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04年底,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建立了最低工資制度。目前,國家對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比例關系沒有統一的規定,國際上也不存在單獨根據社會平均工資一定比例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所謂“社會平均工資法”,判斷一個地區最低工資標準是否合理,要全面綜合考慮。我國各地區工資標準差距客觀存在,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關鍵詞]最低工資熱點討論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5-0048-03
[作者簡介]蘇海南(1950-),研究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關系、勞動標準與薪酬分配。王學力(1965-),研究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關系與薪酬分配。劉秉泉(1965-),副研究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關系與薪酬分配。廖春陽(1968-),副研究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二室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關系與薪酬分配。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我國最低工資制度的討論比較熱烈,這表明社會各界認真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越來越關心收入分配問題,重視維護低收入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益。由于對情況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人們在一些認識問題上難免產生偏差和誤解。為進一步促進最低工資制度全面實施和完善,我們就有關熱點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我國實施最低工資制度的基本情況
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或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它不是用人單位給勞動者支付工資的標準,而是支付工資時不得低于的法定下限。國家建立最低工資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勞動者獲取勞動報酬的合法權益,保障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80%以上的國家實行了最低工資制度。
我國原勞動部于1993年發布《企業最低工資規定》,開始建立最低工資制度。1994年7月頒布的《勞動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制度,確立了這項制度在我國的基本法律地位。2004年3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重新修訂并頒布了《最低工資規定》,推動了我國最低工資制度的全面實施。截至2004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建立了最低工資制度,發布并執行了本地區月最低工資標準。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并執行了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其它地區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預計今年底均能分布。按照《最低工資規定》關于“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的要求,大部分地區調整了兩次。大多數地區現行的最低工資標準比1994年一般增幅達1倍多,有的地區提高幅度很大,如江蘇省增長了2.29倍。同時,各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加強了對用人單位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情況的執法監察,總體上較好地保障了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有力地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對幾個熱點問題的分析
社會各界在討論中反映的熱點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我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低于國家標準;二是各地區間最低工資標準高低不一,差距拉大;三是最低工資標準執行不到位。對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客觀全面地進行分析。
(一)關于最低工資標準低于國家標準問題
在討論中,一些人認為最低工資標準相當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40%~60%是我國確定的國家標準,也是國際上確定最低工資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國各省市區最低工資標準均未達到這一標準。
對最低工資標準相當于社會平均工資40%~60%是國家標準的說法,我們認為缺乏根據。一是按照我國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最低工資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應參考當地就業者及其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職工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就業狀況等因素,通常運用比重法和恩格爾系數法進行測算。其中當地就業者及其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是最主要的參考因素,職工平均工資只是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參考因素之一。國家沒有關于最低工資標準應相當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40%~60%的強制規定。二是國際上并不存在單獨根據社會平均工資一定比例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所謂“社會平均工資法”。最低工資標準相當于平均工資的40%~60%這一比例關系,只是目前國際上多數國家對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與社會平均工資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規定性和必然性。國際上通行的測算方法有恩格爾系數法、比重法、累加法、超必需品剔除法、生活狀況分析法、分類綜合計算法、經濟計量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在確定最低工資標準時一般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雇員及其家屬的生活水平、通貨膨脹率、就業率、一般工資水平(相當于我國的職工平均工資)、行業支付工資的能力等。在這里,一般工資水平只是參考因素之一,同樣也不是惟一或主要的因素。三是最低工資標準相當于社會平均工資的比例具有變動性。據了解,一些發達國家和轉型國家的最低工資標準也有低于社會平均工資40%的情況,如西班牙1997年為35%,韓國1994年為31.9%,美國1997年為39%,英國2006年為37.65%(見表1)。四是我國現階段根據社會平均工資直接確定最低工資標準存在不合理之處。目前我國統計口徑使用的社會平均工資反映的是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統計調查的樣本主要是大中型企業,對小型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中的從業人員工資收入情況反映不夠充分,因此社會平均工資可能存在虛高情況。特別是在目前我國各地區工資水平差距拉大的情況下,用社會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來確定最低工資標準,將進一步拉大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差距。
對目前我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未達到社會平均工資40%~60%的問題,應進行客觀辨證的分析。1994年,我國各省市區最低工資標準均相當于社會平均工資40%以上。此后,確實存在一些地區調整不及時或提高幅度低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平均工資增長速度的問題,導致最低工資標準偏低,相當于社會平均工資的比例有所下降。2004-年《最低工資規定》頒布后,各地普遍加快了對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截止到2006年5月份,全國有8個省區最低工資標準相當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40%以上,多數地區在30%~40%之間。我們認為判斷一個地區最低工資標準是否合理,不能只看它的絕對水平,更不能簡單與社會平均工資掛鉤,關鍵是要全面綜合考慮有關因素,使最低工資水平與當地實際情況相適應。最低工資標準提高過慢或水平過低,將會影響低收入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不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不利于促進產業升級和換代,不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最低工資標準提高過多,雖然有利于提高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但從長期看,同樣不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影響經濟發展,也不利于擴大就業,從而不符合勞動者的根本利益。
(二)關于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差距較大的問題
我國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差距客觀存在,且呈逐步拉大趨勢。1994年全國各省區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與最低之比為1.88倍,目前擴大到了2.03倍。同一省區內不同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也存在差距。
產生最低工資標準地區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收入水平上歷來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存在差距。正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這種特殊性,《勞動法》規定最低工資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全國不宜也不可能制定統一的最低工資標準。
從長遠看,縮小地區間的最低工資標準差距,最根本的在于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因此,要通過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措施,促進中西部地區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中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礎上,國家加大對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控力度,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不定期提出各省市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指導意見,理順地區分配關系,促進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關于最低工資標準執行不到位的問題
從全國來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總體上是好的,但在部分地區確實存在執行不到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一些企業不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有的將最低工資標準當作工資支付標準,有的雖然規定了略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水平,但往往通過延長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定額標準等辦法,變相違反最低工資規定,壓低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企業唯利是圖,通過壓低勞動者工資賺取利潤;二是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為保全其工作崗位,不敢維護其合法勞動報酬權益;三是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力量薄弱,導致對用人單位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情況的監管難以到位。
三、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推動完善最低工資制度,使其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宣傳,統一認識
要通過加大對最低工資制度的宣傳力度,一方面使社會各界進一步提高對最低工資制度重要性的認識,正確認識最低工資標準與社會平均工資的關系,客觀看待最低工資標準地區差距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增強用人單位執行最低工資規定的自覺性,提高勞動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二)區別對待,分類調整
要督促各地區嚴格落實《最低工資規定》,切實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的規定,根據本地區的有關因素合理、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正確把握調整力度和節奏,使最低工資制度更好地維護勞動者勞動報酬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加強指導,強化調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對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指導和調控,通過建立最低工資標準預警預報系統,定期對最低工資標準的合理性進行評估,及時提出指導意見。要會同工會和企業組織,積極指導、推動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逐步提高企業職工的工資水平。
(四)加強監督,切實維權
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對用人單位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對違反最低工資規定的行為依法予以處罰。要改進和加強對勞動定額標準的管理,防止一些企業通過隨意調高勞動定額、降低計件單價,變相違反最低工資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