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對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研究既有助于澄清一些人認為“馬克思沒有企業理論”的誤解,也有助于糾正企業理論研究中“言必稱西方”的傾向,還可以為我國的企業改革實踐提供指導。研究的途徑有“回到馬克思”、“依據變化了的實際分析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合理內核’與時代局限”、“批判性地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等。
[關鍵詞]馬克思 企業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5-0051-04
[作者簡介]王仕軍(1973-),山東高密人,法學博士,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新制度經濟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一)一個流行的誤解引發的思考
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在追溯現代企業理論的起源時,存在這樣一個流行的誤解,即“現代企業理論始自科斯”。他們認為在科斯的論文《企業的性質》發表以前是沒有真正的企業理論的,科斯因此登上了現代企業理論“鼻祖”的寶座。不可否認,科斯《企業的性質》的發表以及交易成本等范疇的提出,的確在企業理論發展史中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作用,但要說“在其之前沒有真正的企業理論”這樣的斷語,則未免過于武斷。其實早在科斯之前近一個世紀,馬克思就提出相對西方企業理論來說更科學、更完整、更深刻的企業理論,盡管其中若干觀點甚至分析方法不免含有時代的局限。正如程恩富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所有讀過馬克思《資本論》的正直學者都會承認,即使不談其他著作,也完全可以說《資本論》早已形成了關于企業的起源、本質、規模和治理結構等一整套較為系統的學說,而且十分深刻”。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論述、分工的論述,關于勞動條件或生產條件的論述,以及關于勞動協同形式的論述等等,無疑是在總體的意義上完成了對現代企業理論內涵的奠基。這是我們研究企業理論必須挖掘和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上述誤解之所以流行,除了資產階級的偏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企業理論并沒有受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稀缺。在馬克思那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不是直接發生作用的。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基本的中介:生產方式或者說是勞動方式。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都是通過這個中介實現的。企業是生產方式的具體實現形式,是近、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主流組織形式,離開了對企業理論的深入研究,是無法深刻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斯大林在界定生產關系時片面強調生產資料所有制,制造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二元論,使生產關系脫離人的活動而拜物教化。另一方面,生產方式被不恰當地解釋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成為物化的社會經濟形態的同義語。依照這種精神編纂出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用抽象的全民所有制及其相關概念代替了對現實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分析,刻意遮蔽了現實中的深刻矛盾。由于受斯大林和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重大影響,很長一段時期內,大多數研究者還是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僅僅局限在生產關系的領域內;放棄對生產方式這一中介的深入剖析,簡單地、抽象地看待和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原理。這樣一來,人們關注的焦點就被吸引到宏大敘事的層次上來,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剝削的本質和必然滅亡的趨勢被看作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微觀領域的企業理論問題就被長時間地懸置起來。以至于我們在進行企業改革的時候,很多人“西天取經”——直接從西方經濟學的倉庫中尋“寶”。因此不少專家大聲疾呼,建立完整的馬克思企業理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造性轉化的關鍵環節,企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重建的核心內容。
(二)企業理論研究中“言必稱西方”傾向令人堪憂
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新古典經濟理論不僅在應用領域取得了支配地位,而且在實際問題的研究和教學上也被廣泛應用。在企業理論問題的探討上,現在學術界有一股風潮,言必稱西方。有些學者,一開言就是科斯、諾斯、威廉姆森等西方經濟學家,一吐語就是交易成本等基本范疇。以西方企業理論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主導的研究企業問題的論文遍布我國各大核心期刊。不少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的研究者,以“真正的企業理論學家”自居,并試圖將其“理論”應用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中。西方主流經濟學范式勢頭強勁、咄咄逼人,馬克思經濟學范式受到嚴峻挑戰,很多人甚至認為馬克思沒有企業理論。這種情形任其發展令人堪憂。盲目崇拜西方經濟理論,貽害無窮。基于西方主流經濟學范式之上的所謂“休克療法”給前蘇東國家造成的沉重危害就是明證。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工作者,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地拜倒在西方企業理論的腳下,僅僅充當西方企業理論的批發商,盡管其中不乏科學的成分。我們應當回到馬克思那里,不是去為實踐尋找細枝末節的理論依據,而是要從其經濟學寶庫中挖掘出研究企業問題的科學方法作為我們的指南,聯系變化的實際,發展馬克思的企業理論,科學地回答企業改革和演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回擊對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各種藐視、非難和攻擊,拓展出適應時代需要的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新形式,堅定地捍衛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范式在企業理論研究中的主導地位。
(三)“郎旋風”激發的反思
“郎旋風”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學界最為轟動的事件之一。該事件所引起的社會反思,其核心問題就是:我國的企業改革向何處去?對于我國企業改革的走向,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所謂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西方流行的股份公司制尤其是美英的股份公司制。完全可以這樣講,公有企業的民營化,非公有企業的歐美化,幾乎成了所謂中國主流經濟學者的“政治正確”。筆者認為這樣一種主流看法會誤導我國的企業改革實踐,可能會帶來若干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首先,按照這樣的方向改下去,我國的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究竟怎樣體現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我們要建立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在基本經濟制度層面上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上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經濟運行層面上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三個層面上,社會主義的性質都得到了體現。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不僅生產和再生產出物質資料,而且生產和再生產出經濟關系。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微觀經濟基礎——企業不能在生產出物質資料的同時再生產出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在宏觀層面上的規定性就會逐步失去它存在的根據。按照某些學者的主張,在微觀的企業層面上,資本主義企業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物為人主、資為勞綱的那一套管理辦法完全可以拿來就用。這樣一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豈不成了空中樓閣?其次,成功的企業制度是否可以移植?制度移植必須考慮具體的國情。俄羅斯“休克療法”之所以失敗,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當它被運用于俄國時,它的視野中卻并不包括俄國,沒有顧及俄國的歷史及其他各種因素。在國外起作用的制度安排,我國拿來之后是否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這是不是有點制度萬能論之嫌?最后,在西方尤其是美國,以股份公司制為代表的現代企業制度,盡管仍然是企業制度的主流,但其弊端日益顯露,就連資本主義的有識之士,也直言不諱。一般認為其有三大弊端:一是股東至上邏輯與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的高昂;二是短期利益至上與普遍的誠信缺失;三是市場導向的生產模式與環境資源的破壞、浪費等等。作為一個后發國家,以這樣的企業制度作為我們企業改革的目標模式,可能是這一制度的優點我們沒有得到,收獲的卻是它的缺點,從而成為楊小凱所說的后發劣勢。這很有可能嚴重敗壞改革的聲譽。“郎旋風”事件中廣大網民對郎90%的支持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企業改革的總體方向,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正如霍華德和金在他們頗具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中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馬克思主義者剩下的就只是無法證實的盲目樂觀的信條。而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不能僅從現實主流企業制度中尋找答案,而是要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從研究企業的性質、企業的起源和企業形態的演化等企業基本問題入手,探尋企業發展演化的一般規律,從而為企業改革指明方向。為此,就需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既繼承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精華,又借鑒西方經濟學家的有益探索,使馬克思企業理論在與時俱進中增強活力、生命力和影響力,并為我國的企業改革實踐提供有益指導。
二、深入研究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
(一)學術價值
一是將馬克思關于企業問題的論述梳理、整合起來,形成馬克思經濟學范式下的企業理論。馬克思關于企業問題的論述是散見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批判這一宏大主題之中的,并未像西方經濟學家那樣專門著述企業問題。由此,某些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才誤認為在科斯發表論文《企業的性質》之前,是不存在真正的企業理論的。將馬克思關于企業問題的論述梳理、整合起來,將之系統化、體系化,形成馬克思經濟學范式下的企業理論,改變企業理論研究中言必稱西方的錯誤傾向,從而增強馬克思經濟學在學術研究以及企業運行和改革實踐中的話語影響力。
二是根據新的實踐拓展馬克思企業理論,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時俱進的科學品質。馬克思是以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紡織工業的業主制或合伙制企業為主要樣本來研究企業問題的,他的提問方式、思想材料、基本概念、批判目的等都是早期工業社會的。馬克思逝世后的一段時期內,直到二戰,資本主義企業的演化情形基本印證了馬克思的分析,充分表明了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正確性。二戰后特別是隨著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興起,資本主義企業的演進出現了新的特點,內容之廣泛,變化之深刻,影響之強大,前所未有。同時,一些國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基礎上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些國家的企業問題顯然與馬克思當時設想的情形大不一樣。對我國這樣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以教條主義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的企業理論是不符合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的。當前企業理論研究中重西方企業理論、輕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現實,是與長期以來我們不能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有很大關系的,結果是相關的研究成果變成了文獻考據、說文解字,超越時空的變換、條件的變遷,文章讀起來死氣沉沉,嚴重損害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大眾中的親和力。與時俱進的實踐呼喚與時俱進的理論。在日新月異的企業運行變化面前,馬克思的企業理論只能拓展,而不能固守已有的結論。否則,在企業研究領域馬克思經濟學范式就真要被“劣幣”驅逐了。
三是用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現代形式對資本主義企業演化的新態勢和我國企業改革的實踐進行解讀。對于馬克思逝世后資本主義企業運行發生的新變化,西方經濟學家發展出了一系列的理論進行解讀,如企業的契約理論、企業的能力理論等,并由此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資本主義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已由對抗轉為合作共贏。他們的理論在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對于這些新變化的解讀,往往只在問題的表象上兜圈子,而難以抓住問題的實質。我們需要運用拓展的馬克思企業理論進行新的解讀,重在揭示表現形式與本質之間內在的聯系,而不能消極地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和對表象的膚淺解釋上,從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企業的運行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對于我國企業改革實踐的解讀,占主導地位的是西方現代企業理論。這樣的解讀使人有生搬硬套的感覺,畢竟現代企業理論以契約型的企業為研究對象,并且以一定的宏觀制度背景為前提。這種僅就企業來談企業的解讀,難以使我們對我國企業改革進程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很容易將我們的企業改革引入歧途。清華大學的候若石對現代企業制度的批判,朗咸平等對公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質疑等,無不清楚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二)現實價值
深入研究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現實價值主要體現在為我國企業改革提供理論的借鑒,減少盲目性上。我國公有企業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如公有資產流失、內部人控制、工人權利受到侵害等等。之所以存在如此眾多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對企業改革的理論研究得不夠,如對企業中的權力應該如何配置、社會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企業的本質區別等等的認識存在偏差,是理論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實踐上的迷誤。非公有企業蓬勃發展,但也暴露出了勞資關系緊張、“民工荒”等一系列問題,如何進一步提高非公有企業的競爭力、和諧勞資關系等亟待有效對策。經濟改革雖然是一個探索過程,但不可能也不應該長期缺乏基礎經濟理論的指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尚有活力,企業理論的不斷創新功不可沒。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推進企業改革,急需以新的理論指導我國企業改革實踐,否則我國的企業改革就很有可能陷入既缺效率,又乏公平的“鎖定狀態”。
三、深入研究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基本途徑
以馬克思經濟學基本范式為主導,依據新的實際深化馬克思企業理論研究,筆者認為至少應從下幾點著力:
1.“回到馬克思”。所謂“回到馬克思”是指原原本本地回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從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運行和演化的研究中,特別是從《資本論》中梳理出馬克思研究企業問題的時代背景,馬克思關于企業的性質、起源、規模、運行和企業制度演化的有關論述,并著重考察馬克思某一觀點提出的假設前提、推理過程和適用范圍等,整理出馬克思的企業理論,并以此清除我們傳統認識中對若干企業問題的教條主義甚至是歪曲的理解。今天我們強調這一點,現實針對性很強。因為長期以來,統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者頭腦的是所謂的“蘇聯范式”。這一范式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意識形態色彩;一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帶有烏托邦式的幻想。在這一范式的影響下,人們對馬克思企業理論有很多的誤解、誤套、誤用。如將公有制等同于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認為公有制就是取消個人的所有權。其實,馬克思在論述公有制的時候反復強調“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是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這個所有權不僅包括消費資料所有權,而且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還包括勞動者個人勞動力的所有權。這一系列的誤解、誤套、誤用,不僅是對馬克思的不尊重,而且還嚴重窒息了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活力,降低了這一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2.依據變化了的實際分析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合理內核”與時代局限。馬克思逝世后的100多年來,特別是二戰以來,資本主義企業運行與演化的實際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要在全面地、完整地分析這些變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檢驗尺度來重新審視馬克思的企業理論,看一看哪些分析方法和那些觀點依然有效,而哪些方法和觀點已經過時,從中找出其合理內核和時代局限。在此問題上,我們有太多的教訓。正是長期以來很多人將馬克思的著作當作了應急用的“錦囊”,認為馬克思已經窮盡了真理,試圖省卻自身的努力而向馬克思的著作尋求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才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包括企業理論在日新月異的現實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里讓我們記住一位美國學者德里克的忠告,他在反思社會主義挫折時,指出20世紀的社會主義沒有跟上時空變化,而是災難性地模仿了19世紀的工業化道路,此言不虛。這是我們拓展馬克思企業理論的關鍵環節。
3.批判性地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企業理論。長期以來,我們雖然承認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但實際上,對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說、馬克思主義陣營中的非主流理論,往往一律采取拒斥和斗爭的態度。如果說在革命時代、冷戰時代,采取這種立場,還有某種政治的原因,在當代,這種態度已經沒有任何依據。如果一味地予以拒斥和斗爭,只會導致“唯我獨馬”,“唯我獨社”,阻塞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封閉而狹隘的理論體系,嚴重窒息馬克思主義的活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的形成、發展是與他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的批判和借鑒密不可分的。勿庸諱言,西方經濟學仍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的主流。拓展馬克思企業理論我們也必須批判性地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運行演化的一般規律,比如威廉姆森關于企業組織結構變遷的分析,有其科學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作為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它主要體現著資產階級特殊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具有辯護性的一面,馬克思之所以把19世紀30年代以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稱為庸俗經濟學的原因即在于此。在這一問題上,完全排斥與照搬照抄都是不科學的。我們既不能因為其辯護性而忽視其科學性,也不能因為其科學性而忘記其辯護性。科學的方法只能是批判其辯護性、借鑒其科學性。通過對西方經濟學企業理論深入地研究、批判地借鑒,從而推動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