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后漢楊修的文章散佚嚴重,筆者輯得其佚文《五湖賦》;根據當時的唱酬習慣和創作環節,他的佚文還當有《柳賦》一篇。另外,楊修本應寫作《鹖賦》,但是終于未作,這反映出他夾在曹植和曹丕中間尷尬的文學創作環境。
關鍵詞:佚文 楊修 《五湖賦》 《柳賦》
中圖分類號:I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6)03—15—3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漢太尉楊震的五世孫,太尉楊彪之子。楊修出生在東京名族之家,其高祖楊震有“關西孔子”之稱,楊家四世太尉,德業相繼。楊修謙恭博學,敏捷多才,有乃祖之風;建安中舉孝廉,官至丞相(曹操)主簿。楊修當時已“高視于上京”,名聲很大,是建安時代“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的人物之一。明人認為,建安文學的代表是楊修與孔融:“考鄴中諸子,德祖聲名與文舉相亞。”與曹丕的“建安七子”不同,在曹植的“建安七子”中,楊修赫然在列。楊修才高招忌,且卷進了殘酷的政治斗爭,結果”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建安24年,在曹操死前數月,楊修被曹操借故殺害。
被統治者殺害的人的著作,散佚更為嚴重。楊修的著作,《三國志》卷二十一《王衛二劉傳》在《王粲傳》末有一句提到:“沛國丁儀、丁廙、弘農楊修、河內茍緯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建安七子)之例。”而未及其著作。《后漢書》云:“(楊修)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薄……所著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他有“小七子”之稱,但以罪誅,著作流失,存者僅十五篇。這十五篇被集為二卷,《隋書·經籍志》:“后漢丞相主簿《楊修集》一卷。”注云:“梁二卷,錄一卷。”隋人只錄一卷本,但原有二卷,故《舊唐書》卷51云:“《楊修集》二卷。”,對于一個才華突出的作者,二卷書是很少的,但這二卷后來又不斷散佚。楊修現存的著作,清人嚴可均據《藝文類聚》和《文選》等輯得七篇,編為一卷。這七篇是:《節游賦》、《出征賦》、《許昌宮賦》、《神女賦》、《孔雀賦》、《答臨淄侯箋》和《司空荀爽述贊》。費振剛等先生據《文選》注又輯得《傷夭賦》殘篇,彌足珍貴。《全漢賦》之《補遺》又補《暑賦》一篇。另外,《太平御覽》卷590載晉傅玄《七謨序》云:“自大魏英賢迭作,有陳王《七啟》,王氏《七釋》,楊氏《七訓》,劉氏《七華》,從父侍中《七誨》,并陵前而邈后,揚清風于儒林,亦數篇矣。”《補遺》認為:“楊氏,疑即楊修。”甚是。這樣,楊修的文章可知的還有《傷夭賦)、《暑賦》、《七訓》三篇,加上嚴可均所輯七篇,就有十篇(含二個篇題)了。
一、佚文《五湖賦》
盡管嚴可均《全漢文》和費振剛等《全漢賦》兩書用力甚勤,但是,楊修的著作仍有遺漏。目前,筆者已發現楊修佚文《五湖賦》,文曰:
頭首無錫,足蹄松江。負烏程于背上,懷太吳于當胸。笮嶺崔嵬,穹隆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
該賦的寫作時間,為漢末建安楊修任曹操丞相主簿時。《三國志》注引《典略》曰:“是時,軍國多事,(楊)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東吳軍事地理必然在丞相主簿的視野之內。五湖,這里指東吳的太湖,《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為名。”它在東吳腹心地區:“(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謂之三山湖,又謂之洞庭湖……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昨嶺山。”《五湖賦》關注東吳腹心地帶的地理形勝,氣勢豪邁,視野開闊,對于在丞相身邊“總知內外”的高級參謀來說,它在文學之外,還別有意味。故楊修《出征賦》說:“嗟夫吳之小夷,負川阻而不廷。肇天子之命公,總九伯而是征。”《五湖賦》有一種“信大海之可橫,焉江湖之足忌”的氣概,其中隱含著某種戰略思考。中國歷史上寫過五湖賦的人不多,晉徵士楊泉作過《五湖賦》。楊泉《五湖賦序》曰:“余觀乎[主]五湖而察其云物,皇哉大矣,以為名山大澤,必有記頌之章。故梁山有《奕奕》之詩,云夢有《子虛》之賦。夫具[斯]區者,揚州之澤藪也,有大禹之遺跡,疏川導滯之功,而獨闕然,未有翰墨之美,余竊憤焉。敢妄不才,述而賦之。”楊泉是東吳人,顯然他還不知道在他之前楊修早有關于五湖的“翰墨之美”了。
二、《柳賦》問題
楊修還當作過《柳賦》。曹植《柳頌序》透露出原委:“予以閑暇,駕言出游,過友人楊德祖之家,視其屋宇寥廓,庭中有一柳樹,聊戲刊其枝葉,故著斯文,表之遺翰,遂因辭勢,以譏當世之士。”曹植的《柳頌序》作于楊修家中,這是因為與唐宋唱酬以詩不同,建安唱酬卻以賦。建安時期,除了曹操這個文學中心以外,曹丕和曹植也是建安文人詩酒唱和的兩個中心。曹植作《七啟》,曾“命王粲作焉”,作《瓜賦》曾命劉楨等同作。劉楨《瓜賦序》:“在曹植坐,廚人進瓜,植命為賦,促立成”。因此,建安諸子多有同名的作品,曹植與楊修都有《節游賦》;楊修、王粲、陳琳和應埸都有《神女賦》;楊修、王粲和曹丕都有《傷夭賦》;楊修與曹植同作的賦還有:《大暑賦》和《孔雀賦》等。建安時期天氣反常,建安21年夏天氣格外炎熱,曹植作《大暑賦》,同時王粲、楊修、繁欽、劉楨、陳琳等六人都有《大暑賦》,這當出于曹植的“命及”(楊修《暑賦》,當是《大暑賦》省稱,今不存)。楊修的《孔雀賦》也產生于與曹植同作:“魏王園中有孔雀,久在池沼,與眾鳥同列……臨淄侯感世人之待士,(某)亦感如此,故興志而作賦;并見命及,遂作賦曰……””這些作品大多產生于曹丕或曹植為中心的酒賦唱酬的文學聚會。曹植《柳頌》正文不存,據序文和建安諸子聚會作賦的慣例,曹植《柳頌》當為《柳賦》。建安諸子有《柳賦》的還有繁欽、王粲、陳琳和曹丕,應埸有《楊柳賦》。這些《柳賦》為兩次所作:一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安諸子在曹丕處所作。建安五年,在曹操與袁紹官渡生死決戰時,曹丕留守京都,在庭中種下了一顆柳樹。十五年后,曹丕在這棵柳樹下,環顧左右,見親故多已亡化,“感物傷懷”而作”。另一次是以曹植為中心在楊修家里所作。王粲《柳賦》有“元子從而撫軍,值嘉木于茲庭。”和“人情感于舊物”等語,“元子”指曹丕,語意文氣也與曹丕序文絲絲合扣,屬于在曹丕處所作無疑;陳琳《柳賦》:“偉姿逸態,英艷妙奇。”當為楊修家中“刊其枝葉”的柳樹,文章感情激揚,無絲毫“感物傷懷”之氣,屬于在楊修家所作無疑;繁欽既有《柳賦》,又有《柳樹賦》,當是分別參加曹丕、曹植柳賦嘉會的產物。依照建安文人命題作賦的慣例和曹植與楊修的情誼,曹植在楊修家以其庭中柳樹為題作《柳賦》,楊修沒有不奉陪的道理,只是楊修《柳賦》亡佚了。若此說不謬,那么楊修還當作過《柳賦》。
三、婉拒作《鹖賦》
楊修本應寫《鹖賦》的,但是他終于未作。這是因為他夾在曹丕與曹植的矛盾中間,通過《鹖賦》的寫作問題,可以洞察當時楊修處在權力斗爭中心的艱難處境。楊修在拒絕作《鹖鳥賦》以后,于心未安,寫了一封信向曹植解釋原委。《答臨淄侯箋》云:“是以對《鹖》而辭,作《暑賦》彌日而不獻。”對這兩句,唐李善解釋說:“植為《鹖鳥賦》,亦命修為之,而修辭讓。植又作《大暑賦》,而修亦作之,竟日不敢獻。”這里透露出《鹖鳥賦》和《大暑賦》的寫作背景。曹植《鹖賦》今存,雖楊修推辭不作,但王粲有《吻合賦》傳世,可見同時在場的至少有曹植、王粲和楊修三人。楊修素以才思敏捷著稱,《世說新語·捷悟》一開始就載楊修“黃絹幼婦”等四個關于他聰明機智的故事,《后漢書·禰衡傳》:“禰衡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把楊修與大名鼎鼎的孔融并列。《太平廣記》卷245也載楊修九歲時“甚聰慧”的故事。卞太后《與楊彪夫人袁氏書》也稱贊楊修:“賢郎盛德熙妙,有蓋世文才。”曹植要他作《鹖賦》,楊修推辭,當不是才思問題,而別有原因。顏延之說:“孔融、禰衡誕傲致殞,楊修、丁廙扇動取斃。”16這固然不錯,但是這是就其結果而言,其實事件的過程并非這樣簡單。楊修雖與曹植心性相通、感情最親近,也因與曹植關系而送命,但是當初他也曾與曹丕謹慎地周旋。曹丕《答楊修書》:“重惠琉璃卮,昭厚意。”《文士傳》載:“魏文帝愛楊修才,修誅后,追憶修。修曾以寶劍與文帝,帝后佩之,告左右曰:此楊修劍也。”他既以琉璃卮和寶劍等物厚贈曹丕,以至他死后曹丕還念念不忘,可見他與曹丕的關系并不壞。這就像吳質是曹丕的親信,但他與曹植也有友誼,故吳質《答東阿王書》說:“雖恃平原養士之懿,愧無毛遂耀穎之才”。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會有意與曹植保持一定的距離。聰慧敏感的楊修婉拒奉和《鹖賦》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鵑是勇猛善斗的鳥。鹖即褐馬雞,為中國北方的特有種,現僅存山西、河北、北京郊區等幾處地點,為世界最易瀕危珍禽,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褐馬雞形體碩大,氣象威武,勇猛善斗,尤其春天雄雞發情為爭奪配偶時,不死則其斗不休,從無因為受傷而退出戰場者。李時珍說:“鹖,類雉而大,黃褐色,首有毛角如冠,性愛儕黨,有被侵者,直往赴斗,雖死猶不置。”古人既有以鹖冠為美的,楚國有《鹖冠子》,但是更多的是以鹖為勇猛的象征。古代的將軍和武士都喜愛以鹖為冠,鹖成為猛士的標志。曹植也深知鹖的象征意義和文化特征,其《鹖賦序》說:“鹖之為禽,猛氣,其斗終無勝負,期于必死,遂賦之焉。”曹植恃才傲氣,常以詩賦“以譏當世”;他本人的性格也有猛禽意味,他創作《鹖賦》,其含義是十分鮮明的。楊修夾在爭位的曹丕和曹植中間,形勢極其險惡,他要寫這種有明顯的象征和挑戰意味的猛禽賦,有完全倒向曹植一邊的嫌疑,必然會會引起曹丕的誤會。聰明過人的楊修怎能不心存疑懼而委婉推辭呢?楊修拒絕作《鹖賦》,反映出他夾在曹丕與曹植權力斗爭中間的微妙心理和艱難處境。當時,他本想保持中立,并不想完全倒向任何一邊,而不是甘為曹植的“羽翼”。他的死與這種尷尬處境有關,但是這并不是主要的。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曹操忌才和他是袁術外甥的緣故。
責任編輯:俞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