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業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雖然已經有了讓全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從中國家電業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上分析,中國家電業今后的發展依舊任重道遠。中國家電業整體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核心競爭優勢的缺乏并不單是行業自身的產物,至少有三個重要因素導致了今天的行業現狀。
國家產業政策缺失
中國家電業在許多方面積累了自身發展的經驗和資金,但是正如汽車產業的國家層面無戰略一樣,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大家電產業,如果沒有政府足夠的前瞻性政策的正確引導和資金政策的傾斜,在世界的產業鏈中要提高自己的地位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比如近期成為討論熱門的平板電視,其液晶平板的成本占了整個彩電成本的70%以上,中國彩電品牌與擁有核心成本的日韓品牌相比,競爭優劣勢在決戰之前就已基本明了。但是動輒100、200億液晶平板生產線的上馬,在目前家電積累和盈利情況下,如果沒有政府出面進行行業的引導或者資金支持,讓中國彩電業具備跟日韓企業同等的競爭優勢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國家的產業導向和資金支持,中國家電業要具備跨國公司的實力和研發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是比登天還要難的。
在國家之間經濟的競爭逐步表現為品牌之間競爭的今天,對國家戰略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高瞻遠矚,對創新領域和行業要比企業具有更超前的預見力,更要緊跟現實企業的實際推進,在國家之間的競爭當中扮演好自己教練和后援團的角色,能夠從宏觀和微觀上都對中國的家電行業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企業過于急功近利
中國家電行業并不缺少品牌,但是缺少以技術為發展根本,以創新作為企業發展動力的優秀企業。在中國家電業一直存在著重營銷而相對輕視技術的經營思想。這是因為營銷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看到銷量和業績的提升,但是技術突破卻需要日積月累,有很長的投入、孕育、產出的回報周期。現在國家信息產業部每年只是從銷售收入和利潤貢獻方面進行排名,缺少一個能夠體現中國家電企業整體創新力或者申請專利數量的技術排名,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戰略引導。羅馬非一日建成,但是羅馬必定能夠建成。
對于業績盲目的追求,勢必會造成企業對現有資源的過度透支。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相互之間價格戰的血拼。最明顯的就是家電行業幾乎每年都要上演的彩電和空調大戰。大戰的結果往往就是企業營銷資源對投資未來的技術資源的侵占和濫用,從而在市場份額越來越高的同時,企業的創新能力卻越來越低。對個別企業,投在研發和技術上的資金預算遠遠不如投在媒體廣告方面的資金。中國的營銷主導型企業經營思想應該終結了,技術創新應該成為企業實現歷史性發展和突破的核心經營思想。為此,要在企業內部和行業中不斷突出CTO(首席技術官)的地位,并且在企業內部構建有利于新技術涌現的創新機制。從而在實現量的突破之后,進一步實現核心技術質的飛躍。這才是今后中國家電業發展的正途。
市場競爭環境相對無序
正如在中國的很多企業之中,不懂做假帳的會計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會計一樣,在中國現階段的家電行業中,不懂得制造概念的企業也很難稱得上是一家懂營銷的企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家電行業制造出的概念數量遠遠超出日韓企業所制造的概念的總和。面對消費者時,你是數碼我是數字化,你是5A標準我是6A標準。國家部分的產品標準規范還不明確、不完善,為部分不守規范企業的生存制造了機會。正如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急呼的:由于液晶平板電視銷售勢頭迅猛,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產品的售后服務細則。否則中國彩電業將不可避免的又會陷入一場新的無序競爭。
中國家電行業的違規成本相對較低,對不正當競爭的懲罰性規定和規范措施相對較少,而且過于寬松,造成了大批的企業在不正當操作中前赴后繼。而不規范性企業的長期生存更加劇了對于不正當經營的推波助瀾。這與中國目前法制體系不健全和部分主管部門執法不力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