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盛得下一部二十五史。
明代張應文撰有《粥經》一篇,其中有云:“小子何莫吃夫粥?粥可以補,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暑之代茶,寒之代酒,通行于富貴貧賤之人?!庇衷疲骸白又^伯魚曰:‘汝吃朝粥夜粥矣乎?人而不吃朝粥夜粥,其猶抱空腹而立也歟?’”張應文并不僅僅是在賣弄聰明,“粥”完全有資格讓孔夫子這樣做宣傳的,因為這碗粥與中國歷史實在有莫大干系。
《周書》云:“黃帝始烹谷為粥。”這是一項極其簡單的發明,但在中國歷史上,可能還沒有一項發明能這樣惠澤億兆斯民至幾千年之久。中國歷代農業立國,靠天吃飯,常有歲儉時荒、饣亶粥不濟、流民轉走溝壑之時。這個時候,能保住命懸頃刻之小民性命的最急迫的東西不過是一碗粥,而能避免天下亂成“一鍋粥”的最簡便可行的措施也不過是施舍一碗粥。自漢獻帝始,設粥廠賑濟災民的記載就屢屢見諸史冊。有時候賑濟規模非常大,如北魏太和七年(484年)一月,冀州、定州二郡發生大饑荒,孝文帝下詔各郡縣“為粥于路以食之,又馳關津之禁”。并且下了死命令,誰如果謊報瞞報,殺無赦!到了四月,定州“為粥所活九十四萬余口”,冀州“為粥所活七十三萬余口”。如果沒有這碗粥,會有多少人生別死離、家破人亡?而中國歷史上又曾發生過多少次大大小小的饑荒?
靠一碗粥安定民心,保住江山,遂成為歷朝歷代對付災荒的不二法門。即便在某些所謂的“開明盛世”也不例外,如康熙四十三年山東、直隸鬧災荒,康熙下旨曰:“朕因山東及直隸、河間府等處饑民,流至京城者甚多,特命八旗、諸王貝勒、大臣、總管、內務府各官及漢大臣官員,于數十處立粥廠,日煮粥賑濟,務使流移之人得所,酌量賑濟數月?!睗M漢大臣傾巢出動,在北京寒冷的街頭去給災民施舍一碗粥??梢娺@碗粥在康熙心中的分量。雍正朝每年冬春之際都要“敕令五城設立粥廠,煮粥賑濟京城乏食貧民,均沾實惠”。盛世尚且如此,其他朝代情形可想而知。王春瑜先生認為:“如果以稀粥來劃分中國的歷史,兩千年來不過是:大多數人尚有稀粥喝的時代;大多數人連稀粥也喝不上,不得不改變現存秩序,爭取能再喝上稀粥的時代?!边@一碗粥分明是一盞警示燈,是治亂的分水嶺,是生存的底線,是忍耐的極致。如果連這碗稀粥都添不滿、端不起,那天下就要大亂了。在《荒政叢書》、《農政全書》、《康濟錄》等書中,都有關于施粥的長篇經驗之談。一個共識是,設粥廠應在冬春之際,大約是在一二月,因為這個時候青黃未接。到了四月底就沒必要了,并不是說災民已有糧食收成,而是因為地里已經有東西了,樹皮、草根、野菜等,災民回家起碼不會餓死。《救荒本草》還專門畫了各種植物圖形,告訴人們哪種可食,要注意什么。或者“稀粥”下面還有另一道潛在的底線——野菜、草根與樹皮?
在荒亂之世,能有一碗粥吃真是莫大的幸福。有一個“啜粥聲聞”的典故,說周宣王時一年趕上鬧饑荒,大臣尹吉甫家就在院子里用鼎鑊熬粥喝,家中老小、主仆幾百人一起啜粥喝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喝完了發現少了三十幾人,原來都跑到鼎鑊里面撿取焦粥吃去了。因此,在滿地哀鴻時,傳聞數里的啜粥聲更像是一曲幸福、甜美的仙樂。
粥是中國普通百姓的主食,至少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還是這樣,農忙時節吃干飯,農閑時節吃稀飯。這是大多數普通農家一年到頭的食譜菜單?!跋★垺币灾酁橹鳎饧幼约译缰频南滩司椭r閑時一日兩餐,大概如此。趙翼《檐曝雜記》有《煮粥詩》云: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或能從詩中聞到那種親切的粥香氣。
粥不僅關乎國計民生,還在儒家喪葬禮儀中扮演著某種重要角色?!皵乩姟④谡?、食粥、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薄跋≈唷笔切⒆颖磉_哀思的四大“法寶”之一。《禮記》云:“親始死,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這樣吃粥就成為一種與傳統孝道有關的美德。西漢昭帝去世,劉賀被迎立為帝,二十七天后被霍光廢黜,最大的一條罪責則是劉賀在昭帝大喪期間不能“齋食”。該吃粥時不吃是罪過,不該吃時非要吃,倒有可能吃出某種榮譽來?!锻趺鳌吩?,天下每有水旱災害,王莽就戒酒肉,改喝粥吃菜的素食了。太后對王莽說:“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于職,幸以時食肉。”一碗粥吃出來謙恭憂民的好名聲,更吃得漢家江山改姓了王,這碗粥值多少錢?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喝粥為本?!焙戎嗝酥杏汹w太后。觸詟問她:“食飲得無衰乎?”太后說,“恃粥耳?!崩咸珜嵲拰嵳f,爽直的性格頗讓人喜歡。另一個是劉秀。戰爭年代,一天晚上他騎馬從薊東跑到饒陽蕪萋亭,早晨餓得冒火,馮異給他找了一碗豆粥。劉秀喝完后說:“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惫珜O是馮異的字。清代諸帝個個都是吃粥的好手,這與他們的民族習慣有關?!稘M洲源流考》記載,女真人“多用木盆注粥,隨人多寡,盛之以長柄小木勺子數柄,回環共食”。進入中原,民族習俗沒丟,自己喝不算,每年賜百官臘八粥。一說,“賜粥”從宋代就有了,那滿人起碼在喝粥上和漢族還是有共同語言的。
民間對臘八粥頗為重視。《元明宮史》載,臘八前幾天家家都要將紅棗槌破泡湯,初八早上,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等,做成臘八粥,“供佛圣前,戶牖園樹井灶之上”,然后“本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夸精美也”。另外與粥有關的傳統節日是寒食與清明。這三天都是不火食的,多喝冷粥度日,所謂“杏粥稠萬井,閭閻皆禁火”是也。白居易《清明日詩》云:“留飲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又有詩云:
杏酩漸香鄰舍粥,榆煙欲變舊爐灰。
今朝一百五出戶,雨初晴火冷餳稀。
最有情味的則是陳樵《寒食詞》:“霜華夜入桃花粥?!币蕴一ò耆胫喽笫持瑒t色香味可謂俱足矣。
粥與養生有關。張文潛《粥記》中云:“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今勸人每日食粥以為養生之要,必大笑。”費袞《梁溪漫志》還記載有蘇東坡一帖云:“夜坐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覺,尤不可說,尤不可說?!痹绯科饋砗壬弦煌氚字?,再去睡上一覺,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認為是“天下第一樂也”,因為此時“粥在腹中,暖而宜睡”。陸游自己更有“只將食粥致神仙”之句。羅大經《鶴林玉露》載楊萬里夫人羅氏,七十余歲,冬天黎明即起,到廚房熬一大鍋粥,等奴仆家人起來全都喝一碗,然后該干啥干啥。老太太的理論是,“清晨寒冷,須使腹中略有火氣,乃堪服役耳”。無獨有偶,姚之馬因《元明事類抄》記載魏文靖為松江書院訓導時,到三更天還有讀書的學生,就供粥一碗暖腹,一時傳為佳話。所以,在古代,早晨這一碗粥與健康關系非常密切。
藥粥可以治病?!侗静菥V目》載藥粥四十余種,《遵生八箋》載藥粥三十五種,名目繁多,有諸如蓮子粥、枸杞粥、熟地山藥粥、生地黃粥、梅粥等等。《千金月令》中記“地黃粥”做法云:“取地黃搗汁,熬粥半熟以下汁,復用綿包花椒五十粒、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去綿包,再下熟羊腎一具,碎切成條,如韭葉大小,加鹽食之?!贝酥鄬iT用以補虛。俗諺云:“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若要皮膚好,米粥煮紅棗。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以白粥做底子,按照配方,五花八門的材料、佐料加進去,這就是中國傳統所謂“食補”、“食療”了。
粥可以救荒,可以飯食,可以飾痛,可以養生、治病,難怪中國人對粥有一種分外親切、尊敬的感情。黃庭堅《分豆粥詩》云:
豆粥能驅晩瘴寒,與公同味更同餐。
安知天上養賢鼎,且作山中煮菜看。
把粥與天上的養賢鼎相提并論,評價不可謂不高。在歷史文獻中,粥甚至有“起死”、“回生”之效?!妒酚洝酚涊d趙章生病,名醫太倉公診斷說,五天后必死無疑。但趙章過了十天才死,原因竟是這人“嗜粥”,所以多活了五天。另一個故事說,房景遠在一個災荒年,“于通衢以粥食餓者,存濟甚眾”。平原劉郁行經兗州,遇到了強盜。強盜已殺了十余人,漸次輪到劉郁。劉郁說,我和你們鄉里鄉親的,請放我一條活路吧。強盜說,你附近的親戚是誰?劉郁說:“齊州主簿房景遠是我姨兄?!睆姳I說:“我食其粥得活,何得殺其親?”剩余的其他二十多人也都放了。一碗粥感動了強盜,粥的“回生”之效映射著某種道德的光輝。
不光強盜認這碗粥的面子,似乎連鬼神都認。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吳縣張成某晚見一婦人站在家宅東南角說:“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日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睆埑勺龈嘀嘁约乐瑥拇四昴甏螳@豐收。江南一帶風俗是,每年正月半,養蠶人家做粥加肉覆其上,登屋頂祝云:“登膏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币郧髞砟晷Q繭豐收。另外一件與粥有關的鬼怪故事發生在隋朝。當朝國舅獨孤陁之妻有一癖好:事貓鬼。獨孤皇后和楊素老婆生病,醫藥無效,有巫醫說:“此貓鬼疾也?!焙髞愍毠玛u家丫環徐阿尼供認,她會這些法術。貓鬼殺了人,死者的財物就會潛移于畜貓鬼家。楊堅加以驗證,讓阿尼咒使貓鬼進入皇宮。阿尼在半夜置香粥一盆,用湯匙扣而呼之曰:“貓女可來,無住宮中久之?!比缓竽樕兊描F青,好像被什么東西拖曳似的,說“貓鬼已至”。之前有人說他母親就是被貓鬼害死的,現在看是確有其事了。于是,獨孤陁被革職為民。蠶神、貓鬼居然都愛喝粥,這一碗粥成了中國人神鬼可以共享的美味。為投其所好,古人常在臘月二十五煮“人口粥”祭祀鬼神,以期人丁興旺。范成大《口數粥行》云:“家家臘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p>
蘇東坡《豆粥》說:
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鄭板橋在范縣為令時,曾寫信給其弟云:“十冬臘月,凡乞討者登門,務餉以熱粥,并佐以腌姜?!庇衷疲骸跋救昭仕槊罪?,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雪芹詩云:“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倍凇陡∩洝分?,沈三白與陳蕓“一粥而聚,一粥而散”,儼然一部“粥”之凄涼傳奇。由此觀之,“粥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