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必然包含實現社會現代化。本文重點討論三個問題:(1)什么是社會現代化;(2)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3)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包括促進社會現代化的十個戰略建議。
關鍵詞:社會現代化;國際差距;中國;戰略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6-O005-10
社會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在過去300年里,社會現代化是人類進步的主旋律,代表了文明發展的主方向,導致了人類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以及世界格局的根本改變。《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系統分析了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原理和進程,提出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運河戰略。本文分析報告內容的三個要點,供大家討論。
一、什么是社會現代化
關于社會現代化,目前沒有統一定義。雖然社會現代化約有300年歷史,但社會現代化研究只有五十多年。其間主要學術思想有: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城市化理論、工業社會理論、后現代社會理論、后工業社會理論、生態社會理論、風險社會理論、信息社會理論、網絡社會理論、知識社會理論、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等。不同社會理論,對社會現代化的解釋也有所不同。這里重點介紹兩種觀點。
1.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的觀點
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形成的。美國社會學家的三本專著——《社會系統》、《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和《現代化與社會結構》等的問世,標志著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的誕生。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闡述了18世紀~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的一種革命性社會變遷。它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它具有9個基本特征,它的主要結果是形成經典社會現代性,包括城市化、福利化、流動化、專業化、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和大眾傳播等。
一般而言,社會現代化是社會領域的現代化,是現代化在社會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在經典現代化理論或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中,往往沒有明確區分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的差別。在很多文獻里,“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被當做“同義詞”。探其原因。可能是有些學者沒有區分“大社會”和“小社會”。“大社會”是人類社會,“小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社會領域。社會領域是人類社會研究的六個主要領域之一,這六個領域分別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
2.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的觀點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前沿發生了巨變,新思想如雨后春筍。這些變化發生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方面。例如,生活方式的變化表現為從城市化走向郊區化,從自動化走向信息化;社會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從工業主導型社會走向知識主導型社會,從物質生產型社會走向服務消費型社會;社會觀念的變化表現為從追求經濟增長走向追求生活質量,從效率優先走向生態和諧等。這些變化已經超出了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的范疇。我本人把“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廣義現代化理論)推廣到社會領域:相應提出“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作為對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的一種擴展。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18世紀~21世紀末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規律。
根據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社會現代化有四層涵義:
首先,社會現代化是社會領域的一種革命性的社會變遷,它有6個基本內涵:①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兩次社會轉型;②社會生產力和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③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深刻變化;④國民文化和健康素質的大幅提高;⑤國內社會福利與社會公平的根本改善;⑥國際社會地位的變化。
其次,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有階段的歷史過程。在18世紀~21世紀的400年里,社會現代化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兩大階段和六次浪潮;22世紀還會有新變化。
其三,社會現代化是一場持續的國際競賽,包括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賽,以及國內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變化。
其四,社會現代化具有絕對和相對、國內和國際兩個視角。如果說,社會現代化的國內進程是絕對社會現代化,那么,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地位變化過程就是相對社會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既包括社會領域的國內社會變遷,又包含社會領域的國際競賽和地位變化。
社會現代化與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社會適應、社會轉型、國際社會競賽等概念緊密相關。它們的關系可以用兩個關系式表達:社會現代化=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國際社會競賽(國際社會地位變化);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社會正適應+社會進步×社會正適應。
社會現代化等于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和國際社會競賽的交集;社會發展包括社會進步、社會適應,以及社會進步和社會適應的交集。社會進步指生活質量、社會效率、社會福利、社會公平等的提高;社會正適應指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和社會環境等的積極性變化(合理性提高);社會轉型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兩次轉變;國際社會競賽和地位變化指社會生產力和生活質量的國際競賽和地位變化等。
3.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社會現代化有12個基本特征、10個基本原理和3條基本路徑等。
(1)基本特征:相對可預期的、全球的、長期的、有階段的、進步的、積極性適應、轉型的、系統的、不平衡的、復雜的、國際競賽、不可逆的世界趨勢。
(2)基本原理:進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結構較穩定.地位可變遷,行為可預期,路徑可選擇,需求遞進,效用遞減,狀態不重復和中軸轉變原理。
(3)基本模型:社會現代化時間表、社會現代化周期表、社會現代化坐標系、社會現代化路徑圖、社會現代化就業結構圖、社會現代化數量模型、社會現代化動力模型、社會現代化創新驅動模型等。
(4)基本動力:社會推力(經濟增長、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等形成的社會推力),社會拉力(文化變遷、政治發展和全球化等形成的社會拉力),社會壓力(人口和環境變化等形成的社會壓力)。三種力不僅直接作用于社會現代化,而且通過相互作用,間接作用于社會現代化。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是社會現代化的主要動力源泉。
(5)基本路徑:第一次社會現代化路徑、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路徑和綜合社會現代化路徑。其中,第一次社會現代化路徑,可以用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解釋;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路徑可以用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理論解釋;綜合社會現代化路徑,可以用綜合社會現代化理論解釋。路徑選擇具有路徑依賴性,沒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選擇。
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
社會現代化是一場全球競賽。是競賽就有輸贏。經過300年的歷史競爭,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已經達到空前的程度。今天的世界,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日益擴大的國際鴻溝,必然帶來分裂和沖突。如果沒有解決辦法,人類前景不容樂觀。
1.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國際差距
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國際差距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差距;其次是社會現代化階段的差距;其三是社會現代化指標的差距。
(1)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差距
首先,2003年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國際相對差距為8倍到25倍(表1)。
其次,2003年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國際最大差距為88分。31個國家指數為100分,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僅為12分。
其三,2003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國際最大差距為104分。挪威的指數為114分,布隆迪的指數僅為10分。
其四,2003年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的國際最大差距為94分。挪威的指數為98分,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僅為4分。
其五,2003年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差距是不平衡的。根據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分組,挪威等20個國家屬于社會發達國家,西班牙等33個國家屬于社會中等發達國家,泰國等17個國家屬于社會初等發達國家,中國等61個國家屬于社會欠發達國家。
(2)社會現代化階段的差距
首先,2003年社會現代化階段的國際最大差距約為6個階段,相差2個時代(圖1)。其中。挪威等8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發展期,法國等15個國家處于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起步期,巴西等17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過渡期,波蘭等31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成熟期,中國等28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期,印度等13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起步期,乍得等lO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
其次,2001年世界6l億人口生活在四個社會。(表2)。其中,世界上大約15%的人(9億)生活在知識社會,68%的人(41億)生活在工業社會,18%的人(約11億)生活在農業社會;在評價數據完整的122個國家中,18%的國家(22個)進入知識社會,74%的國家(90個)處于工業社會,8%的國家(10個)和許多地區處于農業社會;同時大約有188個土著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
(3)社會現代化指標的差距
《中國社會現代化報告2006》分析了九十多個社會指標的國際差距。這里有選擇地分析4個指標,它們分別是平均預期壽命、城市化、農業勞動力和因特網普及率。
首先,平均預期壽命的國際差距(表3)。在1750-2002年期間,平均預期壽命的國際絕對差距從14歲擴大到45歲。1750年瑞典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38歲,法國人為24歲,大約相差14歲。2002年日本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2歲,塞拉利昂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37歲,大約相差45歲。2002年塞拉利昂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比1750年瑞典人還要少l歲。
其次,城市化的國際差距(表4)。在1700~1950年期間,城市化的國際差距擴大;在1950~2002年期間,發達國家城市化逐步接近飽和,國際絕對差距逐步穩定,相對差距縮小。2002年,城市化的最大國際差距為9l%,相對差距約為15倍。
其三,農業勞動力比重的國際差距(表5):在1950~2000年期間,農業勞動力比重的國際差距的變化為:絕對差距縮小,相對差距擴大。2000年,相對差距約為315倍。
其四,因特網普及率的國際差距(表6)。在1990-2002年期間,因特網普及率的國際差距的變化為:國際絕對差距在擴大,但相對差距先擴大后縮小。2002年,絕對差距為572‰,相對差距為772倍。
2.社會現代化國際地位的轉移概率
社會現代化既是一種歷史必然,又是一種社會選擇。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言,社會現代化既是一種歷史必然,也是一種世界潮流,代表了人類文明前進的一個方向。對于不同國家和民族而言,社會現代化既是一種社會選擇,也是一種歷史責任。選擇了社會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就需要承受社會現代化的責任和結果。沒有選擇社會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它們不需要承擔社會現代化的責任,但必須承受其選擇的結果;這種結果大約是: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或原始社會階段(表7),與人類文明前沿的差距與日俱增。
選擇社會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就參與了社會現代化的國際競賽。在過去300年里,不同國家的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差距和國際地位是變化的,國際地位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根據馬爾可夫鏈原理,可以計算不同時期的國際地位的轉移概率。
如果說,發達國家是相對現代化的國家,那么,其他國家(中等發達、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國家)就是相對非現代化的國家。在過去43年里,相對現代化國家降級為非現代化的國家的概率約為12%,相對非現代化的國家升級為現代化國家的概率約為6%(表8)。
在1960~2003年期間,88%的發達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84%的欠發達國家仍然是欠發達國家。在1970~2003年期間,93%的發達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84%的欠發達國家仍然是欠發達國家。在1980~2003年期間,71%的發達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90%的欠發達國家仍然是欠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升級的概率為10%~16%,初等發達國家升級的概率為6%~20%,中等發達國家升級的概率為10%~32%。
3.社會現代化國際差距的理論解釋
通過對過去30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分析。可以發現幾個基本事實:社會現代化的世界前沿和末尾都在變化;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在擴大;國家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地位在變化;國家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地位的轉移有一定的概率。
那么,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呢?很顯然,它們符合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原理,例如,進程不同步原理、分布不均衡原理、結構穩定性原理和地位可變遷原理等。關于發展不平衡性有許多理論解釋,如發展經濟學、世界體系理論、依附理論等。這里,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理論假設,來解釋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如果說,世界現代化是一場國際競爭,那么,可以從國際比較的角度提出一個理論假設。由于這個假設以國際競爭、國際比較和國際差距為要點,故簡稱為“世界現代化理論”。
世界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假設是:
首先,世界現代化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一場持續的國際競爭,是不同國家和地區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賽。其次,在國內創新和國際競爭的推動下,世界現代化不斷發生國家分化。其三,依據現代化水平分類,國家分化成發達、中等發達、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四類。其四,發達國家代表世界前沿水平,它們約占20%,其他的非發達國家約占80%。其五,四類國家的非對稱博弈。導致國家現代化水平、國際差距和國際地位的不斷變化,發達國家可以降級為非發達國家,非發達國家可以升級為發達國家。其六.國家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遵循結構穩定性和地位可變遷原理.即國家現代化水平的世界結構具有歷史穩定性,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地位轉移具有一定概率性;其中,發達國家的降級概率和非發達國家的升級概率約為10%~20%左右。
世界現代化理論(表9),可以大致解釋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事實上,所謂的世界現代化理論,實際是世界現代化的國際差距的一種理論抽象,也是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一種實際應用;它是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在國際比較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以作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領域理論,就像經濟現代化理論和社會現代化理論是分領域理論一樣。
簡單地說,世界現代化理論認為,從國際關系和國際競爭的角度看,世界現代化是國際競爭一國家分化一國際不對稱博弈的一種循環,具有結構穩定性、地位可變遷、路徑依賴性、競爭有規則等四個特點。
三、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戰略選擇
實現現代化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國家目標。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國將在2050年前后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遵循世界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同時研究選擇我國自己的現代化路徑。我們認為,在21世紀全面實現現代化,必然包含實現社會現代化;中國要實現社會現代化,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社會現代化的運河路徑可以作為一種戰略選擇。這種運河路徑預計,我國社會現代化水平,將在2050年進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紀末進入前20名。
1.21世紀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起點
首先,2003年中國屬于社會欠發達國家,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表10)。
2003年中國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為73分,排世界109個國家的第54位;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為28分,排名第59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為25分,排名第60位。2003年中國處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大約為城市化的中期;中國社會現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高于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其次,2001年中國有8個指標與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在2001年90個社會指標中,我國有8個指標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人口增長率、死亡率、總和生育率、撫養率、小學入學率、青年識字率、失業率、青年失業率),平均預期壽命等17個指標與世界中等水平大體相當;其他指標國際差距較大。
再次。中國部分指標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較大(表11)。2001年人均公共教育費的相對差距,挪威、美國和瑞典是中國的50多倍;2002年人均公共衛生費的差距,高收入國家平均是中國的8l倍;2002年電腦普及率的差距,美國和瑞典是中國的20多倍;2002年因特網普及率、大學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差距,美國等10國分別是中國的3-12倍。
其四,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略小于經濟現代化的國際差距。根據城市化、平均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社會生產力等指標計算的社會水平綜合年代差,2001年中國與英國、美國、德國、瑞典和法國等5國的差距超過80年(表12)。根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按人均GDP(PPP)、農業勞動力比重和農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計算的經濟水平綜合年代差,2001年中國與美國等7個國家的差距超過100年月。
2.21世紀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目標
在21世紀,中國社會現代化目標可以分解為四個目標:三個理論目標,一個政策目標。
第一個目標,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實現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動化等;
第二個目標,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實現知識化、郊區化和綠色化等;
第三個目標,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相對社會現代化,成為相對現代化的國家;
第四個目標,在2050年前后達到社會現代化的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在21世紀末達到社會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
21世紀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政策性目標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目標(表13)。第一大階段目標是:在21世紀前50年,在2050年左右達到社會現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基本實現相對社會現代化。第二大階段目標是:在2l世紀后50年,在2100前達到社會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和實現相對社會現代化。
那么,中國能實現社會現代化的目標嗎?這個問題需要分別回答。
首先,中國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這是一個時間問題,大約在2020年左右完成。
其次,中國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這是一個時間問題,大約在2l世紀末完成。
其三,中國成為相對現代化的國家,這是一個概率問題,需要分階段估算。
2000年中國是欠發達社會,2010年前后將成為初等發達社會。所以,2020年從欠發達社會升級為初等發達社會的概率估計為100%。2050年中國成為中等發達社會的概率約為20%。如果2050年中國是中等發達社會,那么,2100年中國升級到發達社會的概率約為30%。在21世紀100年里,中國從欠發達社會升級到發達社會的總概率約為6%(表14)。
如果完全按照1960-2003年的世界經驗推算,在2l世紀,欠發達社會升級為發達社會的概率約為02%~1.0%。它給我們兩個啟示:(1)欠發達國家有可能實現社會現代化;(2)欠發達國家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概率比較小,相當于小概率事件。顯然,中國要實現社會現代化,簡單地采用世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加強理論研究,尋求更加有效的路徑。
3.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戰略選擇
關于社會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肯定是見仁見智,出現很多的觀點,發生很大的爭議。我們認為,綜合社會現代化路徑(圖2)是我國的一個合理選擇;同時,各個地區社會現代化進程非常不平衡,不同現代化水平的地區可以分別選擇不同路徑。
綜合社會現代化路徑,可以簡稱為運河路徑。因為它相當于,在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之間,在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之間,發掘一條“現代化運河”;我們沿著這條運河前進,就意味著瞄準未來世界前沿,協調推進兩次社會現代化,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運河路徑不是先行國家走過的老路,而是一條新開辟的通向未來世界前沿的新路。
綜合社會現代化要求,在21世紀前50年,采用綜合社會現代化原理,協調推進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協調推進新型城市化、信息化、知識化、綠色化和全球化,加速向知識社會轉變,全面完成從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向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轉型,達到社會現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實現相對現代化;在21世紀后50年,全力推進知識化和綠色化,全面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迎頭趕上社會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相對現代化的國家。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提出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路徑圖,它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運河路徑的一種集成。它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綜合社會現代化原理,協調推進兩次社會現代化,加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的轉型,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平;在2010年前啟動新型城市化等五個戰略;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9年免費義務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會信息化、普及12年免費義務教育、消滅絕對貧困、建成和諧高效的新型福利國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除知識和信息鴻溝;2050年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實現社會現代化;21世紀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實現社會現代化。
中國社會現代化路徑圖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運河路徑(路徑選擇)、戰略目標(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基本任務(總任務和分階段任務)、監測指標、社會生活監測、社會結構監測等六個部分,以及實施路徑圖的主要戰略措施等。
目前,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是重中之重,促進社會轉型任重而道遠,提高國民素質是當務之急。這三點,是我們的戰略重點。要落實這三個戰略重點,《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提出10條建議,供大家討論。
(1)組織研制和實施中國社會現代化和地區社會現代化的路徑圖。
(2)持續推動社會發展模式的兩次轉變,提高全民生活質量,建設信用管理社會。
(3)繼續推進國家反貧困戰略,建設沒有“絕對貧困”(按聯合國標準)的國家。
(4)實施社會福利化戰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諧高效的新型福利國家。
(5)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實現人口空間結構的兩次轉變,建設城鄉平衡社會。
(6)實施社會信息化戰略,實現生活方式的兩次轉變,建設信息化社會。
(7)實施社會知識化戰略,實現勞動結構的兩次轉變,建設知識化社會。
(8)普及免費義務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9)推進衛生體系現代化,增加公共衛生投入,建設健康長壽型國家。
(10)消除信息鴻溝,提倡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
這10條建議的內容可以歸納成三句話,那就是,第一。實施五個戰略:國家反貧困戰略、社會福利化戰略、新型城市化戰略、社會信息化戰略和社會知識化戰略。第二,完成六個任務:消滅絕對貧困(國際標準的貧困)、消滅童工現象、消滅城鄉收入差距、消滅工農收入差距、消滅信息化鴻溝和消滅知識化鴻溝,就是消滅數字鴻溝和教育鴻溝。第三,實現八個目標:成為健康長壽型國家、新型福利國家、人力資源強國、信用管理社會、城鄉平衡社會、信息化社會、知識化社會和學習型社會。
如果我們全面完成上述任務,2050年的中國社會將是一個中等發達社會,它的社會現代化水平將進入世界前40名。具體表現是,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大學普及率、城市化和信息化超過80%;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達到100%;人們可以自由合理流動,郊區化和出國旅游率超過50%;最低月工資超過1300美元(2002年價格),絕對貧困(國際高度貧困和中度貧困率)和童工率下降到零。在此基礎上,再通過50年的努力,中國社會現代化水平將進入世界前20名,最終全面實現社會現代化。
在21世紀,世界社會現代化是一場百年競賽,我們有機會贏得這場比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曙光初現。
責任編輯:翟 祎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圖表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