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入WTO過渡期之后的江蘇,對外開放已由招商引資為主轉變為雙向型開放。江蘇企業開始大踏步地走向國際市場。中小企業作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要解決好要不要、能不能和怎么樣進行國際化經營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化經營;中小企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2-0041-04
作者簡介:吳正林(1965- ),男,江蘇興化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理論。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更多的外資和國際跨國公司涌入中國、涌入江蘇,江蘇的市場更加對外開放,江蘇的對外開放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格局。2004年,江蘇對外進出口貿易總值達1708.1億美元,其中出口達875.6億美元,占江蘇當年地區生產總值近1/2,由此可見江蘇外向型經濟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而作為江蘇經濟一支重要力量的中小企業也必須適應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進行跨國經營。
一、江蘇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意義
1.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資源
江蘇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我國是發展中大國,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較低,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我國國內礦產資源后備儲量的增長速度已經跟不上消耗速度,礦產資源形勢嚴峻。目前,我國石油已連續9年凈進口,鐵、銅、錳、鉻等金屬礦產的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鉀鹽更是嚴重短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江蘇中小企業要獲得長期、穩定、持續發展,必須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直接地從國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資源供給,間接地享受東道國當地資源供給和基礎服務,以當地廠商的資格取得東道國提供的流動資金供給、能源供給、原材料供給和交通運輸、通訊等各種基礎服務。此外,江蘇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經營,不但可以利用國外有形的資源,而且可以利用許多無形資源和權利,還可吸取和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成果和管理知識。
2.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可以拓展市場空間
江蘇中小企業一方面日益面臨國內需求升級,市場飽和乃至衰退的困擾;另一方面又面臨國內收入結構變化、工資成本不斷升高的壓力。國內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使江蘇中小企業國內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而與此同時,這些中小企業成熟的產品和技術在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有著較大的市場。在國內生產、產品出口受到較多貿易壁壘限制的條件下,通過跨國直接投資將有利于這些成熟產業的調整和轉移。這些產業的部分外移,既使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得到利用,又為江蘇中小企業拓展了發展空間。
3.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長期以來,江蘇中小企業一直是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造以改進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不少中小企業因而掌握控制了專門的生產加工技術,進而構成企業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是江蘇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主要力量。江蘇中小企業在專用技術上的優勢同時也伴隨著企業生產的進一步專業化,并逐漸為特定市場需求而生產。這樣,江蘇中小企業在市場中就占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市場,使外來競爭不得而入。但是這種以專業化占領市場的策略一方面使得企業由于國內市場規模的狹小而很難做大,另一方面由于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中小企業生存更具危機感。所以,江蘇中小企業要獲得進一步發展,必須進行跨國經營,并通過直接投資獲得高新技術,強化自己的技術優勢。
江蘇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經營,進入國際市場,實際上是給江蘇中小企業,特別是過去一直在國內市場進行經營和競爭的江蘇中小企業帶來直接的國際競爭。這種國際競爭將迫使江蘇中小企業采取符合國際市場規則的、更加規范的競爭手段來尋求企業的發展,逐步走出以惡意價格競爭、依靠政府維持地區性或行業性的壟斷而獲得市場優勢的低層次的競爭怪圈,使江蘇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江蘇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常熟標準件廠為開拓歐洲市場,到匈牙利興辦了加工貿易企業,目前他們已在該國建立了12個連鎖店和3個調撥中心、1個保稅倉庫,成為匈牙利最大的緊固件經營商之一。江蘇匯豐羊絨有限公司在阿聯酋迪拜建辦了加工貿易企業,利用當地的優惠政策,規避美國的配額限制,1999年至今已累計帶動國產產品出口達2700萬美元。2002年6月該公司出資收購了外方的股份,變合資為獨資,成為江蘇省目前最大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這些中小企業通過跨國經營,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管理、技術、品牌等都日趨成熟,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也日益增強。此外,率先跨國發展的江蘇中小企業,將會因為在國外取得了新的市場空間,或者取得了穩定的資源供給或新的技術信息,而大大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使其競爭地位發生躍升,從而使國內競爭對手感受到新的壓力。這將迫使國內競爭者或者也采取跨國發展的行動,或者迫使它們改進經營,加強研究與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在國內市場應付挑戰。因此,江蘇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經營,不僅跨國經營的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會提高,國內的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會相應增強。
二、江蘇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挑戰
江蘇中小企業跨國經營不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簡單外延,而是企業經營組織和經營要素的跨國拓展和優化,在享受東道國一定程度的國民待遇的同時,也要受更嚴格的政策和法律約束,其經營風險會更大,挑戰會更多。
1.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江蘇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不夠充足,在對外投資中抵抗風險、管理風險的能力比較低。特別是對非企業自身因素造成的風險,如政治風險、戰爭風險、國有化風險、社會治安風險等,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江蘇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往往受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條件的約束,對東道國的金融政策、外匯管制、稅法、勞工法律、資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對有關經濟政策的變化反應不敏感,難以制定相應的防范對策,一旦風險來臨便無法應對。
江蘇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小,對外投資所占資源的比重要比大企業大得多,所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所以它們總是希望盡快收回投資,很少考慮這是擴展自身規模的必要過程。它們會避開存在更多不確定因素的長期目標,側重能很快帶來收益的短期項目。這樣一來,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產生一定的收益,投資回收快,但從長期看,企業投資缺乏長期目標,很難把握未來可能出現的機遇,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不僅不能擴大市場占有率,甚至已有的市場都可能失去。
2.中小企業人才缺乏,勞動力整體素質低
江蘇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是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知識,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而江蘇中小企業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體素質也不高。
3.中小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江蘇中小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更缺乏名牌產品。產品、技術和品牌的無個性造成江蘇中小企業群體內部行業布局、產品結構嚴重失控,產品重合度奇高,造成了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產品供過于求的態勢,經營者眾口一詞的市場疲軟、生意難做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據國家經貿委市場局等單位聯合調查顯示,2002年江蘇省蘇州市現有企業四萬余家,集中在輕紡、服裝行業的生產企業就達5000余家,同時并存著數萬家庭紡織、服裝制造者,全市年產各類布品達上百億米,服裝數十億件(套),其生產能力足可使全國人民年年換新衣。如此高的產品重合度,必然造成供過于求的市場窘境,在國際市場中自相殘殺,惡性競爭,成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
4.中小企業產業組織缺乏整體競爭力
產業組織的整體競爭力指的是產業組織內企業之間分工協作關系的強弱。整體競爭力強的產業組織應該是,其內部的大中小企業之間有著合理的分工,為著共同的經營方向而緊密協作,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在江蘇的產業組織內,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不強,各種企業基本上都“五臟俱全”,既難以提高專業化程度,又難以形成企業集團。這至少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的行業既沒有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中又未能形成企業集團,結果是行業進入障礙低,大量的不具規模經濟的中小企業無序競爭,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同時,由于沒有大的企業集團,該行業缺乏去國際市場爭雄的強勁選手;二是有的行業,由于中小企業間沒有分工協作的紐帶,不能形成較大的企業集團去和帶有壟斷性質的大企業競爭,只能“殘羹冷炙”生存,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5.中小企業海外投資戰略不明確
到海外投資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更高層次的國際化經營方式。但江蘇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尚未意識到這點,沒有將海外投資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缺乏海外投資的中長期計劃,多數是企業的隨機行為。宏觀規劃的缺乏直接導致江蘇中小企業對外投資動機不明,很多企業以建立一個辦事機構為目的,而不是當作一個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投資的隨意性較強。
三、促進江蘇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對策
1.建立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服務的組織機構
為了加快江蘇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就必須建立或扶持起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服務的組織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幫助。這些機構一是要具有眾多的職能部門,且同種部門有相當大的數量,使中小企業能夠方便地得到各種各樣的指導和幫助;二是有計劃、有實權,能夠促使中小企業朝著有利于產業組織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三是這種機構必須具有資金、參與政策法規制定等方面的權利,因而能夠有效地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并取得中小企業的信任。以美國為例,成立于1953年的中小企業管理局,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門類眾多、數量夠大的職能部門。1999年的數據顯示,有近千家“中小企業發展中心”、13000個“退休經理志愿服務團”、60多個“婦女企業中心”、17個“美國出口援助中心”、13個“一站資本店”(意即在此一次就能把貸款辦妥)、39個“企業信息中心”和18個“部落企業信息中心”。中小企業管理局不僅要做中期的“五年計劃”,還要做名目繁多的幫助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計劃,如“中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債券擔保計劃”、“擔保開發公司計劃”、“微型貸款計劃”、“出口推動計劃”、“教育和培訓計劃”、“救災援助計劃”。中小企業管理局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具有在政府和國會制定政策法規時,為中小企業的利益說話,使政策法規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不會產生不利影響、為中小企業爭取稅收優惠、幫助中小企業獲得政府采購合同、向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經濟發展信息、向中小企業傳授使用先進技術的方法等等多方面的實力。
2.加強政府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宏觀指導
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加快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化和規范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廢除不適應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行政審批。加強與有關部門合作,簡化中小企業人員出入境手續,在貸款、保險、擔保、外匯、退稅以及境外施工設備、生活物資和帶動的出口商品在通關、檢驗檢疫等方面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提供便利。
二要建立保障機制,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等方面的立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運用我國在世貿組織中的權利,加強多雙邊經貿磋商,減少和排除境外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抓緊簽訂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經濟合作協定、貿易投資協定、社會保險協定等政府間協定。繼續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國際多邊投資框架的談判,在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中維護我國利益。加強領事保護,制定境外企業和人員領事保護實施辦法,維護我國境外企業和人員的合法權益。
三要建立多渠道的籌融資體系。籌融資渠道不暢、資金不足是江蘇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最主要的障礙。應該采取措施進一步拓展中小企業的籌融資渠道,完善各種籌融資手段,以便利中小企業獲取跨國經營所需的資金。一是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力度。目前金融機構資金較為充裕,但基于資金安全性的考慮不敢大規模向中小企業放貸,亟須通過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解決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二是要通過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中小企業跨國經營;三是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培植跨國經營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增強其跨國經營的能力。國內A股市場的股票或債券發行要適當向中小企業傾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中小企業向海外發行股票或債券。
3.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經營,必須培育自身的核心技術
江蘇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經營企業應根據實際,選擇一種或幾種技術,培育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對于從事跨國經營的中小企業來說,沒有自身的核心技術很難成長,很難持久。任何一個江蘇中小企業都必須明白核心技術對企業的重要性。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國際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才能牢牢掌握主動,使自己超越別人,立于不敗之地,成為國際化發展的公司。例如,Sony的小型化、Cannon的光學與圖像、可口可樂的神秘口味等等都是本企業的核心技術。
江蘇中小企業在培育自身核心技術的過程中,首先要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即哪些是自己專有的、關鍵的核心技術,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其專有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攻關、開發、創造。其次,江蘇中小企業要選擇適合本企業核心技術開發應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開發資金的投入,調動科研、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引進科技人才和專利技術,充分利用江蘇高校云集的優勢,開展產學研結合,在合作過程中企業就某項技術、產品或工藝提出具體目標和周期,并投入資金進行委托開發式共同開發,實行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第三,在培育自身核心技術的過程中,自主創新、自我發展是江蘇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關鍵,研究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產品、新技術,能使江蘇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獲得先機。第四,要以“協作”為突破口。江蘇中小企業在進行核心技術培育時,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都獨自建立自己的研發系統,也很難承受研發活動的市場風險。因此,江蘇中小企業可以向外界獲取新技術和能力,通過市場手段獲得企業需要的核心技術或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例如2001年9月14日,華立集團收購了飛利浦公司在美國圣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包括在美國達拉斯和加拿大的研發分部)。華立集團獲得了飛利浦在CDMA無線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識產權、研發成果、研發設備、研發工具和一大批有經驗的研發人員,由此組建了華立美國通信集團公司。而從長遠角度上看,江蘇中小企業為了培育自己的核心技術,除了以任務為導向的短期合作創新以外,更重要的是與外部建立穩定、持久性的合作關系,聯合組建研發機構或者通過與擁有互補優勢的另一企業建立戰略聯盟,以達到培育和提升核心技術的目的,從而更好地在國際市場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
4.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專業協作聯合,提高與大企業、跨國公司的配套能力
要鼓勵有條件的江蘇中小企業積極與大企業或跨國公司配套合作,加快融入全球生產配套體系和跨國公司的采購供應體系,引導江蘇中小企業積極尋找大企業或跨國公司不愿或難于滿足的產業空間,為大企業或跨國公司提供原材料,生產零部件,及其它配套服務。要根據構筑產業鏈的要求,積極營造良性互動的配套途徑,引導江蘇中小企業積極加入國際性生產體系和貿易網絡,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使江蘇中小企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逐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發展。
江蘇的很多中小企業在與大企業或跨國公司的專業協作聯合上具有很強的實力,具備了與大企業或跨國公司進行大規模生產合作的基礎,更具備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為長期發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條件。例如常州變壓器廠通過與日本東芝株式會社合資與合作,已經被納入了東芝全球采購體系,現已成為中國變壓器市場兩強之一。所以,江蘇中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與大企業或跨國公司的專業協作聯合,融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僅可以迅速發展和壯大江蘇的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利用網絡中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在江蘇建立起現代化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使江蘇的產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升級和優化,促進配套企業的生產協作,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迅速達到國際水平,并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參與國際競爭,并積累跨國經營的經驗,培養一大批掌握世界先進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現代企業運作的管理人才等。
參考文獻:
[1]武獻華,許斌:《借鑒美國經驗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載《財經問題研究》2003年第1期。
[2]黃飛鳴:《著力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載《經濟論壇》2003年第5期。
[3]張其仔,李俊中:《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面對新經濟的挑戰》,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版。
[4]俞建國:《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鎖箭:《中小企業發展的國際比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6]尹柳營:《中小企業如何發展與騰飛:國際化經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