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企改革以來,在中國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公司主義思潮。該思潮將公司制度奉為國有企業的救世主,把公司制改造當作拯救國有企業的靈丹妙藥。公司主義思潮是對公司制度形而上學的迷信和崇拜,對國企改革具有嚴重危害。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深入批判。
[關鍵詞]公司主義 國企改革 公司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5-0059-03
[作者簡介]付吉元(1967—),河北井陘人,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合同法。
國企改革以來,隨著公司法的制定和實施,公司制度很快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普遍推崇。時至今日,經濟學界不少人就認為公司制度是國有企業的救世主,公司制改造是拯救國有企業的靈丹妙藥。因此,“國有企業走出困境必須實行公司制”,“公司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唯一正確選擇”,“對于絕大多數企業,必須改為股權多元化公司”。在他們的眼里,公司制度完美無缺。公司制度適用于哪里,哪里就會出現奇跡。只要將國有企業改造為公司,國有企業便可以起死回生。他們希望將全部國有企業徹底公司化。這種對公司制度的過分迷信和盲目崇拜,是國企改革的形而上學,是一種“公司主義”思潮。鑒于目前中國經濟學界對公司制度的普遍癡迷,甚至可以將這一思潮稱之為“公司拜物教”。
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我們應當一分為二看待公司制度,反對盲目崇拜,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照抄照搬。然而,公司主義思潮,作為國企改革的形而上學,已經并且正在對國企改革產生深刻影響和嚴重危害。如果不予以糾正,它將給國企改革乃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公司制度的缺陷與不足
公司制度是西方經濟文明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西方經濟發達的重要源泉。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制度與其他企業制度相比,具有很多優勢。它本身所具有的鼓勵投資機制、民主決策機制、權力制衡機制等等,使它既適合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發展,同時還反過來促進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公司是迄今為止最為適合市場經濟條件的企業形式。但是,公司制度作為歷史的產物,并非完美無缺,它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公司制度容易導致股東和雇員之間貧富兩極分化。公司股份歸于股東,所以股東統治著整個公司,雇員必須服從股東。股東憑借自己擁有的股份,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而雇員只能憑借自己的勞動來獲取報酬,而報酬的多少往往由股東決定。因而,公司制度往往導致股東和雇員之間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進而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
其次,公司制度沒有充分調動每一個雇員內在的自發的勞動積極性。公司制度的重要優點之一是它充分調動了股東的內在積極性,但公司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不能充分調動每一個雇員的內在的自發的積極性。因為公司雇員并不是公司的所有人,所以公司雇員不可能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公司的每一項工作。即使公司采取各種可能的獎勵措施,但也不可能充分調動廣大雇員的內在積極性。而在任何社會勞動過程中,勞動者才是最為活躍的生產要素,只有充分調動每一個勞動者內在的自發的積極性,才能最大限度的發展生產。所以,公司制度不是最完美的企業制度,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第三,產權多元化是公司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公司制度離不開私有制條件。盡管目前存在國有獨資公司,但它必須存活于產權多元化的公司的海洋之中。因而,公司制度以私有制為前提,離開了私有制,公司制度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第四,公司制度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哲學理念之上。公司制度中的監督制約機制就是這一思想的外在表現。這既是其現實的成功原因之一,同時又是其歷史的局限。
總之,公司制度盡管是優秀的企業制度,但并非是完美的企業制度,仍然存在巨大的挖掘潛力和改進余地。國企改革可以借鑒公司制度,但沒有必要將公司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和模板。我們完全可以在公司制度的基礎上,創新更具活力的企業形式,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國有企業。
二、公司制度不等于現代企業制度
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和對待現代企業制度。然而,目前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所謂現代企業制度就是公司制度”,“公司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這是用停滯和片面的眼光對現代企業制度所作出的形而上學的解釋。
公司制度不等于現代企業制度。
首先,現代企業制度是在對現存各種企業制度進行比對、總結和抽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企業理論。盡管現代企業制度主要來源于公司制度,但現代企業制度不是對公司制度的完全復制和抄襲,而是對公司制度內在合理性的高度抽象,是對公司制度精髓的進一步概括和總結。公司制度本身既有其精華,也存在歷史的局限和不足。現代企業制度吸收其精華,舍棄其不足,是對公司制度的揚棄。比如,現代企業制度吸收了公司制度中獨立經營的基本原則,但并不堅持公司制度所要求的產權私有化和多元化特征。所以公司制度并不等同于現代企業制度。
其次,現代企業制度并非指某種具體的企業形式,而是一種抽象的企業治理原則,其本質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公司雖然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但并非現代企業制度惟一的表現形式。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一種抽象的理論,它可以演變出有別于公司形式的無限多種其他現代企業形式。盡管現代企業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形式,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公司形式是我國國企改革的惟一選擇和最佳模式,更不能漠視和否認已經存在和可能即將出現的適合我國國有企業的其他現代企業形式。勿庸置疑,“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探索。”但是,這并不是說公司制度是國企改革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不可以把現代企業制度局限地理解為公司制度。
再次,雖然公司是迄今為止最適合市場經濟條件的現代企業形式,而且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典范,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認為公司形式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完美形式和最后形式。因為現代企業制度不是固化的僵死的教條和模式,而是一種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理論。所以我們不能把現代企業制度靜止地理解為公司制度。盡管公司制度是近現代歷史的文明成果,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放射著耀眼的光芒,但它是否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必須理性對待,我們絕不能對它盲目地迷信崇拜和照抄照搬,更不能在國企改革過程中用它畫地為牢、故步自封。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我們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中國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積極探索適合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新形式,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
三、公司制改造不是拯救國有企業的靈丹妙藥
公司主義思潮的核心思想是,西方國家之所以經濟強盛,是因為普遍實行公司制度。我們國家之所以經濟落后,是因為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因此,國有企業只有進行公司制改造才能扭虧為盈,公司制改造是拯救國有企業的靈丹妙藥。
理論聯系實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公司主義思潮機械照搬公司制度的做法,是脫離實際的形而上學,對于國有企業,不是對癥下藥,不能藥到病除。要解決國有企業的現實問題,就首先必須認真研究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
國企改革是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一切事務由政府統管。國有企業作為政府的附庸,缺乏任何獨立性和積極性,因而經濟效益低下。而市場經濟要求國有企業必須轉變為完全獨立并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這樣才能使國有企業充滿活力。因此,從國企改革一開始,國家就已經認識到國企問題的根源在于政府管的太多太死,于是便開始將本來屬于企業的權力逐步從政府交還給企業。但是,直到今天,政府并沒有將屬于企業的全部權力交還給企業。政府仍然控制著國有企業自主經營的最核心的權力——國有企業干部任免權。因此,國有企業一直沒有從政府的干預中完全脫離出來,國有企業始終沒有獲得真正的自主經營權。事實表明,導致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對于國企干部選拔任免的干預,這既可以說是“政企不分”,也可以說是“管理不科學”。具體情況是,國企經營者受命于政府,因而國企經營者向政府負責,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國企經營者并不把企業效益放在心上。因為國企既不是政府自己的,也不是經營者自己的,企業效益與二者的切身利益沒有多大關系。結果,國有企業對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奏效,不能有效保證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作為代理人忠實而勤勉地履行代理職責。
國有企業的病癥雖在企業,但病根卻在政府。政府享有企業干部任免權但拒絕監督,而職工享有監督權卻沒有最終人事決定權,即政府對企業干部任免權的干預是國有企業問題的根源。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政企不分的問題。所以,政企徹底分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那就是將政府對企業干部任免權交還給企業自己,讓企業職工民主選舉企業管理者。這樣自然會使企業管理者對企業全體職工負責,全心全意履行代理管理的職責,國有企業自然起死回生。事實上,國企改革問題雖然重大但也非常簡單,即政府必須完全徹底放棄企業干部任免權,由企業職工民主選舉本企業的管理者。這種方案不是有效無效的問題,而是政府愿意不愿意的問題。
從目前國企改革的實際情況來看,公司制改造的實質是解決產權多元化問題,不是政企分開問題。國有企業改造為公司之后,會產生兩種結果,要么讓企業部分國有資產轉化為非國有股,要么讓國有企業徹底轉化為私營企業。前者,盡管在形式上轉化為多元化公司,但國有股政企不分的病根依然存在,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企問題,而且還削弱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這不是對癥下藥而是緣木求魚。后者,雖然從根本上解決了國企問題,但企業的社會主義國有性質已不復存在,背離了國企改革的初衷,無異于削足適履、殺雞取卵,這種做法絕不能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所效仿。
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是我國國企改革的根本和關鍵,它將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局的成敗。然而,公司主義思潮,作為國企改革的形而上學,正充斥在整個經濟學界并將繼續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產生深刻影響和嚴重危害。在此之際,我們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對它進行旗幟鮮明的批判和反對。
(收稿日期:2006-09-06 責任編輯:張書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