時代的躍進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由此,商品的價值點從產品本身向產品的設計、生產、消費、服務全過程轉移,作為營銷終端,則不能只站在本位環節上思考問題,以下是文化消費時代的一些新的營銷法則,適用于具有較高文化含量和精神內涵的產品。

法則1:傾聽,而不是教育
文化消費時代,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的見解、主張、價值取向、審美偏好,追求個性化的表達。
廠家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首先要學會傾聽,而不是教育。這就需要深入到消費者的生活情景中,觀察、學習、體驗,提煉出消費者內在的真實欲求,賦予在產品的物化形態中。
法則2:設計,而不是創作
實現與消費者精神文化的“對流”,廠家需要的是設計,而不是創作。設計與創作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有對象性的,設計描畫的是消費者心中美好的向往,而不是創造者自我思想情感的表達。
隨著人們消費層次的不斷提高,廠家必須不斷用新的設計思路和靈感來吸引消費者。這就需要把設計靈感、客戶需求以及商機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市場脈動開展設計。
將設計創意與商業結合得很好的成功案例不乏其數,如世界知名品牌路易·威登(LV)捕捉到歐美消費者對日本流行文化的熱衷,于是力邀日本畫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合作推出櫻花手袋,大受市場歡迎。
法則3:體驗,而不是展示
今天,各種廠家的店面裝修越來越華美、高檔,但更重要的是場所布置、人的禮儀、態度給消費者帶來的鮮活感受。消費者光臨店面,不是來看展覽展示的,而是尋求自己喜愛的商品,由此,根據消費者的心理、行為、性格特點提供愉悅的購物體驗成為必不可少的功課之一。
細分市場不同,購物體驗的理想模式也會不同。以奢侈品行業為例,就有多種方法應對這種挑戰:根據顧客細分定制產品、開發個性化的銷售模式、提供獨特的服務等等,例如,Coach公司把零售店分為旗艦店、時尚店和核心店三種類型,并分別設計購物體驗。杰尼亞(Ermenegildo Zegna)則特別注重讓每位顧客享受貼心的個性化服務。
法則4:響應,而不是預測

文化消費時代,時尚是其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當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尚的變化也越來越快。由此,與其冒著高風險預測需求,不如轉而予以實時響應。
為了更好地響應顧客的需求,可以采用客戶關系管理(CRM)等信息化工具,如我國服裝業知名品牌雅戈爾的“激活系統終端智能”信息化實踐就取得了巨大成效。在雅戈爾服裝城的旗艦店里,顧客可以通過電腦挑選布料,為自己定制一套西裝,享受一對一的服務。服務員在量過顧客身高、腰圍等后,先將數據輸入電腦,系統會把數據傳送到雅戈爾的生產車間。幾天內,工廠就會把顧客定制的半成品西裝送到店中讓其試穿。如果不合適,可進行修改。最終顧客將得到一件獨一無二的西裝。這種動態的“個性化定制”,使得廠家的設計永遠與客戶的需求保持一致。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已經喊了很多年,但真正將之落到實處,對于廠家而言是個系統工程,其中的每個環節,營銷、設計、售賣、生產制造等都需要與消費者直接對話,首先是思想情感的共識,然后才是商品形式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