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扶貧是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戰略性舉措,是深山區、庫區貧困群眾解決溫飽進而脫貧致富的最有效途徑,同時還是降低扶貧成本,提高扶貧效益最有效的措施。回顧幾年的移民扶貧工作,深感移民扶貧工作的重要和緊迫,必須加大力度,切實推進移民扶貧工作的發展。
一、充分認識移民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移民扶貧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居住在深山區、邊遠山區、庫區的貧困群眾因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生存條件極差,生產發展十分緩慢,如果不采取果斷措施將這些地方的群眾進行移民搬遷,他(她)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因扶持成本太高而很難得到改善,難以跟上小康建設的步伐,勢必要嚴重影響全面實現小康建設的進程。其次,移民扶貧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的需要。目前,貧困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深山區、庫區由于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科技、通訊、信息等的落后所帶來的行路難、就學難、就醫難以及信息閉塞,嚴重制約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及社會的全面進步,如果不把他(她)們從貧困落后的地方搬遷出來,就難以擺脫生活貧困、智力貧困、文化貧乏的現狀,也就難以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再次,移民扶貧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目前邊遠山區、庫區、深山區的貧困群眾由于發展緩慢,經濟滯后,生活水平低下,與平原地區和發達地區相差很遠,而且差距越拉越大,要逐步縮小這種貧富差距,就必須為他(她)們創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唯一的選擇也就是實行移民搬遷,通過發展生產,社會幫扶、改善生存和生活條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講究移民扶貧方式,注重移民扶貧效果
移民扶貧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要求高,工作難度大的工作,因此,講究移民扶貧的方式方法尤為重要,從這幾年移民扶貧工作的實踐看,有些做法和方式是可行的,一是堅持有土安置和無土安置相結合。對那些經濟條件較差,勞動力素質比較低,經營能力較弱的貧困戶,實行有土安置,對那些勞動力素質較高,有一定經營能力且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移民戶實行無土安置,實踐證明,這種分類指導,因戶安置的移民方式是行之有效。二是堅持整體搬遷和群眾自愿相結合。整體搬遷是移民扶貧的一項重要原則,也只有整體搬遷才能達到移民扶貧的效果,否則留下少數人在深山區、庫區、邊遠山區生活,扶貧的成本將更高,進而也將成為扶貧開發的盲區,這部分人也將難以改善其生存環境。三是堅持深山區移民與地質災害區移民相結合。對既是深山區又是地質災害區的貧困群眾,優先列為異地搬遷對象,安置到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實行“一退兩走一平”,即:耕地實行退耕還林,財產搬走,戶口遷走,房屋拆平;對居住在地質災害區,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群眾則列為就近搬遷對象,優先解決避災脫險問題,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另建新居,實行“一平一走兩不動”,即:舊房拆平,財產搬走,耕地和戶口不動。通過兩種方式并舉,有效解決深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和地質災害區群眾脫險的問題。四是堅持移民扶貧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將部分有務工經商能力的移民戶搬遷到城鎮上,按科學規劃,統一設計,合理布局的要求集中安置移民戶,力求做到與加快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擴大非農人口、拓寬第三產業互為聯動,互為促進。五是堅持移民扶貧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在移民戶集中安置點,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規劃和實施,要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扶持,加快移民新村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及產業化發展,使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把移民新村真正建設成為小康示范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六是堅持移民扶貧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移民異地搬遷后,可按當地農業產業開發的思路,進行農業產業的開發,其原有責任山和耕地可進行有償流轉,使之向種植大戶集中,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七是堅持移民扶貧與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相結合。結合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按照山場,耕地產權不變的原則,對移民外遷后原有的耕地實行還林,同時還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宜當地氣候、土壤的高效經濟作物,這樣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增加了群眾的經濟收入。八是移民安置與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個私經濟相結合。要采取各種優惠措施,加大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大力鼓勵移民進入工業園區就業、鼓勵發展個私經濟,逐步實現“以工富民”和“以商活民”的目標。
三、加大工作力度,強化移民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是搞好移民扶貧的關鍵,要按照移民扶貧“縣負總責、鄉鎮實施、群眾參與、部門支持”的工作責任制,縣、鄉兩級主要領導負總責,親自抓、親自管、親自搞好組織和協調,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把移民扶貧工作作為一項中心任務,列入縣、鄉的目標管理考核,實行高位推動,有效促進移民扶貧工作的開展。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認識。加強移民扶貧的宣傳是做好移民扶貧工作的重要前提。要使移民戶順利搬遷,必須向移民講清政策,宣傳移民搬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和宣傳輿論工具,把黨的移民扶貧政策,搬遷的措施,補助標準程序和辦法廣為宣傳,真正做到宣傳發動“四到戶”,即調查上門到戶、宣傳發動到戶、政策宣講到戶、消除顧慮到戶。
三是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搞好移民安置點的設計和建設是為移民戶提供良好生存條件的有效保障。對移民搬遷的集中安置點要實行高品位的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按照“五通一氣一綠化”的要求,確保移民集中安置點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使用沼氣和環境美化綠化,把移民新村打造成一個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為移民搬遷戶營造一個好的人居環境。同時也為移民戶奠定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四是加強后續管理,實現移民目標。移民安置點的管理,是移民戶穩得住能致富的根本保證。首先要加強移民安置點的組織建設,要根據移民安置點的不同區域,不同規模設置基層管理組織,在城鎮的集中安置點可設置社區居委會,在農村的集中安置點可設置村落社區居委會,對規模較小的集中安置點納入所在村組管理。其次要不斷提高移民戶勞動者的素質。要充分利用“農函大”、“陽光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有效途徑,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提高移民的技術水平和勞動技能,為他(她)們務工就業和發展生產創造條件。再次,要加大幫扶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移民戶的生產和生活,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要建立機關單位和干部對移民戶的幫扶制度,幫扶單位和個人除在經濟上給予移民貧困戶一定的支持外,主要還要引導移民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在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業、務工和從事個體工商業等方面提供幫助和指導,為他(她)們致富出謀獻策,真正實現移民扶貧的目標。
四、移民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移民扶貧補助標準偏低。由于需要搬遷的移民大都處于深山區、邊遠山區、庫區和災區的貧困群眾,這部分人的經濟狀況都比較差,加之搬遷的成本較高,致使大部分移民舉債搬遷。建議是否可以適當提高移民搬遷的補助標準,由現在的3500元/人,提高到5000元/人左右。
(二)移民集中安置點配套項目資金不足。目前,移民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都是由各職能部門安排解決,由于有些安置點工程量大,致使有一部分資金難予籌措,像村內道路修復,因交通部門只負責安排進村公路的經費,村內道路經費落實非常困難,再說,當年的建設計劃各部門一般在年初已確定,而移民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往往要在移民任務下達后才能規劃,往往趕不上當年的計劃,造成基礎設施建設比建房滯后。因此建議上級有關部門盡快制定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投入配套機制,及時解決集中安置點供水、通路、通電、排污等配套項目資金。
(三)擴大移民扶貧搬遷的范圍。目前,移民扶貧工作僅限于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進行,而一些在邊遠山區、深山區、國家扶貧開發非重點縣貧困群眾,享受不到移民扶貧政策的優惠,建議上級能否考慮將這些住在邊遠山區、深山區的貧困群眾實行搬遷,享受到與扶貧開發重點縣移民扶貧的同等待遇。
四、鑒于移民扶貧工作量大,工作任務艱苦,且調查摸底宣傳動員、社區管理都需要經費支撐,而這部分經費靠當地財政解決實為困難,建議上級能夠考慮安排適當的工作經費,使移民扶貧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