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資產評估貶值與會計折舊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了系統地分析,指出企業在計提會計折舊時應考慮到資產的減值,進一步指出資產會計賬面價值向資產評估價值(或者說資產的交易價格)發展是必然趨勢。
關鍵詞:資產評估貶值;會計折舊
資產評估中成本法的運用是建立在占有被評估資產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的,其中大量的歷史資料是會計資料。在估測被評估資產業已存在的各種貶值因素,確定各項貶值時,會計折舊是其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比較資產評估貶值與會計折舊,分析兩者的聯系與區別,無論是對于準確估測被評估資產的各項貶值,進而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價值,還是對于合理計提資產折舊,從而科學反映資產的賬面價值及本年損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資產評估貶值與會計折舊的聯系
資產評估的貶值一般指被評估資產與選擇為參照物的新資產在價值上的差別,即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與被評估資產評估值的差。根據資產貶值的原因不同,大體可分為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三類。會計折舊指在資產使用壽命內,運用一定的方法,考慮資產使用過程中的磨損、消耗等因素,將資產價值系統分配到成本費用中去的金額。由此可見,資產評估中的貶值與會計折舊都承認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價值損耗與轉移,都是資產價值的抵減,即一種“負價值”,但都不伴隨著現金的流出。資產成本通過兩者的修正,將得到有關資產當時價值情況的更有意義的數據。資產的重置成本減去資產評估貶值,得到資產的評估價值;資產的原始成本減去累計折舊,得到資產的賬面余額。
在資產評估貶值與會計折舊的計算方法上,兩者也存在共同點。資產實體性貶值確定的使用年限法,類似于會計上計提折舊使用的直線法,他們計算的原理是相同的。同時,在確定若干資產的貶值或折舊時,兩者均可以選擇綜合或個別計量的方法。在資產評估中,可估算若干資產的綜合總工作量或綜合可使用年限,進而確定綜合貶值率;同理,會計中也有估算若干資產綜合折舊率的做法。
另外,資產評估貶值的確定,要參考會計折舊的計提情況;會計折舊的計提有時也會用到考慮了評估貶值后的資產價值,有時會因資產評估貶值的變化引起的評估價值的變化來調整折舊的計提。
二、 資產評估貶值與會計折舊的區別
1. 實質和目的不同。資產評估貶值是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與評估基準日的價值的差,即估測的由各種原因造成的資產價值的貶值或損失,是資產的減價修正;通過這種減價修正來求得被評估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價值,這是一個計價過程。會計折舊實質上資產的原始成本或調整的其他投入價值在受益對象上的分攤,是一種費用的分配過程。其目的是資產的原始取得價值以折舊的形式轉移,并通過攤銷的形式收回,達到資本保全的目的。
2. 價值損耗因素不同。我們將資產價值損耗劃分為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有形損耗指資產由于使用磨損和自然損耗導致的資產物理性能的損耗或下降而引起的價值損失。無形損耗又可分為功能性損耗和經濟性損耗。功能性損耗時由于技術進步一起的資產功能相對落后而造成的價值損失;經濟性損耗是指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引起的資產閑置、收益下降等造成的資產價值損失。
在資產評估貶值的估測中,同時考慮了有形損耗(實體性貶值)、功能性損耗和經濟性損耗,即資產評估貶值包括了全部的價值損耗。會計折舊一般僅考慮有形損耗,對無形損耗很少考慮。我們計提折舊使用的直線法,認為資產價值在使用中的損耗是隨時間均勻發生的,只考慮了有形損耗;而加速折舊法由于考慮了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采用而導致舊資產的能力不足、結構落后、功能短缺以及變動運營成本過高,即考慮了功能性貶值。但是,各種折舊方法都沒有考慮經濟性損耗。
3. 計算方法選擇的靈活性不同。由于資產評估和會計核算分別遵循不同的準則規范、法律法規,他們在計算方法的選擇上,又不同的限制。資產評估中,就貶值的估測,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可供選擇。在一次評估中可選擇多種方法,各種方法的評估結果可相互對照;在對同一資產的多次評估中,可根據情況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評估貶值。在會計核算中,由于折舊方法一經選定,不能隨意更改。很多企業的會計核算按照稅法規定進行,其折舊方法的選定受到更大的限制。
4. 反映實際損耗的程度不同。如前所述,由于會計折舊考慮資產損耗因素不全面,并且折舊方法的選擇具有穩定性,折舊年限的選擇也受限制,故會計折舊往往不能準確反映資產真實價值。而資產評估結果要為資占交易價格的確定提供依據,因此要求其貶值能真實反映資產的實際損耗,從而準確確定評估值。
5.當評估實體性貶值采用役齡比率法時,實體性貶值=(重置成本-預計殘值)÷總使用年限×實際已使用年限;會計折舊采用直線法時,累計折舊=(資產原值-預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實際已使用年限。兩者計算公式很相似,但其中仍有細節上的差異。
(1)計算基數不同。資產評估上,各項貶值計算的基數是被評估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重置成本。評估基準日不同,其重置成本一般也不同。即同一被評估資產的貶值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會計折舊的基數為被評估資產的原始取得成本,即資產原值。資產的原值一經確定,以后折舊期間內均以此為基數計算折舊,不隨時間變化。
(2)年限的含義不同。評估實體性貶值計算的“總使用年限”是資產的經濟壽命,它是一個相對變動的量,它受使用年限,維修保養及其設計、結構、質量的影響,并與市場狀況、經濟政策、法律法規有關。會計折舊上的“預計使用年限”,在考慮損耗的同時,也考慮財稅政策、社會技術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以同類資產在正常運轉狀況下的平均使用年限作為使用年限。另外,資產評估中使用的“實際已使用年限”指有效使用年限,即日歷使用年限與資產的開工利用率的乘積;而會計上累計折舊計算中使用日歷上的使用年限,也就是說,對一項不使用的資產也照提折舊。
三、 啟示
隨著經濟的發展,買方市場的出現,企業存貨增多,市場價格瞬息萬變,人們對會計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立一套公允價值會計框架體系的條件已經成熟。2001年,新《企業會計制度》頒布,規定了對資產計提減八項減值準備,標志著我國在建立公允價值會計框架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表明只用計提折舊的方法攤銷資產價值,用原始價值扣減累計折舊后的賬面余額已不能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對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除了考慮折舊是沒有顧及到的有形磨損外,又進一步考慮了功能性損耗和經濟性損耗,是資產的賬面價值向評估價值回歸。因此,會計上對資產計提折舊與減值準備,促使了資產會計賬面價值向資產評估價值(或者說資產的交易價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紹收.成本法中各種貶值額的關系及計算.中國資產評估,2002,(6).
2.許敏,楊琦.淺議經濟性損耗的估算.財會月刊,2005,(2).
3.裴鳳慶.企業集團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之我見.財會月刊,2005,(10).
4.王麗.企業會計制度中資產減值準備的幾點思考.財會研究,2005,(9).
作者簡介:鐘田麗,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馬珍麗、王吉,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