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一直采取“雙向”管理模式,這一模式在其實施初期確有成效,但隨著流動人口規模的急劇擴大,其弊端也逐漸顯現。而理性的現實選擇就是建立全新的“一地”管理模式。
關鍵詞: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1-0042-03
作者簡介:楊燕芳,女,中共泰興市委黨校教員。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就農民增收問題專門下發了“一號文件”。2005年,中央將“三農”問題繼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又發了一個“一號文件”,而且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對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及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農民的收入從此進入了新的快速增長期。從泰興市分界鎮、河失鎮、宣堡鎮、珊瑚鎮、張橋鎮等幾個鄉鎮的調查情況看,2005年農民增收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得到有效化解,農民增收的基礎仍較脆弱。
一、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農業生產成本較高。這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最主要因素。近幾年來,盡管國家連續大幅度提高主要農產品價格,但被增幅更猛的農業生產成本所沖銷,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另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迅速上漲,造成農業收益下降,農民從農業增收中獲得的收入減少,一定程度地抵消了中央和省、市的各項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據調查,今年上半年,農資價格平均上漲了18%。如一畝水稻因農資上漲,與去年同比就多開支了20多元。一位經管站站長算了一筆帳,以一畝良田稻麥兩熟計算,現在的投入成本在500元以上(治蟲84元,肥料219元,種子40元,機耕費37元,灌溉費40元,收割費83元,計503元),差的田塊的成本還要高。農資價格的上漲給農民增收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部分農資、農機的價格也不盡合理,如2004年三麥(豐產方)農機收割價平均35元/畝,而2005年高達45元/畝,有些低產田的收割價格高達60元/畝,使普通農民難以承受。
2.農業生產條件低下。一是自然災害頻繁。比如,分界鄉北部有六七個自然村是低洼地區,中部和南部都是高沙土田,農村“靠天吃飯”的定式依然沒有改變。二是基礎設施差。尤其是水利設施嚴重老化,年久失修,配套不全,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致使旱澇災害影響嚴重,種植業收入波動性較大。比如:2005年夏天有一段時間長期未下雨,高沙土地區的大面積旱谷因缺乏灌溉條件而旱死。三是耕作水平較低,人工勞作程度大,尤其是有些鄉鎮的邊緣村,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仍處于原始的、簡陋的傳統耕作狀態。
3.農業的產出效益低。導致農業效益低的最根本原因是農業科技水平總體不高、結構調整滯緩,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名、優、新、特品種所占比重低。地方特產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大路貨多,質量不高,從而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
4.農技投入、支持和服務力度不足。當前,農村科技方面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制約因素主要是農產品的引進、推廣、病蟲害的防治、農業生產信息、農產品的營銷等服務嚴重滯后,適應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如:面對大面積的條紋葉枯病,農民手足無措。農民對市場也不了解、更把握不準,不知道市場需要什么,他們應種植或養殖些什么,對農產品如何包裝更是一無所知。他們盲目跟風,風險意識差。他們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技能。比如:張橋鎮薛莊村老支書花了30000多元引種仙人掌,由于不懂技術,又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員作指導,結果全部死掉;褚陳村有一組農民利用60多畝地種植夏枯球藥草,也以失敗而告終。
5.生產環境不夠理想。農村社會治安形勢和風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民的投資致富。據調查,有些想致富的人放不開手腳,想投資搞項目的人也不敢上馬,有些專業大戶中途退下陣來,除自身原因外,還因為農村中有少數的“紅眼病”及游手好閑之徒影響搞生產。而對那些大法不犯,打架不斷的地痞流氓,他們認為惹不起,但躲得起。另外,目前土地糾紛已取代農民負擔問題,成為農村社會矛盾尖銳化的一個導火線,甚至造成群體性事件。
6.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轉移困難。目前有一半的農村勞動力堆積在以種養為主的第一產業上,他們文化素質整體偏低,無技術特長,由于全市人均耕地僅有0.5畝左右,相當于全國人均耕地2.77畝的23%。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致使土地產出率人均占有份額較低,而鄉鎮二、三產業吸納剩余勞動力不強,農民外出打工就業機會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力度加大、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劇增而減少,這些都是造成農民增收難的深層次原因。
7.政策性收入增長難。從江蘇省省級財政對“三農”的總投入看,2004年投入113.2億元,比2003年增長55.3%。2005年省出臺的農業“三項補貼”省級財政只增加補貼2億多元,如果農民全部能拿到手,人均僅增加4元左右。再從免稅方面看,2005年江蘇省農業稅全免,農民人均也只能減支30元。另外,一些政策措施的落實和完善尚需要一個過程,有些政策對農民增收促進作用是間接的、漸進的,當年并不一定能直接轉化為農民收入。
二、從實際出發,采取有效對策
針對以上突出問題,各級領導要切實站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更新觀念,以改革的精神和發展的眼光,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致富的途徑。
1.進一步對“一號文件”進行再學習、再宣傳、再落實。支持“三農”不只是當前的緊要任務,還是今后的長期目標。各級黨委、政府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讓各行各業各部門真正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部署上來,把工作的基本目標統一到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中心任務上來,把實際行動統一到支農、護農的具體行動上來,真情關愛農民,真誠對待農民,真心幫助農民,再掀支農、護農新高潮。廣大農民既要確定以農為本,又要走出“大家都來種田”的誤區,搶抓機遇,解放思想,放膽實干,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各顯神通、創業致富。
2.進一步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領域的投入。中央和省、市財政要增加撥付相應的配套資金,解決好鄉鎮政府有心無錢辦事的問題,以保證農業等基礎領域的資金需要,如搞好農田基本建設要改造低產田、開溝筑渠、架橋鋪路,造涵閘、建泵站,購農用作業機械等,使農民享用更健全的公共產品服務,降低生產生活成本,從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加大農村扶貧投入,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建立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擴大扶貧小額貸款規模,切實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問題,有力促進農民發展生產、創業致富。
3.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民增收的支持和保護力度。首先,要做好“三個到位”:一是農副產品生產技術扶持到位。當前,科技服務對農民的產業結構調整至關重要,是“助推器”,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是如此。涉農部門要創新服務機制,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讓農民搞結構調整、發展種養業生產,在技術上無后顧之憂。二是農副產品營銷服務到位。涉農部門要利用自身網絡較廣、信息靈通等優勢,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充當市場與基地的中間環節與紐帶,組織農副產品生產,幫助農民開展農副產品營銷,解決農產品難賣的問題。三是農資市場規范化管理到位。涉農部門的工作作風、服務方式要轉變,規范部門、行業管理;要開展農資無假貨活動,堅決遏制農資亂漲價,杜絕向農民亂伸手的現象;要認真查處坑農害農等違法違紀案件,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各級人大和媒體要加強監督。其次,要穩定糧食保護價水平。對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的政策不能變,要按較高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其三,要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對農業生產提供保險支持,讓農民做到“旱澇保收”。與此同時,還應嘗試建立農民收入保險制度,使之逐步成為保證農業生產者最低收入水平的保險手段。
4.進一步強化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服務機制。要搞好土地流動方面政策法規的正面宣傳和引導,鼓勵農戶進行土地流轉,要讓農民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是解決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徑,土地流轉不會轉變和動搖家庭承包經營,使農民放心地將承包地流轉出去。讓有田無心種者從田頭上解脫出來,讓種田能手有更廣闊的用武之地。鄉鎮政府要在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搞好土地流轉服務。首先,要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流轉,土地將更多地被經濟作物所利用。其次,要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注意發揮土地的規模優勢,實行股份制運作,使農民向股農轉變,通過整合資源,實現產業化經營,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民增收。
5.進一步強化農民素質和就業培訓轉移工作。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大規模轉移,這是由農業比較利益低和可利用資源有限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收入分配領域,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也越高,對廣大農民而言,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其素質和技能就會改變其就業和收入狀況,為此,目前各級黨委、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計地做好輸出勞務者的教育、培訓和組織工作,努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知識、生產技術和市場經濟所需的基本技能,提高輸出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幫助他們尋找有效就業信息,幫助解決現實存在的,他們不能解決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鼓勵農民離土創業。
6.進一步以科學的發展觀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鎮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是消化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關鍵,要通過實施給壓力、給政策、給平臺、給服務、給獎勵,大力吸引外來多元投資,使鎮村二、三產業有新的較大發展;要繼續抓好“村、鎮、園”建設,積極調整專業村、專業鎮的產品、產業結構,加快建設完善一批私營經濟園區,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檔次和水平。另外,要進一步解決思想,調整思路,放手發展小城鎮,逐步消除城鄉壁壘,調整工農、城鄉關系,平衡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人口結構與資源占有結構的合理配置,制定優惠政策,促進發展。
7.進一步搞好集體資產盤活開發保值增值。由于鎮村撤并、學校布局調整、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致使一部分集體資產閑置、荒廢,得不到應有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各級黨委、政府和村“兩委會”,要根據“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民主監督,科學管理”的指導思想,以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發證為突破口,強化對集體資產的產權監管,強化資產經營服務,除集體可利用外,能賣則賣,能租則租,能股(資產入股)則股,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不受損失。同時要探索建立村組財務監督管理新機制,遏制村級財務管理混亂、濫支亂花、亂收亂攤等問題的有效途徑;鎮“農經服務中心”要搞好會計代理服務,從而防止集體資金流失,通過加強管理,挖掘潛力,拓寬渠道,千方百計確保農民增加收入。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