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區飛劍潭鄉南坑村是一個邊遠的庫區小山村,50年代后期由于宜春飛劍潭水庫的建設,該村90%的良田被淹,人均水田面積僅有0.12畝,全村22個村民小組,共有509戶2518人,其中貧困戶187戶,貧困人口96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38.4%,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85元。南坑村貧窮的重要原因:一是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因災返貧現象嚴重。二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三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四是農業結構單一,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長期增收緩慢。五是農業生產科技水平落后,農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較差。2002年南坑村被省確認為“十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該村抓住這一契機,認真搞好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項目的實施,重點突出能改變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能進村入戶,使貧困戶直接受益的產業化扶貧項目。
1、圍繞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基礎工程,不斷改善重點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在鞏固群眾溫飽的同時,還要不斷解決交通、水利、引水工程等問題,實施一體化扶貧。南坑村過去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全村沒有一條象樣的路。所謂“晴天一塊鐵,雨天兩腳泥,出村靠劃船”是該村的真實穹照。在整村推進工作中,為解決南坑村16個村小組1800名群眾行路難的問題,首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萬元。與其它部門和社會扶貧資金捆綁在一起使用,修通了高旦至棚下4.3公里水泥路。其次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6.372萬元,群眾自愿集資及投工投勞,修通了22個村小組13公里砂石公路。公路修通后,打通了村與村、組與組之間的通道,既加強了與外界的經濟合作交流,又發展了當地經濟,保證了農用物資和農產品的運輸,徹底改變了南坑村的交通狀況。該村的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今天終于實現了,黨的扶貧政策,讓我們告別了多少年來冒著生命危險,靠劃船才能走出去的苦日子。然后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3萬元,修通了1980米渠道,解決了6個村小組950人長期飲用劣質水及15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保護了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幾百畝低產田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田。
2、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是導致南坑村農民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南坑村把優化產業結構和收入結構作為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的重要舉措來抓,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高產油茶,把發展高產油茶作為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加快資源培育,推進油茶生產向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從而不斷培育壯大。南坑村現有畝,占總林地面積的41.3%,長期以來由于一部分油茶品種退化,管理粗放等多種原因,產油產量一直很低,平均每畝產油脂不足3公斤。自2002年至2005年“十五”扶貧開發以來,該村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挖掘油茶潛力,發揮經濟效益,共實施油茶低產改造570畝,安排則政扶貧資金9.93萬元,貧困戶覆蓋率這100%。據預測,新栽高產油茶5年后,每畝可產油15公斤,是傳統油茶產量的五倍,每年可增收18萬元左右,僅此一項,可實現戶均增收330元,人均增收70元的目標。村里還實施扶貧養羊工程,2002金2萬元,平均每戶購買母羊10頭,發展到現在有60戶農戶,每戶17頭,除掉成本,每戶可增加收入700多元,極大調動了全村群眾養羊的積極性,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通過4年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作,南坑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不足800元,增加到1400元,貧困戶由2001年的187戶減少到27戶,貧困人口由2001年的966人減少到126人,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現在的南坑村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路更平了,人更富了,信息暢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