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在IT業流傳甚廣尚難知真假,這就是中國最大的IT分銷商神州數碼可能會把其招牌業務——分銷出售給其競爭對手英邁公司。對于神州數碼為什么會這么做,業內已經有了不少評價。
但筆者寧愿讓思緒飄得更遠一些。想一想,過去一年來全球IT業都發生過哪些典型的“意外”事件?
蘋果公司放棄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采用的POWERPC架構轉投英特爾陣營,這應該算是一起吧!一直致力于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市場的思科公司突然對消費電子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并在不久前收購了盛大9.7%的股份,這也應該是吧!至于曾經將“永遠不涉足服務業”寫進《華為基本法》的華為居然與惠普公司簽下協議,共同拓展電信服務業務,以及全球最大的PC商、一度被列為高增長企業典范的戴爾連續數個季度業績下滑,股價在一年中下跌超過了30%等等。這些“意外”沒有理由不引起你的重視。
乍一看去,這些事件是十分雜亂的。但是細加揣摩,卻又不難發現:他們的主角都屬于IT設備研發、制造或銷售業,都面臨產業生命周期衍變的考驗。
神州數碼和戴爾屬于傳統IT業,最早進入產業的成熟期,表現在業務上,就是增長放緩,利潤下降。要解決成熟產業的問題,要么降低增長預期,擴大規模化運營;要么尋求新的業務以維持高增長。
思科和華為屬于電信業,他們的處境似乎要好許多,因為這個行業近一兩年內還將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誰敢說再過一兩年它不會重蹈PC等傳統IT業的覆轍?到那時,電信也成為一個規模制造行業,因此設備提供商要么走規模化路線;要么通過向服務等延伸來繼續維持較高的利潤和較高的增長率,未雨綢繆乃明智之舉。
但誰知道軟件與服務是不是也已經或即將來到,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呢!筆者不禁想起不久前媒體對王文京和劉積仁的采訪,他們兩人都對軟件與服務業務進行反思,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像傳統的工廠一樣去管理軟件與服務,必須有規模,否則,就不能取得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如此說來,IT業其實并無新鮮事。無論是設備商還是軟件與服務商,都已經或馬上要面臨規模化的壓力。因此必須專注再專注,規模擴大再擴大,在規模上做到最佳。除非你能通過創新來提供創造性的價值,也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就像蘋果iPod。但從最近iPod的降價策略來看,誰又能說它不是馬上也要面臨成熟期?
依此類推下去,如果哪一天聯想、惠普、IBM這些IT業的巨子再一次面臨大的困難,比如破產,或者出售,你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因為這是客觀規律,就像任正非早在幾年前就有先見之明的預言:華為的萎縮總有一天會來臨。所有的公司都不能例外。所不同的是,好的企業和企業家總是能夠在萎縮之前開辟出新的處于上升期的產業,并像壁虎那樣善于“縮身”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