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總結分析企業物流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企業物流不只是“成本中心”,更是“利潤中心”,總結了企業物流效益分離的理論依據,并探討了將企業物流效益分離出來的方法。
關鍵詞:企業物流;效益;分離;要素分配
一、企業物流理論
1. 企業物流含義。企業物流是企業一體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以客戶服務為目標和驅動力,在企業內部和外部(供應、銷售)對貨物、服務和相關的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進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以滿足客戶要求的過程。他可以分為外部物流和內部物流,其活動包括:客戶服務、需求預測、庫存控制、物料搬運、訂單處理、零配件和服務支持、倉庫選址、采購、包裝、退貨管理、廢棄物處理、運輸管理、倉儲管理等。
2. 企業物流特性。企業物流是系統整合的協作物流,它是對信息、運輸、存貨管理、倉儲、物料供應、搬運、包裝、實物配送等分散的物流作業領域的綜合協調管理;企業物流是客戶服務物流,客戶服務是物流的動力。
企業內部物流是專業化很強的定制物流,它必須完全適應生產專業化的要求,而不是普遍實用性;其過程和生產工藝過程緊密相連,有非常強的一體化的特點;企業內部物流是小規模的精益物流,其規模取決于生產企業的規模。
3. 企業物流效益。物流能創造時間、空間等價值,被稱為企業“第三利潤源泉”。然而在對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的認識上,很多學者都是單從物流成本的節約方面著手,認為制造企業物流實際起著“成本中心”的作用,所以都是從控制企業的物流成本來增加企業效益。但是作為企業經營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物流不僅僅只是投入,只有成本,他也應該有自身的效益,也能為企業創造利潤,其效益不只是體現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還表現在由于物流的順利運行,促進生產,增加產出而獲得收益;他又體現在企業物流與生產的協同即協調和完善企業生產、流通結構而產生的效益以及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從而增加顧客忠誠度而帶來的效益等。但由于企業物流是由多個分散主體構成的系統,其成本、效益的計算和度量比較困難。為了明確物流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有必要將企業的物流效益分離出來,形成利潤中心。
二、企業物流效益分離的理論依據
1. 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和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認為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了二重性。勞動是價值的實體,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從而創立了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強調勞動創造價值,而物流系統(如流通加工、運輸、裝卸等)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所以物流能夠創造價值,如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優質的物流服務能增強客戶忠誠度,從而增加銷售額提高效益等。
2.要素分配論。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而物質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因此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與勞動一樣也是財富源泉之一,社會財富即使用價值是由多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或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指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按照生產要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投入的數量質量、創造的價值多少和所起的作用大小獲取相應收入,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這里所說生產要素的“貢獻”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作為勞動要素的勞動、技術工作和管理勞動,它們都屬于生產勞動,在生產過程中既創造財富(使用價值),也創造價值,它們的貢獻是指創造的價值的多少。另一種是作為非勞動要素的資本、技術成果、信息和土地等,它們不創造價值,但它們都是勞動創造財富和價值的必要條件。
物流系統運行需要投入大量的生產要素,有勞動要素,也有非勞動要素,如裝卸搬運,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物流設施等,他們在企業財富的創造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都應該參與收益的分配。
3. 第三利潤源泉理論。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發達國家的企業大都把競爭焦點放在生產領域,千方百計地降低物質資源消耗,獲取企業的“第一利潤源泉”,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企業的“第二利潤源泉”。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生產企業把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的焦點從生產領域開始轉向非生產領域,包括采購、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分銷、售后服務等物資流通活動以及有關的信息活動,即稱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所以物流能創造價值如時間和空間等價值,有明顯的增值作用,可以為企業提供大量直接和間接的利潤,現代物流不斷開發出有價值增值作用的新型活動,通過整合物流系統,降低物流費用,提供優質服務,增加顧客忠誠度等提升企業利潤,所以物流被認為是“第三利潤源泉”。
4. 核心能力論。單個企業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的速度很難趕上市場變化的速度,因而企業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核心業務上、強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將自身不具備核心能力的業務以合同的形式外包,這樣優勢互補,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和效益。一般情況下,非物流企業的核心優勢是其技術、品牌等,而很少是其物流系統,相比之下,專業物流公司則更有優勢,其物流成本,技術,服務等更具競爭力,企業可選擇將其內部物流外包,能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優質的物流服務,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物流服務水平,帶來直接效益,而且又給專業物流公司帶來贏利,提升社會效益,所以物流能創造價值。
三、企業物流效益分離方法
1. 與外包物流的比較。物流到底能創造多少效益,在現代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很難找到結論,甚至連物流成本數據也很難獲取,為了體現物流的“第三利潤源泉”的特征,可以將企業物流與外包物流相比較,主要是與同行業的外包物流比較(也可以與行業平均值比較),當然在比較之前先將本企業內部物流的投入界定清楚,特別是生產物流以及無形資產的投入,要以適當標準將其分離開,然后計算其總成本和物流規模或提供的物流服務水平,再將其與同行業第三方物流進行比較,指標可采取單位物流量耗費的成本或單位成本完成的物流量,再將二者的比值乘以第三方物流的平均效益,即為企業內部物流效益,將該數據與企業經營的平均效益相比較,就可以得出企業內部物流的運營情況。設C內為企業內部單位物流成本,C外為第三方物流單位成本,I內為企業內部總平均效益,I外為第三方物流平均效益,于是企業內部的物流效益為C外/C內×I外,將該數據與I內比較,就可以得出該企業內部物流的效率。
2. 按要素分配。在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分配原則下,勞動者按勞(L)分配,經營者按才能(M)進行分配,技術按技術成果及效益(T)分配,固定資產(物流設備)按資及貢獻(K)分配。模型假設:企業由勞動(L)、經營管理(M)、技術(物流軟件設備)(T)、資本(物流系統設施)(K)四類要素組成,而這些要素中有的是物流與生產分開的,部分是生產與物流共享的,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如投入的時間、費用比等)進行界定,將經營物流的部分分離出來。而在要素的效益分配上,則統一按企業的利潤率進行。
凈收入:RN=R-C-T
可分配凈收入:RND=RN-CA
其中:R—經營收入,包括銷售收入和勞動收入;C—經營成本,包括物質耗費和短期債務成本;T—稅金;CA—公積金。將可分配凈收入按經營要素分配,則:
RND=L+K+T+M=l·RND+k·RND+t·RND+m·RND
其中:L、K、T、M分別表示勞動、資本、技術以及經營者在分配收入中應占的份額;l、k、t、m分別表示各生產要素對經營成果的貢獻率,四者和為1。
按要素分配的物流收益為:LRND=L′+K′+T′+M′=aL+bK+cT+dM
其中a,b,c,d分別表示這些要素參與物流經營的比重或貢獻的系數,即他們在物流中的貢獻占該要素總貢獻的比重,當然這些系數的確定需要經過周密的計
算,需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
3. 成立物流利潤中心。制造企業的利潤中心一般來自其主營業務——產品生產,或其事業部,而很少是來自物流,這就給人以一種誤解,認為物流只是企業的輔助部門,本身不創造價值,更多的是耗費成本。為了突出物流創造的價值和效益,有必要將其獨立出來,成立利潤中心,或專門成立物流事業部,對其相關投入產出進行核算。
首先設立相關指標,具體如下:物流收入R;物流費用LE,指人力成本、通訊費用、進出貨運費、燃料費用、第三方費用和場地租借費用;物流利潤LP=R-LE;物流資產價值LAV,是物流系統各部分所使用的資產價值總和;物流資產周轉率LAT=R/LAV;物流資產費用LCC=LAV×ACR(物流資產持有費率);總物流成本TLC=LE+LCC,是物流5大活動(客戶反應、存貨計劃和管理、供應、運輸、倉儲)中涉及的費用和資本成本總和;物流成本—銷售比例LCSR=TLC/R;物流資產回報率ROLA=LP/LAV;物流附加值LVA=P-(LAV×ACR)。
按照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再造理論,企業成立物流事業部,與企業其他部門是內部交易關系,即關聯交易,也就是將物流單獨出來,為企業其他部門提供物流服務,并按市場價格收費,相當于企業內部的第三方物流。財務方面,將物流事業部的相關成本收益詳細列出,以上述指標核算企業物流效益,成立利潤中心。再將其與其他事業部比較投入產出比,以及與企業外包物流或行業物流水平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加以改進,提高效益。
四、結束語
物流是企業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產出是物流服務,并按市場價格收取服務費,它能創造一定的現實收益和潛在收益。當然,在核算物流收益時,就存在潛在的收益分配問題,如:由于高質量的物流服務而提升了顧客的忠誠度,因此增加了企業產品的銷售量,進而給企業帶來收益;物流與生產的協同降低了成本從而提高效益等。諸如此類潛在收益的分配問題,本文沒有作深入探討,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上海現代物流教材編寫委員會.現代物流管理教程(中級).上海:三聯書店,2003:243-248.
2.約翰,科伊爾(John Coyle)等.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視角.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35-47.
3.王之泰.物流的價值發現.http://www.all56.com/list0.php?docid=24162,2005年4月.
作者簡介:張國慶,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劉龍青,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