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企業改革存在問題是產權改革的根本性問題尚未解決,技術創新歷史包袱沉重,管理創新形式大于實質。因此,必須進一步推進產權改革,靈活選擇企業改革模式,進行靈活多樣的產權制度改革,實施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成功做法,構建以管理創新為核心的新型企業文化等。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產權改革;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國有企業按市場經濟要求的改革雖取得成效,但大量數據表明,困擾國有企業的深層次矛盾并未解決,國有企業改革滯后已成為河南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高質、快速發展的障礙,急需在實踐上進行大膽探索。
一、 河南省國有企業改革中尚存的問題
1. 產權改革的根本性問題尚未解決。
(1)產權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受到過多的上級行政部門干預,企業經常背上了過多的行政色彩,缺乏經營自主權,同時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狀況,使得其他股份在決策中缺少發言權,無法實現股權多元化所具有的權利制衡作用。
(2)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實際操作不規范。據統計,全省國有小型工業企業已改革2 700多戶,涉及規范改制的不到30%。全省企業改革實現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突破慢,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運作不規范,產權制度改革很難到位。
(3)股權結構不合理,投資主體多元化還遠未形成.河南省國有企業從形式上看,雖然在構架上進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在實際運作中仍不能完全按照《公司法》的規定運作,管理方式依然帶有計劃經濟色彩,這使原有的國有計劃經濟模
式在河南省上市公司中難以根本改觀,直接影響其市場競爭地位。
2. 技術創新任重道遠。
(1)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弱,企業關鍵生產技術落后。據我們的調查,河南約2/3的國有中型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產品更新換代慢,各類工業產品中新產品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僅為8%,約七成企業沒有自己的發明、專利,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還只是處于外圍技術階段,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對國外引進技術有較大程度的依賴。
(2)產品科技含量低。據統計,在河南省政府確定的全省100家大型企業(集團)中,約有45%的企業目前還是“零”專利,35%的企業只有很少幾件專利。也就是說,在這百家骨干企業80%基本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
(3)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不少企業的主導技術只好依賴國外,受制于人,形成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4)創新意識差,缺乏技術創新的“制度安排”。國企領導在技術創新面前往往心存顧慮,寧愿選擇保守穩妥的技術追隨戰略,而不去選擇自主創新。這本是無可厚非,但長期“遺傳”的結果,使企業不思進取,一味依賴“外援”。更有甚者,由于知識產權的意識談薄,許多企業領導熱衷于“拿來”或“偷來”(如醫藥行業的許多企業),根本就沒有創新的意識。此外,知識產權法制保障體系不完善,科技成果的所有權不明晰,制度上先天不足。
3. 管理創新形式大于實質。長期以來,國企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還存在諸多現實障礙,延及到管理上,就是管理粗放,創新乏力,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
(1)在進行創新研究時不注重企業戰略管理創新。從河南省企業創新現狀看,多數企業的管理創新是側重于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某一方面,缺乏一種戰略思維和全局意識。例如有不少企業追求“做大做強”,熱衷規模,急于求成,管理跟不上,投資決策失誤頻頻。
(2)組織結構僵化。河南省國有企業現有組織結構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一部分部門按細分的專業產品設立,另一部分依據投資主體設立,這種安排有其歷史合理性,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發展,這種安排固有的缺陷所帶來的損害越來越嚴重,如按細分的專業產品設置組織結構,不適應客戶對系統化產品的需求;組織層次過多,信息鏈過長,對市場反映速度慢;組織職能界定不清,有些組織職能執行不到位,尤其缺乏橫向協調。
(3)在管理中忽視文化因素和人才因素。調查中發現,多數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多停留在BI、VI方面,而忽視了對企業形成深遠影響MI,即只重形式,不重實質,使企業文化建設流于形式。也不愿花大價錢投資人力資本,使企業發展缺乏人力資源的支撐。
二、 河南省國有企業進一步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1. 產權制度創新方面。
(1)必須加快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推動產權有序流轉,吸引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公有制企業的改革。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省政府決定國有企業規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應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河南省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分兩種情況:一是第一階段改革組成的新的集團公司,仍保持國有獨資,而所屬的子公司可實行國有參股的股份制公司;二是國有控股的公司。多數屬于第二階段改革形成的股份制企業,從而使“虛置”的國有產權在“人格化”上邁出了一大步。
(2)一廠一策,進行靈活多樣的產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廠一策地探索產權制度改革形式。
(3)借鑒外地成功經驗,進行動態股權制改革.為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省政府針對大中型骨干企業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政策,指導企業進行動態股權制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如南陽防爆集團、淅川鋁業集團經過動態股權制改革,優化了原有的股份設置和產權結構,產權多元化的同時形成了分配的多元化,極大地調動了管理層及其他員工的積極性。
2. 技術創新方面。
(1)建立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從企業個體的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看,通過企業制度方面的創新,構建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充分激發和強化企業人的技術創新動力。整合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系統,完善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機制。
(2)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撐體系及多投資渠道和科技投入體系。
(3)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的組織,必要時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如聯合組建研究機構,開展網絡合作化技術創新,甚至建立戰略技術聯盟等。
3. 管理創新方面。
(1)盡快建立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條件。創新主體(企業家、管理者和企業員工)應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和較強的能力結構。要夯實國有企業內部基礎管理,營造良好的管理創新氛圍。
(2)加強企業戰略管理。企業要適應市場,制定和實施明確的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市場營銷戰略,并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搞好風險管理,避免出現大的失誤。
(3)實施組織創新,實現組織網絡化和柔性化。實現組織網絡化和柔性化,從結構層次上提高了企業管理系統的效率和柔性,減少了管理層次,也縮小員工數量和企業規模;許繼集團的柔性制造系統(FMS)等充分體現了組織變革的要求。
三、 河南省國有企業改革的經驗或啟示
1. 政府引導,市場積極運作等優良環境是企業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改革需要觀念更新,包括政府、企業管理者和職工觀念的轉變。河南省全面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只所以能順利進行,無疑受政府觀念轉變的推動、協調及企業管理者和職工觀念轉變的支持,從而形成了一個優良的改革環境的結果。
2. 結合企業實際,靈活選擇企業改革模式。河南省的國有企業從地域、規模、結構、經濟效益來看,都比較復雜,為保證改革順利進行,政府靈活采取了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動態股權等改革模式,使改革成效顯著。
3. 全方位推進企業改革,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河南省國企改革在具體實施不同改革模式的同時,根據自身產業布局調整及企業發展的需要,多管齊下進行改革,在同一時期推進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經營者和員工持股,在經營者分配上實行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經營者年薪制等多項措施。
4. 構建比較完善的國企改革體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政策、規章體系,是保證國有企業規范改制及規范運作的基礎。河南省國有企業改革自始至終遵循一條基本思路:理論指導實踐,凡事有章可循。具體做法由政府對改革先建章立制,然后全面動員,再組織實施,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對政策及時補充完善。所制定的涉及職工安置補償、土地資產管理、社會保障、資產處置和員工持股等方面的文件聯系實際,既有全局,又有細節,可操作性強。同時,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了若干個補充意見,使政策“盲點”得到妥善解決。
5. 國有企業改革,向我們詮釋了企業家、企業家精神的真正內涵。每一個國企改革及運作成功都有企業家的辛勤勞作和企業家精神的感召力使然。比如許繼集團的王紀年、淅川鋁業集團的袁中告,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出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和企業家應有的精神、智慧、膽略、品德、對事業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這一事實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企業要想改革和經營成功,必須要有一個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駕馭市場能力的企業領導及企業領導應有的企業家精神。
6. 突出建立現代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的主線。國有企業要真正“脫胎換骨”,向現代企業轉化,必須重構多元產權主體激勵約束機制,把企業經營者置于多種形式激勵和多主體的監控之下。國有公司制企業實施經營者持股的實踐證明了其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但推行經營者持股尚存在著一些障礙,有待進一步完善。應整合各種監督力量,構建和完善國有企業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文魁.大型企業集團管理體制研究:組織結構、管理控制與公司治理.改革,2003,(1):23.
2.李玲娥.中國企業組織結構現存問題及其體制原因分析.生產力研究,2003,(3):25-28.
3.朱欣民.跨國公司創新管理模式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1):47-49.
重點項目:本文是河南省科技廳2004年度項目《深化河南省國企改革的實證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0313032300。
作者簡介:姬定中,南陽理工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商學系工商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