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思潮尤其是西方經濟思潮,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一刻也脫離不了意識形態的糾纏。每一個新的經濟學說的出現,都離不開特定意識形態的推動、幫助;同樣,每一種新的經濟學說的普及、推廣和運用,都對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意識形態的鞏固、發展、變更和轉向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揭開西方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性面紗,剖析藏在表面自由公正的經濟思潮背后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屬性,有利于增強人們全面認識西方經濟學的本質屬性。
關鍵詞:西方經濟思潮;理論與實踐;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F01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6-0104-05
當下,很多人陷入了經濟學崇拜之中,一切都得陽經濟學看齊,經濟學似乎成了人們安身立命的法寶,仿佛只有經濟學才是真正的科學。相反,人們對意識形態卻趨于冷漠,覺得意識形態是虛假的、虛幻的,是政治欺騙的工具,好像意識形態毀滅人性、壓抑活力,因而回避它、疏遠它,甚至對之不屑一顧。其實不然,意識形態并非如此不盡情理,它具有多方面的屬性、特征和功能,關鍵是看它為誰服務,為誰效力的問題、研究兩方經濟思潮必須了解它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關系
一、西方經濟思潮意識形態性的含義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克·布勞格明確指出,經濟理論具有雙重職能,經濟學家總是在與政府政策有關的問題上做文章,他們的主要經濟學說不僅是科學研究框架,而且也是政治行為框架。西方各種經濟思潮既是科學研究框架,又是政治行為框架,為的是給政府提供政策衡量標準。這是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學家對于經濟學科屬性的一個基本判斷。作為科學研究框架和政治行為框架相統一的西方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屬性,與政治決策行為聯系密切,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和根本利益。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分析首先是從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物化勞動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化身。人們的勞動成果通過異化過程反過來卻支配了人。馬克思在剖析了作為生存之本能需要的勞動遭到了扭曲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即榨取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最高目的。馬克思的深刻洞察為我們了解資本主義經濟活動蘊藏的意識形態性打開了大門。現代制度經濟學對于產權范疇的界定,其準確的含義就是私人財產權。經濟學家張五常明確指出明晰產權就是私有化。私有財產權和公有財產權的論爭凸現了經濟學的意識形態屬性。國民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瓦格納認為,思想和觀念也是生產力,是精神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包括智力、道德與法律制度三個方面,道德與法律制度毫無疑問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西方思想家威廉·賴希批評庸俗馬克思主義者忽視了經濟發展對意識形態具有依賴性。實際上,經濟學家創立經濟學說難以離開具體的社會環境與客觀條件的制約,某種意義上他們往往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并進行理論建構的。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創立經濟學說之初無疑服務于某個統治階級,但當這個學說一經創立出來,馬上就會被當權者用來解決具體的社會經濟問題。
英國劍橋學派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在《經濟哲學》中寫到:“經濟學是實證科學與意識形態的混合物”。她的學生阿馬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秉承了羅賓遜夫人的規范分析傳統,在國際經濟學界日益呈現數理化研究傾向之時,更加側重于經濟問題的規范分析,其許多理論是采用了經濟學與哲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方法,對當今世界尚未解決的許多實際經濟問題給予了莫大的關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經濟學的經世濟民職能。這說明,經濟學不完全是實證的,不都是價值中立的,相反,它服務于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經濟思潮作為思潮的背后隱含著意識形態的因素。研究經濟思潮,必須對其意識形態性保持警覺。一方面,思潮必然是思想的潮流,不是個別人的思想,一旦到來必然會把各種學派的代表人物都卷進去。另一方面,思潮帶有時代性,意味著過一段時間它就會消退、解散。研究者應該明白經濟思潮服務于誰、倡導者是誰。經濟思潮作為思潮同其他學科如哲學、政治學、倫理學以及科學技術存在關聯。經濟學最早是從哲學分離出來的。亞當·斯密首先是作為倫理學家成名的,《國富論》蘊涵著哲學與倫理學的前提。如今,經濟學帝國主義者把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推向了其他諸多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生物學、政治學、倫理學等等,試圖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一切學科所面對的問題。
學者王振中指出,經濟學是與人們的物質財富生產和物質資源分配密切相關的學問,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建立在商品資源短缺而人們需求無限基礎上的經濟學,充滿著愛與恨的情緒,滲透著物欲的誘惑和價值觀念的搏殺。因此,在探索這門學問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理性,而且也需要激情。其實,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制度假設和理論前提假設掩蓋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性。著名經濟學家喬安·羅賓遜對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體系和分析工具規范化的發展做出過杰出的貢獻。他指出,“西方經濟學家的先入之見與其說體現在明顯的政治學說上,毋寧說體現在他們所喜歡研究的問題和他們據以進行研究的假設上。”這種揭示很有說服力,它說明基本制度假設和理論前提假設就是西方經濟學的意識形態。
在剛剛進入新的千年之際,人們在深刻反思經濟發展的目的何在?綜觀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的歷史,經濟發展速度遠遠大于社會進步的速度。壟斷資本主義以戰爭、掠奪、暴力為根本特征的外部殖民化陰影尚未徹底消除,晚期資本主義以官僚科層制度為特征的內部殖民化正在向縱深發展。約瑟夫-熊彼特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進步意味著動蕩。”個人、集體、民族、國家等經濟主體之間的價值、利益與幸福觀念沖突越來越大。財富異化、權力異化和社會關系異化帶給人們的壓抑感、沉重感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加劇。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快樂在減少,競爭、痛苦和殘忍在增加。行政領域的權力和經濟領域的貨幣日益成為調控人們行為的外在力量。少數國家借助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卻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指出,享樂主義與娛樂道德觀盛極一時,并匯聚成意識形態潮流,使傳統勤儉節約的行善道德觀陷入崩潰。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哈貝馬斯呼吁,防止工具合理性超出經濟領域,應該盡量縮小經濟領域的范圍,避免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經濟化。目前,新殖民主義潮流并沒有衰退減弱,個別發達國家仍以仁慈的面目扮演著救世主的身份到處“積福行善”,真實的目的卻是在有限經濟援助的外衣掩護下擴大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
二、西方經濟學意識形態性的表現
西方經濟學各種理論思潮的出現都是資本主義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盡管經濟理論本身有其自身的演進與發展規律,某種程度上保持著精神觀念運動的相對獨立性,但都是為了解決特定時期諸如通貨膨脹、失業加劇、經濟蕭條等社會矛盾出現的,其背后隱藏著倫理學、政治學和意識形態的支持。制度經濟學重要代表人物康芒斯認為,自從經濟學的研究開始和哲學、神學或者自然科學分開,研究者采取的觀點決定于當時認為最為突出的沖突以及研究者對沖突的各種利益的表態。換言之,西方經濟理論的不斷發展與更替是為了促進和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服務于資產階級國家統治的根本政治利益。
古典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產生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當時的社會特征是不顧一切地擴大積累,增加財富。其創始人亞當·斯密倡導自由放任的經濟學,主張把國家的作用局限在守夜人的范圍內。保護私人財產權是古典自由主義最核心的主張,其內在理論基礎是把私有財產權當做合理性前提,認為個人權利天然正當。經濟人假設是自由主義最基礎的東西,基本含義是私利導致公益。自私是經濟人假設抽象的原則。斯密提出人性自私論假設,主張存在超歷史、超時代、普遍適用的人性。其社會公正觀認為良好的個人品德如勤奮、節儉、謹慎、專心等與追求財富的本性相輔相成,前者可以在后者中形成,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追求財富可以消滅貧困,進而改變自卑。斯密的基本理論觀點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特定歷史階段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終極目的看來卻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他肯定人性自私和私有制的作用,忽視了人類普遍與共同的利益,是早期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發家致富的意識形態。
新古典主義經濟思潮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幾乎與馬克思主義同步。由門格爾、瓦爾拉和杰文斯發起的邊際革命,經過馬歇爾的整理和提煉,終以完備的理論形態出現。1890年馬歇爾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影響深遠。由于社會政治原因以及實證主義科學哲學的影響,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地位在20世紀30年代后迅速上升。這種學派改變了經濟學最基礎的理論,用邊際革命替代了勞動價值論。其前提是效用論,即商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邊際的含義在于最小效用論。商品價值的決定因素是滿足人的欲望的程度和商品稀缺性的程度。勞動不僅沒有價值,而且還有消極作用。勞動成為滿足人的欲望的主體,實現的是效用最大化,進而成為欲望最大化的主體。經濟學是在效用最大化條件下理性選擇的科學。經濟學成為研究欲望的科學,經濟學開始引進心理學的知識,逐步探究欲望變化的規律。經濟學研究的內動力是欲望,欲望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關鍵。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側重于從人的欲望出發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并由此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這種經濟理論作為意識形態助長了資產階級的剝削心理,貶低了工人階級的價值,因而必須重視這種理論的缺陷。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應該是變化的,反對超歷史的分析方法。經濟人假設也應該從具體的、歷史的條件出發,研究生產關系,而不是微觀利益。社會是不能分解成原子的,需要做整體性研究。
德國國民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瓦格納強調意識和精神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他們認為文化和精神因素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生產力包括物質資本引起的生產力和精神資本引起的生產力,并用道德人概念代替了經濟人概念。他們否定了原子主義,強調道德人的紐帶作用,認為個人和國家都是實體,擁有共同的歷史、榮譽、場所和文化等等;反對不切實際的世界主義,民族國家乃是經濟活動的基礎軸心,主張愛國是一種不可回避的政治責任。他們打破了自由主義的思維方式。自由主義從個人不經過國家直接走向建立人類模式,在幻想永久和平的基礎上建立無邊無際的世界主義,進而設想構建世界貿易體系。李斯特批判世界主義是空想的、不切實際的,批評了自由主義抽象方法的局限性,批判個人利益會自動轉化為公共利益的觀點,因為這需要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不發生沖突才行,但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國家目標應該是強大和富有并舉。國家需要統籌考慮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現實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利益等關系。李斯特批評了自由競爭,進而提出“競爭永遠可行嗎”的問題,認為競爭引起內斗,內斗導致失敗;進而認為市場不能完全放任,不能讓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無限制地膨脹。這種經濟學說站在國家立場上對待問題,直接指明經濟和政治不可分離的關系,帶有國家意識形態特征,分析角度獨特鮮明。
凱恩斯主義又稱財政主義。凱恩斯本人在政府部門長期工作過,其理論學說的政治性不容忽視。他認為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因而有爆發危機的可能,政府不干預,市場就會失靈。這是對自由放任經濟學說的反動與革命,故稱凱恩斯革命。他針對自由放任理論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理論,由國家管理原來的個人自由經濟,國家同時管理投資與消費兩件事情。國家干預經濟的兩大政策是以財政政策為主,以貨幣政策為輔。國家干預經濟的具體措施是多方面的。國家通過興建重大基礎工程擴大公共財政,擴大需求。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政策實現再分配,比如征收高額遺產稅,甚至沒收遺產,可以通過降低利息讓坐收利息的富人參加勞動等。凱恩斯主義簡稱國家統治主義,旨在說明資本主義有計劃。受這種經濟理論的直接影響,西方國家開始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國有經濟。政府通過國有企業控制國民經濟,壟斷嚴重。凱恩斯主義一度增強了資產階級操控和掌管經濟活動的能力,提高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合法性,化解了社會危機與風險,延長了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壽命。
新自由主義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公共選擇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供給學派等。其復興的歷史背景在于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局面,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自由主義的再度復興伴隨著意識形態熱情和意蘊,一些思想家試圖把新自由主義作為普遍的原則推廣到全世界。新自由主義興起的原因是國有化后出現問題,重新轉向私有化。80年代的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和米塞斯,都不是純粹的經濟學家,都是政治自由主義的旗手,都是意識形態論者,攻擊性很強。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認為公共選擇是政治概念,是經濟領域的理論拓展到了政治領域,是“市場交易的政治學”。他反駁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學說,認為政府常常是失敗的。政府官員都是經濟人,都在政治市場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即權力、機會、聲譽、職能、薪金的最大化,包括所支配的人財物的規模的最大化。社會對政府的監督是不力的,也是很難的,主要是不知情,信息不對稱,還容易受被監督者操縱。政府行為是非理性的,政府決策經常失誤,政府也會失靈。貨幣主義學派的科學性成分較強,容易掩蓋意識形態性,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強調唯有貨幣最重要。貨幣的推動力能夠解釋和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根本因素。貨幣的推動力即貨幣供應量大小。貨幣當局通過貨幣供應量管理調節經濟。他認為,“滯脹’’現象的根源在于貨幣。貨幣主義針對的是凱恩斯主義,解決的問題是通貨膨脹。他認為凱恩斯主義的充分就業政策不妥,充分就業會帶來“滯脹”局面。財政政策很不可靠,原因在于在政治上和操作上是困難的,減稅容易增稅難;公共財政有擠出效應,即擠掉個人投資額。他因此認為財政政策是錯位的、無效的,應該回到以前的自由市場上去。
三、西方經濟學意識形態性的特征
一是潛藏性與隱蔽性。由于西方經濟學對于增加社會財富總量、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社會福利水平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其意識形態性就掩藏在科學性和價值中立性之下,往往不易引起重視甚至被忽視。特別是在應用經濟學中,由于經濟現象的具體性,其中所包含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并不顯著。比如古典自由主義強調自由競爭是市場運行的基本機制。認為競爭能夠推動財富的增長,激發當事人的主觀努力;促進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技藝的提高;使價格合理,品質提高,服務周到等。強調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益轉化為公共利益。主張個人利益會自動產生公共利益,經濟運行矛盾可以自發調節,經濟政策上不需要外在的控制與限制等。上世紀70年代后,新自由主義崛起。供給學派在美國影響很大,特別是里根政府時期,出現了金融市場的進一步自由化。小布什政府也傾向于減稅,放松管制,采取了供給學派的政策,否定了凱恩斯主義。堅持認為供給會自動產生需求,使儲蓄變成投資;好的政府在于刺激生產,調動生產積極性,發揮企業家的競爭積極性。認為社會福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養活一批懶漢,增加了依賴性。這些主張表面看來是合理的,似乎不帶有什么意識形態性,但作為國家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仍舊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二是西方經濟思潮與意識形態結合得緊密程度不同。有些西方經濟思潮直接就是意識形態,如國民經濟學派以及新自由主義中的奧地利學派和公共選擇學派。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哈耶克的學說帶有非常強的意識形態性。他認為,計劃經濟會通向對人的奴役,社會主義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要拯救人類就必須駁倒社會主義。他把拯救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當作自己的使命。在經濟領域,他主張自由財產權和競爭的信念,針對法西斯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社會內部的凱恩斯主義發動一場根本意義上的意識形態運動。新保守主義采取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提出了“觀念比槍更致命”和“把社會主義扔進歷史的垃圾堆”等觀點,并試圖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尋找戰略對手。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對這些錯誤的觀點和學說必須進行徹底的揭露和批判,有理有節有利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進而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利益不受侵犯。有些西方經濟思潮直接服務于意識形態,如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潮,認為必須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緩解財富不均,征收高額的遺產稅緩解社會不公,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再分配。這打開了一條建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道路。凱恩斯主義引起了公正觀念的重大深刻的變化,改變了亞當·斯密和新教倫理所堅持的勤勞節儉的倫理觀,鼓勵消費,刺激消費,強調要消費。宣揚蒙德維爾“奢侈有利,節儉有弊”的倫理觀,主張消費是愛國、仁慈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善舉,想盡辦法讓人消費,進而創造需求。凱恩斯主義帶來的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社會的問題和精神的問題,如消費主義和大眾享樂主義的興起。有些西方經濟思潮的意識形態性比較隱蔽,比如前面分析過的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等。
三是外部性與內部性統一,但外部性總體上大于內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發達國家對外經濟政治交往中所堅持和貫徹的意識形態原則,所謂內部性是指發達國家內部經濟活動中所堅持和貫徹的意識形態原則。每一種西方經濟學說的形成雖然都是以本國的實際經濟問題作為基本出發點的,但其所產生的影響和所起的作用卻往往是國際性的,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有無可比擬的主導性地位。雖然這些國家已經成功實現了現代化,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相比擁有超強的競爭優勢,但發達國家國內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各種沖突接連不斷,社會各階級和階層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差甚遠,因而其內部經濟活動的意識形態性依然非常強烈。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指出,收入的差別最主要是由擁有財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財產差別相比,工資和個人能力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這種階級差別直到今天也還沒有消失:較低層的或工人階層的父母常常無法負擔把他們的子女送進商學院或醫學院所需要的費用——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個高薪職業之外引。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和擴大其國家整體利益,他們往往不惜采取多種手段以犧牲發展中國家人民利益為代價,其所顯現的國際道德水平并不高。他們積極開展經濟外交,常常軟硬兼施,搶奪原材料供應市場和商品銷售市場,往往使人覺得只有少數國家的利益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利益。二戰后美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和“第四點計劃”以及廣泛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政策就是明證。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