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主體性的發展經歷了手工時代、機器時代和虛擬時代三個階段。為擺脫主體所受的歷史限制,促進主體的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踐主體與自然和社會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時代主體性特點。虛擬現實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使實踐主體的感性、知性、理性和全面發展均呈現出新的特點,并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但也帶來共生共存的感覺麻木、幻想的迷失、主體性的解構等問題。要推動虛擬時代主體性的發展,目前至少應凸顯以下幾種理念:發展技術、培育藝術理性、弘揚主體價值、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主體性;虛擬;發展
中圖分類號:B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6—0026—05
主體性是實踐主體為擺脫約束、滿足主體需要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顯現的自覺能動性、創造性、超越性等質的規定性,它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產生和發展,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又超越歷史,使歷史發展呈現出不同階段。縱觀主體性的歷史發展,主體性經歷了手工時代、機器時代和虛擬時代歷史演變,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踐主體為擺脫自身所處的歷史約束,促進主體的發展而與自然和社會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時代主體性特點。
一、主體性發展的歷史演變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其中,生產力是具有根本作用的決定力量。從根本決定力量的生產力視角出發,可以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手工時代、機器時代和目前正在形成的虛擬時代。虛擬時代以超越實體主體為目標,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通訊、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技術作為基礎,以虛擬現實技術作為虛擬現實獲得和創造的工具,以互聯網為連接新型虛擬人際交往關系的主要途徑,因而也稱為虛擬時代。虛擬時代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社會發展主體正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地改進了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能力,也逐漸地實現了主體性的超越。
在手工時代,由于人類生產力低下,面對兇猛野獸和自然災害等自然對象,人類的力量并不占優勢,人類祖先只能本能地以類為存在形式,以氏族為生存紐帶,依靠類共同體的組織形式,利用簡單的手工工具,對天然自然進行粗糙的加工,滿足類共同體的需要。在與天然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共同體把后來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合在一起,人類集體意識和匯聚在一起的個體身上的自然性的力量得到發展,初步確立了人(類共同體)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不僅意識到類主體性的存在,在觀念中構建起“類主體”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而且推動類主體成為群體力量的主體。脫離類共同體,個體就不可能生存,因而,個體只是類共同體的屬性,類共同體才是實體,所以,人類最早的主體性表現為類共同體的主體性。由于生產力過于落后和類共同體的自發產生,人類早期主體性——類共同體的主體性的發展未能擺脫自然和類共同體的雙重束縛。
弓箭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使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陶器、金屬工具的使用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工匠成為獨立的職業,承擔技術發明、研制和應用的職能。各種工匠作為相對獨立生產主體,以城鎮為生存紐帶,依靠家庭小作坊的組織形式,利用工匠的手工生產技術和工藝,通過生產和簡單的交換,滿足家庭需要。不僅發展手工業,而且消解傳統的類共同體主體性,使主體性從類共同體主體性走向個體主體性。相對于類共同體主體性而言,個體主體性是個體在與天然自然的交互作用中所表現的與類共同體的主體性不同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它確立了個體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促進個體意識和手工技能的發展。人類個體意識和手工技能的發展,不僅意識到個體主體性的存在,在觀念中構建起“個體主體”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而且成為不斷思考、不斷創造的能動個體主體,不斷豐富了主體性的內容,促進了個體意識的不斷發展,促進天然自然滿足個體需要,使主體與客體在雙向對象化過程中相互促進。誠然,弓箭、陶器、金屬工具的進步,是人對自然的進步,發展了畜牧業和手工業,使個體可能從類共同體的社會生產束縛下解放出來,但是剩余產品和階級的出現,又使剛剛擺脫類共同體社會生產束縛的個體主體陷于人對人依附關系中,未能擺脫自然和人依附的雙重束縛,因而,個體主體性仍有很大局限。
機器時代,以大機器生產為標志。巨大的機器生產力量將小而全的手工生產方式改造為精細的分工生產,以市場來配置資源和分配利益。因機器生產擴張而失去土地的人們,只能被大生產訓練為一個機械生產環節,成為依靠出賣機械的勞動而獲得一定的利益的生存者。因而每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利益主體,所謂相對獨立利益主體,即是說每個人只要擁有財富或者取得利益就是獨立自由的,但離開了市場交換的相對一方,個人的自由就不可能。分工與相互依賴,在發展機械生產的同時,也捆綁了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存關系,密切了市場交換,創造了豐富的社會關系。一方面,以市場的平等擺脫了人對人的依賴,實現主體性的一次社會大解放;另一方面,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擺脫人對自然的依賴,使人從自然的依附下釋放出來,實現主體性的一次自然大解放。隨著主體性在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的解放,個體主體性走向了個人主體性,個人主體性的地位得到確立和膨脹。這是因為市場平等固然沖破了人對人的依附,分工的機器大生產固然沖破了人對自然的依附,但過于崇拜市場平等,過分追求專業分工和機器的力量,也掩蓋了對個人主體性固有局限的真切認識,從而隱含著走向反面的危機。這是因為平等和利益需求只是個人主體性發展的一部分,市場平等和逐利需求的勝利,遮蔽了主體性全面發展的思考和追求。赤裸裸的利益關系、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在擴張片面的個人主體性的同時,也喪失了自主性,淪為金錢和財富等對象的奴隸,迷失了主體性的全面發展。
虛擬時代,虛擬現實技術成為生產力進步的支撐點,虛擬經濟演化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與傳統實體經濟以絕對時空為尺度不同,虛擬經濟以心理時空為尺度。所謂心理時空,指的是在虛擬經濟活動中,人的心理所能感受的時間和空間,是以人在經濟活動起始狀態下的心理感受狀態為中心的。心理時空觀的建立,無異于自然科學中絕對時空觀的逝去和相對時空觀的建立。它引發了人的主體性的變革,使人從依附金錢和財富等對象的個人主體走向生活的主體,使以人為本的、和諧的經濟走進今天的時代。與實體經濟對人類本身的悲觀態度不同,虛擬經濟對人類本身持樂觀態度,實體經濟循著“物本”的思維,認為財富是有限的,而虛擬經濟循著“人本”的思維,認為財富是無限的。前者循規蹈矩,謹循實體經濟邊際化原則,無法跳出邊際化的如來手掌;后者從純粹心理需求的意義上來看待虛擬價值,把虛擬價值看做是非邊際化的,從而使得理性人的假設很難確立,使非理性從理性的遮蔽下釋放出來,大大凸顯了經濟活動中心理的作用,為人的主體性中的非理性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并且從非邊際化中獲得了全面發展的可能空間。關注虛擬時代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必須適應主體性發展的新的實踐境遇,既要從虛擬時代主體的知性和理性中獲得能動性和創造性,又要不斷從主體的感性、非理性中獲得主體發展的超越性智慧。
二、虛擬時代人的主體性的發展
虛擬時代,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為標志的生存狀態,以數字性、沉浸性、交互性、虛擬性為標志的運作模式,以多元性、創造性、共享性、超越性為標志的機制特質,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翻。
(一)主體的感性解放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任何一種延伸,無論是皮膚的、手的還是腳的延伸,對整個心理和社會的復合體都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最突出表現在兩個感性的層次上:一個是現實的、直接的、感覺對象的自然平臺;一個是虛擬的人/機互為感性對象的數字化虛擬平臺。這種現實與虛擬的交互作用導致人的感性解放。一方面虛擬實踐憑借的虛擬現實技術延伸了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超越了傳統的感覺方式、感覺對象、感受性和感覺經驗,打破了現實性與虛擬性的時空界限,導致了傳統的自然平臺上“不存在”和“不可能”的感性解放,實現了人的感性超越。另一方面數字化的虛擬空間創造了人際交往的全新模式和新平臺,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整合產生巨大影響。人們可根據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虛擬空間中制造新的“自我”,并使之得到人格整合。
(二)主體的知性解放
伴隨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主體的認知由被動轉為主動,知識的獲取由傳統的學習變成了尋找和選擇,主體信息傳播由單向變為雙向,主體也因此兼有了雙重身份。一重是真實的,一重是虛擬的。雖然真實的主體沒有改變傳統的知性方式,但虛擬現實的虛擬體驗卻為主體開拓了實踐領域,擴大了認知范圍,實現了主體的知性解放。圖文并陳、語像兼容的數字技術表達,以聲光閃爍的圖文直述直接代替知性概念,所見便是所指,以電子流動的虛擬“界面”不斷電解“紙面”文字屬性,消解了能指與所指的邊界,使得傳統的“學習過程”成了數字處理、機器顯示和界面置換。多媒體的“立體表達”和多維流轉使得以網絡為依托的遠程教育將成為人們學習的重要途徑。不斷地更新知識的終身學習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無疑將提高主體能動地認識世界的能力,提高主體主宰自己命運或自我解放的知性水平。
(三)主體的理性解放
理性是人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存狀態和存在方式的內化。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對社會實踐的中介,出現了虛擬實踐,虛擬實踐的出現使傳統的理性思維被中介而具有交互性、非線性、動態性。它不斷在虛擬系統中根據具體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調整思維,這就徹底拋棄了孤立、靜止的思維,走向交互的、非線性的、動態聯系的思維,用聯系、轉化的觀點來看待系統運動的信息過程,為探索事物存在和發展打開了多種可能性的空間。
多種可能性的空間的出現既伴隨主體的創造力的產生,又釋放主體的創造力。萊維說過:“實際化是作為對問題的解決而出現的,而結論的東西不是先前地包含在問題的形式中。它是一種創造,是立足在力量和終極性的動態構造基礎上的形式的發明。”這就是說虛擬時代的理性是一種虛擬思維,它的實際化從解決問題開始,其結果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且是在虛擬環境中洞察整個過程基礎上的發明創造。它一反簡單的復制和還原的傳統理性思維方式,創造了新的虛擬形式,不僅在理性中預置了實踐的方案,而且在虛擬實踐的形式中凸現虛擬現實并進行預實踐,既減少實踐代價,也突出了主體虛擬思維的創造性,促進主體的理性解放。
(四)主體發展的全面性
集成技術、計算機三維技術、模擬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生產工具向智能化、自動化、虛擬化方向發展,大大強化了人腦的功能,同時也代替了部分腦力勞動。正如工業時代機器的廣泛使用延長了人的四肢,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一樣,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將人類各種可能世界塑造為逼真的現實環境,形成了一個所謂虛擬社會。虛擬社會以“比特”為基本單元,將一切有形和無形的事物化為數字,借助網絡的無所不在。超越時空限制,四處傳播,不僅幾乎拆除了所有的信息壁壘,而且從事網上教學、購銷、交友、觀光、娛樂等各項活動,從而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擁有大量的剩余時間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主體性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人們的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虛擬空間。置身于這一自由空間,可以時間倒流,空間反轉。一句話,在虛擬社會中,控制、干擾主體自由活動、自由想象的障礙消失,個人自由、主體獨立也日益成為事實上的可能,人的個性在虛擬世界得以最大限度的張揚。虛擬社會可以說是主體自由共享的集合體。在數字化所營造的虛擬現實世界,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可以自由選擇,這充分體現了主體的自主性、獨立性。人的自我超越在虛擬實踐中獲得了最充分的釋放,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三、虛擬時代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局限
虛擬時代在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同時,也壓抑、束縛著人的主體性的發展。
(一)感覺麻木
誠然,虛擬現實技術以“聲光電像”一體的虛擬存在延伸了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以界面流轉和虛擬環境沉浸超越了傳統的感覺方式、感覺對象、感受性和感覺經驗,打破了現實性與虛擬性的時空界限,導致了傳統的自然平臺上“不存在”和“不可能”的感性解放,實現了人的感性超越。但是,人處于信息汪洋大海的包圍之中,信息量的增多,速度的加快和時間的增加,以及電子圖像對感官的刺激,使人難堪其負,長此以往,視力降低、心跳加快、心理壓力增加、心情煩躁、感覺麻木、思維不暢等問題也接踵而來……伴隨上述問題的產生,人的身心在廣度、深度、強度上都備受摧殘和煎熬,使得傳統的主體的感覺從自然走向感覺麻木。
(二)幻想的迷失
上下左右日宇,古往今來日宙。面對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浩瀚宇宙,古人將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視為幻想,以神話中的時間之神——四值功曹和空間之神——臺豐(伊斯蘭神)表達自己的神往,并且認為陸機《文賦》中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就斷言:“電子的速度會取消人類意識中的時間和空間。即使事件一件接一件,也不存在任何延遲的效果。”馬克·波斯特也認為,“電腦與現有通訊線路的聯姻將使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這個目標。”無所不在的網絡和E網打盡的電腦,正在將沖破時空阻礙的幻想現實化,方便快捷的電子郵件替代了“飛鴿傳書”,消除了昔日“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的思念與期待;“咫尺天涯”的網絡屏幕使遠在天邊的東西近在眼前,實現了“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的千古夢想,卻又熄滅了心中那盞“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幻想和期盼的古燈。
(三)主體性的解構
虛擬現實技術以“比特”為基本單元,將實體世界轉化為數字,借助網絡的無所不在,四處聯系,廣泛交往,不僅無拘無束、無所限制,而且以“無中心”和“不確定”方式破除了主客體的傳統界限,解構主體性。
傳統物質實踐理論體現人與世界之間的價值關系,此時主客之間的界限是清晰有效并蘊涵價值制衡的。但虛擬實踐的理論反映中,虛擬現實技術力量對傳統哲學主客體屬性數字化,調整了人們對現實的聚焦,變換了人與世界之間原有的價值關系,解構了傳統的主體性。注冊網民以虛擬的各種身份上網,既使虛擬主體的個性感增強,又使主體感削弱。既可以以電子書寫和電子交往的方式塑造自己的屬性,又可以通過變換虛擬身份變更別人對自己屬性的解讀,消解主體的確定性,解構主體性,因此,“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長此以往,很難對真正的主體精神或價值做出切實的判斷。主體性在虛擬現實技術的中介下失去本體的可體認性,主體與現實之間的價值關聯也被虛擬空間所隔斷。于是,人與現實之間的價值關系就變成了人與網絡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導致主體的物理實在與價值實在的雙重懸置。這種懸置在擱置真實世界的同時,也使人的心靈避開了價值的賦型,以技術手段悄然躲開了人與現實之間的預設價值關系,消解了主體的確定性,以反本質主義的意義不確定性解構了永恒的主體性及其價值。四、虛擬時代弘揚人的主體性的理念
虛實相生的社會進化必然性規律昭示,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現實社會是虛擬社會的基礎,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反映和延伸,而二者的統一歸根到底在于它們都是人們實踐的產物。立足于虛實相生的人類實踐,虛擬時代人的主體性的發展,要求人們一方面必須十分關注主體性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性前提,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十分關注主體性發展虛擬性因素,引導人的主體性的發展。這就要整合優化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對主體性影響的因素,以應對虛擬時代對人的主體性帶來的挑戰。
(一)增強精確搜索,過濾垃圾信息
目前信息量過大和感覺麻木的原因在于搜索引擎不能精確搜索信息,過濾技術不能過濾大量無用的垃圾信息。正如“物質的力量要用物質的來摧毀”一樣,技術產生的問題也要用技術進步的力量來解決。因此,提供精確搜索引擎和改進過濾技術刻不容緩。
(二)培育藝術理性,拓展人的本質
衡量虛擬現實技術是否合理的標準,是看它是否真正符合人類的本質及其發展,根據這一原則,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的標志并不是它自身的發展邏輯,而是人性的發展邏輯。主體性的真正發展,也必將是人性的全面解放、人的全面發展。虛擬時代幻想迷失的現狀,正是人性、人類生命和人類精神發生分裂的標志,因而,人類主體性要真正達到完善,就必須在人類文化總體中使技術理性和藝術理性相互一致,從而使真、美二者得到真正的統一,創造一個真正符合人性的真實、美好的世界。而要達成真美的統一,必須培養藝術理性,拓展人的本質。謝林認為藝術之追求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藝術活動是在藝術理性的支配下,以自己的方式,大膽地創造世界,而作為“藝術理性”活動的場所之一,藝術世界在人類整個生活中也始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弘揚主體價值,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
虛擬時代人的主體性的發展使主體與客體的邊界模糊,傳統的主體性及其價值難以確認,導致多元主體性紛紛興起,人的靈魂支撐遭遇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弘揚主體價值,確立全面發展目標是唯物主義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強調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虛擬時代,“弘揚主體價值,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是馬克思上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它與馬克思所確立的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相一致;另一方面,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弘揚主體價值,讓主體性及其價值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支撐和動力來源。不僅推動社會發展,切實保障主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凸現了人的主體性地位,而且凸現了人的精神、智慧、素質等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直接的越來越巨大的推動意義。因而,“弘揚主體價值,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無疑有助于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反思和把握當代人類的生存、發展、未來和命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反思、批判、規范當代實踐的過程中彰顯出其特有的巨大功能。
總之,主體性的歷史演變及虛擬時代主體性的發展作為反思當代中國社會主體性發展的主要話題,就應該在歷史和現實社會生活中吸取廣泛的營養,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注入活力,努力在發展技術和弘揚人文精神二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促進技術與人文的協調發展,為當代和未來中國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和人文基礎。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