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異化客觀上需要法律控制。從技術倫理案例入手,對技術自我控制、道德倫理控制和法律控制進行對比分析,從概念性解讀、宏觀層面控制和控制邊界等三個方面闡述法律對技術異化進行控制的對策。
關鍵詞:技術異化;法律;控制
中圖分類號:DF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6-0054-03
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技術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向人類提出了諸多挑戰和難題,使技術成為異己的敵對力量,即技術異化。這客觀上需要人類進行反思,采取措施抑制技術負價值,實現技術與人類的和諧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據報道,英國有些男性為了傳宗接代,采用他們父親捐出來的精子對妻子進行人工受精,期望產下有他們家族血統的嬰兒。2000年9月,日本北九州一家婦產醫院曾為9名婦女使用當事者丈夫的父親的精子進行人工受精并有5名嬰兒誕生。此事曝光后,引起了日本醫學界的注意。同年12月9日,日本婦產科學會作出決定,禁止使用夫妻雙方的兄弟和父親等近親提供的精子進行人工受精。
如果從技術哲學的角度看,上面提及的案例涉及到了技術倫理中的法律問題。當人類個體婚家庭(包括對偶婚家庭)的出現,尤其是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家庭內倫理關系的有序性要求就被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高科技的人工生殖手段使人的生殖與性行為分離開來,可以借精懷胎、借腹代孕,但人類社會家庭內倫理秩序的要求仍然存在。當人類對生命科學技術給予更多關注和期待時,更多地感受因技術進步而產生的生產、生活關系變革時,需要喚起人文學者對生命科學技術的關懷和反思,更需要以哲學的眼光來認識和解決因技術衍生出的社會關系。上述案例恰恰說明了法律充當了解決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倫理)之間矛盾的重要角色,也說明在技術哲學視野中呼喚法律與技術建立正常的對話平臺和交流機制。
二、技術異化呼喚法律規制
技術異化現象的出現,客觀上需要人類研究具體的對策,加強對技術的負價值的控制,實現技術與社會、技術與人類的良性互動。目前,對技術異化的社會控制手段主要包括技術的自我控制、技術的道德倫理控制和技術的法律控制等三種方式,但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們認為法律對技術控制更具有效性。
1.技術自我控制的局限性。不可否認,技術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是由于技術的不完善或技術本身的發展引起的,可以通過技術的完善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來控制和解決。比如對污水的循環利用技術,通過改進技術來減少環境污染,通過殺毒軟件來控制計算機恐怖和網絡病毒等等。但是,“科學的發現,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一般已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活動,并且日益發展成為一種龐大的‘社會工程’或‘社會事業’,即所謂‘大科學’、‘大技術”。同時,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把從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完全變成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的機器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技術的效率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就是說沒有不產生副作用、絕對安全的技術。那么,是否可以推論,解決技術衍生出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都從技術本身去尋求答案呢?
2.道德倫理控制的局限性。面對技術帶給人類的種種問題,道德倫理的控制有其特殊的作用機制。道德倫理只存在于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中,缺乏明確的表現形式,發生技術糾紛時一般也沒有像具有法律調整職能的權威機構對其中的是非曲直作出明確的裁判,只有輿論性的評價,也沒有像法律那樣的權威機構運用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當人們的功利外求壓倒德性內修時,道德倫理規約將失去其有限的規范力”。可以看出,倫理(道德)控制的局限性就在于缺少對技術控制的強制性。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以道德的倫理價值為基礎,法律的實施離不開道德的支持,法律的空白或不完善處,道德可以起到彌補作用。
3.法律控制的優越性。恩格斯認為,作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這種技術……也決定著產品的交換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從而在氏族社會解體后也決定著階級的劃分,決定著統治和被奴役的關系,決定著國家、政治、法等等”。恩格斯指出了法律與科學技術的關聯性,明確了法律對技術控制的必要性。卡爾·米切姆曾引用亨利,芬奇爵士(Sir Henry Finch)的話,“世界上所有科學之火花都被埋在法律之灰下。”他將技術中的法律問題稱為“一種歸結為關于責任的爭論”。法律對技術控制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強制性,法律規范有嚴格的邏輯結構,可以規定技術主體在不同場合的權利和義務,給人們提供了明確的行為模式,保證技術發展沿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軌跡前進。
三、法律對技術異化的控制
“新的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以用來毀滅人類,如果我們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地發展到這個地步。”控制論之父維納的這種見解,固然指出了技術控制的迫切性,但這也客觀要求人類采取“理智”的措施對技術進行控制。
1.法律對技術異化控制的概念性解讀。馬克思對技術異化現象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指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準備,盡管他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業是自然界同人之間——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馬克思從歷史的維度對技術異化現象進行了階級分析,認為只有技術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技術異化才能消解。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技術異化實質是人的異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技術異化是人類自身欲望的一種非正常展現。因此,人類對技術異化的控制,實質上是對人類自身進行的技術行為的一種自我控制,或者說是對技術主體進行技術行為的一種規制。而法律是對社會、對人類自身行為的一種控制,技術異化也是人類自身異化的一種展現,那么技術與法律兩者之間就存在著一個契合點,說明了法律對技術異化進行控制的合理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律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看做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法律對技術異化進行控制,就是指社會以法律為中介通過對技術的理性評價和價值指引,規范技術主體的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成果、技術合作、技術糾紛等技術行為,保證技術正價值實現,抑制技術負價值影響,實現技術與社會、技術與人類的和諧互動。這里,技術作為社會中的技術,那么技術主體就應至少包括四個群體,即從事技術管理的政府機構群體(包括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等),從事技術研發工作的技術人員群體,從事技術生產、銷售的企業家群體和進行技術應用的消費者群體。
2.法律對技術異化的宏觀層面的控制。自古以來,法律便是賞罰兩用的利器。法律在消解技術發展過程中所引起的社會問題以及技術負價值的社會危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設立法律制度解決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系。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工業的發展.隨之伴生著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問題,人類與自然、技術異化與社會的關系空前對立,人類在自然面前通過技術手段成為無所不能的操縱者,而技術異化也導致了生物圈演進開始不利于人類的生命質量的提高。法律通過設立各種制度,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設立法律制度解決技術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矛盾。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與傳統倫理不斷發生碰撞,產生新的矛盾,產生新的社會關系,法律成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中介。比如,許多國家禁止克隆人類胚胎,這導致無法進行胚胎干細胞的提取。有的發達國家鑒于胚胎干細胞的醫療前景,又為了自己的生命科技能領先于世界各國,他們制定了一個妥協法規:允許對克隆出來的發育至14天以內的胚胎進行提取干細胞的試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允許治療性克隆人實驗而不允許生殖性克隆人實驗。這里法律仲裁和協調者角色很明顯,它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又維護了基本的倫理。再次,設立法律制度避免技術異化現象產生。法律通過設置“專利保護制度”、“技術秘密保護制度”、“反不正當競爭制度”等,構建一種符合技術發展規律的外圍環境,促進技術的進步。法律通過各種制度的設立,規范人類在進行技術行為時,哪些事情應當做,哪些事情不應當做,即通常我們所講的權利和義務的設定,法律的這種強制性特質指引著技術發展沿著人類與其自身發展預期相一致的方向前進,這屬于法律對技術異化的預防性控制即前期控制。在現代社會法律對技術異化的規制是無處不在的,法律禁止對技術研發的不當干預、打擊阻礙技術進步的違法行為,這屬于法律對技術異化的后期控制。
3.法律對技術異化控制的邊界。研究法律對技術的控制,視野和角度不能僅僅局限于法律與技術的二元關系中,應當將技術和法律放在技術的社會控制系統中去分析、去研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法律控制技術的最佳路徑。這里就涉及到了法律控制技術的邊界問題。我們認為在強調法律對技術控制的有效性的同時,不能忽視法律不能解決技術所衍生出來的所有問題。法律對技術的控制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也就是法律對技術異化的控制要有個邊界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首先,法律與其他控制手段的關系。法律與倫理道德、政治制度、技術自身等技術異化控制手段,共同形成了一個對技術異化進行控制的社會控制系統,在設立法律制度的同時,應該嚴守邊界,不能苛求由技術異化衍生出來的所有問題在法律制度上都能找到解決答案,應注意與其他控制手段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比如,對技術研發人員的操守問題,法律一般就不宜介人,更多的需要道德倫理這種手段進行“軟控制”。其次,技術正價值和負價值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技術的正負價值是可以轉化的,如避孕在古代是一種技術異化現象,但是到了當代,它已被大多數人接受,是技術正價值的一種體現。因此,法律對技術異化的控制,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要適應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將法律對技術異化的控制變為一種動態的控制。再次,法律自身發展規律和技術自身發展規律的關系。技術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進步,關鍵是技術主體進行的技術創新,因此,法律對技術異化的控制不能扼殺技術主體自由探索的精神,法律對技術異化的控制要尊重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法律本質上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不能逾越自身的邊界。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