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其原因,并不是市場化改革過分重視效率而造成的平等受損,而是由于腐敗和壟斷這兩個最大的機會不平等引起的擴大。相對于收入分配來說,更為嚴重的是后天起點不公平。政府應盡量提供平等機會、改革稅收、調整經濟結構。
[關鍵詞]貧富差距 表現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5-0039-02
[作者簡介]周雨風(1974-),女,重慶人,重慶醫科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學。
一、中國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現實與危害
首先,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我國總體居民基尼系數在1994年達到峰值0.389。而后有一定水平的下降(1996年是0.375,1997年是0.379,1998年是0.386),到1999年又回升到0.397。而社會學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差距更大,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65,2005年逼近0.47。
其次,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國家統計局利用十分法測得的資料顯示,占城鎮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戶戶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戶戶均年收入只有2653元,其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擴大到2000年的5.02倍。
再次,在農村內部差距擴大的同時,城鄉差距也在逐年拉大。1978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2124,1994年就到了0.32,1999年又上升到0.3361。從實際收入看,1998~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5458元、5888元和6316元,而同期農村分別只為2162元、2210元和2253元。城鎮分別是農村的2.52倍、2.66倍和2.80倍。
最后,地區差距明顯。從農村居民看,1999年東、中、西部農村居民的人均年純收入分別為1788元、1423元和1111元。而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省與收入最低的省之比為2.39:1。從農村居民看,省際基尼系數從1980年的0.137擴大到2000年的0.238,省際收入高低倍數從1978年的2.88擴大到2000年的4.20。如果以西部地區為1,東、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差距從1978年的1.27:1.05:1,擴大到1997年的1.95:1.37:1。
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對中國社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動搖了誠實勞動的思想。當人民目睹了太多的非法致富、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現象,誠實勞動的思想教育便蒼白無力。當一個國家的民眾開始在思想上與行動上藐視和不相信誠實勞動,引發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
2.民眾不滿情緒日益積累。貧富懸殊的后果是容易導致社會沖突和對抗的發生。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低收入的底層社會與上層社會的分化并不明顯。改革開放后,個人財富占有差距拉大,在社會出現新暴富階層的同時,產生了一個比較龐大的貧困層。流動人口中的底層社會,也往往是違法犯罪的大本營。近年來的社會緊張程度可以從犯罪率的不斷上升、重大刑事案件的經常發生之中略見一斑。
3.社會結構的分化。(1)暴富階層。他們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包括私營企業主、精英集團、企業承包人、靠腐敗暴富起來的干部、涉外企業經營管理層以及各類的明星、經紀人等。資產在一個億以上的已不在少數。(2)普通受益階層。這個階層人數眾多,構成復雜,主要由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干部等構成。普通受益階層是中國改革最主要的社會基礎。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群體本身的分化也是明顯的。(3)被剝奪階層。改革以來,從絕對生活水平上看絕大多數人都有上升,但如果從相對的角度看,則有相當多的人生活上遇到困難。目前最突出的是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的人群,主要包括中西部以及一些山區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貧苦農民,眾多的少數民族居民,國有企業的下崗、失業職工。這個階層存在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二、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原因簡析
1.非法暴富。我國已有富豪階層出現。他們的人數不多,集中的財富占了全國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2000年底,我國176萬戶私營企業和395萬個私企主,共擁有注冊資本1.3萬億元,每戶平均擁有150萬元,其中擁有100萬~500萬的占80%,過千萬的占11%,過億的占1.46%。實際上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決不止此數。這些富人中相當部分是靠勤勞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過非法手段取得的。他們走私販私、制假販假、集資詐騙、偷稅漏稅,紅(權錢交易)、黃(色情行業)、藍(海上走私)、白(制毒販毒)、黑(制作假發票、假證件,組織黑社會),各種手段一起上,迅速把社會巨額財富納入自己手中。
2.過高的剩余價值率。我國私有企業資本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長,資本積累率高達61.7%,平均利潤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私有企業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和積累率?除了資金靠銀行貸款,貸款利率很低,和運用各種手段取得廉價的土地資源、水電資源外,主要是由于工人工資低。一些富豪把工人工資壓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把剩余價值率提高到最大程度。
3.超經濟剝削和掠奪自然資源。有些業主為了發財,無視法律,任意延長工時,加大工人勞動強度;隨意克扣、降低、拖欠和拒發工資;生產條件惡劣,不提供起碼的保險和福利;隨意打罵污辱工人,侵犯工人的基本權利;重大傷亡事故不斷。這些人發財致富是建立在破壞污染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損害公眾利益、全局利益和社會發展長遠利益的基礎上的。
4.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一些制度有原則,無具體措施。少數腐敗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貪污受賄;有些國有企業廠長、經理,打著“改革”的旗號,把巨額國有資產據為己有。
5.行業壟斷、企業壟斷和城市壟斷。如2001年金融保險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比制造業高69.8%,比批發零售貿易業高98%,比農林牧漁業高1.8倍。一些企業不受監督自定工資,高層年薪數額驚人。一個二三流演員一次出場費的收入比一個農民一輩子的收入都多。至于大城市工資收入的畸高就不用說了。
6.貧困層和弱勢人群保障水平低。這些年來,我國脫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農村中還有2900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近6000萬人員已脫貧,但還是低水平和不鞏固的,一遇到災難或突然事故就會返貧。城鎮有2000多萬人口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相對貧困人口更多。這些人有病不能醫,供不起孩子上學,形成惡性循環。
三、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1.創造平等機會。(1)創造平等的教育機會。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給予低收入者同等教育機會,應特別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2)創造平等的競爭機會。打破生產要素流動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放寬壟斷行業進入限制,鼓勵公平競爭,加強監控。打破城鄉壁壘,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2.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經濟地位低下的群體能夠獲取財產的全部手段,幾乎只有他們的勞動力。要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唯一可持續的途徑就是按供求決定的合理價格給予他們最充分的就業機會。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應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3.完善稅收、社保體系。(1)建立公平合理的稅負機制,推行貨幣化工資制度,將各種福利全部納入貨幣化工資,使納稅比率與貨幣化工資直接掛鉤。強化稅收征管制度,有效調節高收入。盡快開征“奢侈消費稅”,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并專款專用,將這部分稅收用于特別貧困戶的資助。(2)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保體系,盡快把農民等低收入者納入到社保體系中來,通過社保體系對國民收入實施再分配,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4.建立健全與貫徹執行相應的法規。保護壟斷、限制合理競爭等法律和規章制度,要按市場經濟規范運行的要求彌補法律空白,并加強執法力度,增加違法者的經濟、社會成本,維護每個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收稿日期:2006-04-27 責任編輯: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