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又快又好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是“十一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和最鮮明特色。為了進一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央明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到了全黨全國人民面前。這是黨中央進一步解決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天明確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考慮了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考慮了我國當前現代化建設的可能。從需要方面來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有8億人口在農村,有近3000萬農村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談不上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也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當前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解決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外資和擴大投資規模等問題,必須努力持續擴大國內需求,而這就要求不斷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增加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占多數的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先是在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后來又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到全面取消農業稅,現在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就進一步為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突出問題,指明了新的方向。
從可能性方面來說,我國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已取得輝煌成績,在現代化進程中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已可能提上議事日程。目前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不僅已刻不容緩,而且具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中央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內容豐富、涵義深刻的二十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今年一定要有良好開局,這就需要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堅持規劃先行,抓好試點示范,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實行中央,地方分級負責,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一是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同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二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權益,在實踐中推進農村各方面制度的創新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和各項支農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四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強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任務。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一定會扎實穩步地推進,實現這一偉大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