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創意的選址,充分發揮場址特征,是辦好世博會的保證。2005日本愛知世博園根據“自然的睿智”這一主題,選址于森林地區,展現人與自然森林之間的和諧關系。上海世博園選址于黃浦江畔,關注黃浦江是上海世博國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規劃以展現黃浦江潮汐河特征為理念,讓游人在世博園感受每天水位和水流方向的潮汐變化,通過真實感受和放大感受兩條途徑,營造人與自然互動的、引人矚目的景觀。
關鍵詞:世博園;景觀規劃設計;黃浦江;潮汐河
中圈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06)01—0040—06
一、引言——黃浦江兩岸的2010上海世博園
歷屆世博會均集中了最新的人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科學、技術和文化,而世博園則是展示它們的舞臺。為了布置一個令人耳目一新,與這些璀璨成果同樣精彩的舞臺,承辦世博會的各國都特別重視世博園的選址,并充分發揮所選場址的特征。
2002年12月4日,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規劃中的世博園位于黃浦江兩岸地區,由浦西、浦東兩部分組成,紅線范圍用地面積約6.68平方公里(圖1)。世博園東北起南浦大橋,浦西部分西至盧浦大橋,浦東部分則繼續向上游方向延伸至后灘。
上海世博會以“城市”為主題,其場址最終選定于黃浦江兩岸,有著深刻的內涵和特殊的意義。上海是一個依傍著黃浦江發展起來的港口城市,從明清之際的東南名邑到上世紀30年代的遠東大都市,就是憑其襟江帶海、腹地廣闊之利,推動了航運、貿易、工業的興盛發展。黃浦江孕育了近代上海城市,也因之成為了上海的門戶和城市的象征。以世博會為契機,通過兩岸地區的環境改造和功能重建,要讓黃浦江重煥青春活力,讓城市重歸母親河的懷抱,從而帶動中心城社會、經濟、環境的共同發展,再現輝煌山。所以,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關注浦江的世博會。
二、借鑒2005日本愛知世博會
怎樣充分發揮上海世博園毗鄰浦江母親河的特點?讓我們看看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是怎么做的?
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希望在世博會上集中展示全世界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靈感。主辦國日本還特別強調了自然現象和過程對于解決人與自然危機的啟示。漫長的海岸線和山嶺連綿是日本的兩大自然地理特征。于是,結合世博會的主題和日本自身的地理特征,世博園被圈定在群山環繞,綠水相映的森林地區,在世博會歷史上獨具特色(圖2)。
愛知世博園的主會場選擇了一座原有的青少年森林公園。總面積約173公頃,大約一半面積仍然保留著自然森林,自然地貌上大小山谷相連,地形起伏,山間池塘星羅棋布。之所以選擇森林公園作為場址,是為了既接近自然森林,又利用原來經過人工開發的區域,減少對自然的影響。在這里可以充分感知光、水和空氣,體驗自然與人類的親密關系。面積約15公頃的分會場將人與自然拉得更近,完全融人了原始森林,向人們展示著日本山地森林聚居環境中的風俗文化,表現了以日本的傳統方式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的歷史。在世博會期間人們可以通過漫步,親身體驗山地森林中的大自然生活。
愛知世博園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森林中滲透人工造物,采用了一種盡可能減少生態破壞的建設模式,保持自然之美。首先,公園內的一座室內滑冰場和游泳館均被保留改建為主題館。環通整個主會場的高架全球環路寬達21米,可以稱為2.6公里長的環形廣場。這樣大規模的空中廣場巧妙地采用集束式立柱支撐,使支點面積趨于最小,上部散開,托起整個廣場,最小程度地占用自然山地。山林谷地中原有的池塘大部分被保留,新建的廣場平臺同樣借助盡量少的立柱貼近這些自然的水體,使它們依然保持著野趣。從小處看,世博園充分運用生態的材料進行建設。例如把次生林間伐木材等本該廢棄焚燒的木材粉碎成木屑,用現代技術制成木板,用于園區場地鋪裝上。
可以說,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園選址于森林地區,緊緊圍繞了“自然的睿智”主題,做足了森林環境的文章,最小限度地影響現存森林,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森林資源,非常值得2010上海世博會借鑒。
三、上海黃浦江岸線開發現狀和問題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將集中體現在人與黃浦江的和諧上。那么,在過去的城市建設中,人與黃浦江的關系如何呢?
黃浦江穿越上海市區,在已經建成的公共岸線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90年代先后建成的外灘綠帶和陸家嘴濱江綠帶。
外灘素以萬國建筑博覽而著稱,是上海的標志之一。1993年建成的外灘綠帶北自外白渡橋,南至南浦大橋的黃浦江西岸。全長約4000米,被列入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當時外灘綠帶改造實現了多重目的。一是防汛堤外移,堤頂標高提升,使外灘和蘇州河地區防汛能力達到千年一遇的標準;二是中山東一路拓寬至十車道,肩負起上海“三橫三縱干路網”中“一縱”的職責;三是增加了市民和游人活動的空間,并在防洪堤內結合了機動車停車庫。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外灘綠帶主要采用直壁式防洪堤,部分區段為了加寬堤頂步行帶,采用了懸挑式防洪堤。從游人與水的關系而言,由于防洪堤要滿足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并考慮到防浪的安全要求,堤頂標高達到近8米,而黃浦公園水文站的警戒水位只有4.55米。因此,防洪堤頂與黃浦江水面之間的距離平時都在4米以上!游人在堤上,無法親近江水,感受到的往往是整條黃浦江寬闊的水面效果,除了特大潮位外,水位的變化對人的視覺感受沒有明顯影響。從外灘東望,黃浦江僅僅是浦東超級建筑群的前景和陪襯,游人甚至感受不到黃浦江水位的季節性變化!
陸家嘴濱江綠帶稍后建成,南起東昌路輪渡碼頭,北至東方明珠腳下,全長約2500米。濱江綠帶有一定的寬度,且引入了更親水的設計理念。雖然仍然采用箱體式防洪堤,防洪標準也是千年一遇,但是箱體不像外灘是懸挑到水面之上,而是退離濱江岸線50米,在防洪堤箱體與黃浦江之間形成了兩層或三層臺地,標高分別為4,5米,5.8米和7米,臺地之間是綠化坡地。上層臺地能滿足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而部分下層臺地則在每年高潮位時會被淹沒幾次。從游人和水的關系而言,在全年絕大部分時間里,游人可以在下層臺地和黃浦江保持較親近的關系,多層臺地也給游人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更有層次的景觀畫面。而且,由于游人離水近,比較容易感受到黃浦江水位的季節性變化。但是,即使是親水的下層臺地,被淹沒的機率仍然是非常低的,所以雖然游人有機會感受到黃浦江的豐水期和枯水期,但仍然未識浦江真面目!
看來,人與黃浦江之間已經有了很大的“隔閡”,站在江邊的很多人不了解、不關注黃浦江。世博園有責任變隔閡為融洽,將世博園擁抱黃浦江的文章做足,作好,讓人與黃浦江重返和諧。
四、關注自然,關注浦江的理念
要讓人與黃浦江重返和諧,就要讓人關注浦江、親近浦江、了解浦江。
黃浦江,還有哪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特征呢?
以下兩個現象值得注意:
第一個現象:“獅子星號”郵輪在特定時間通過楊浦大橋。
亞洲最大的郵輪“獅子星號”慕名前來上海,但穿越楊浦大橋到達公平路碼頭時受到阻礙。楊浦大橋凈高51.92米,設計最大通航高度為48米,而“獅子星號”水上高度為49,6米。好在黃浦江水位每天有兩起兩落。借助低水位創造的空間,郵輪成功地通過了大橋。
第二個現象:2003年8月6日,85噸柴油泄漏進黃浦江。然而,污染最嚴重的卻是泄漏點上游8公里的區段。
黃浦江的水流方向并不總是從上游流向下游。漲潮的時候,如果上游的水流量不大,江水就會在潮水的推動下往上游跑。所以,差不多有一半時間,江水向下游流,而另一半時間江水向上游涌。
以上現象引出了黃浦江最有個性的自然特征:黃浦江是一條潮汐河。黃浦江的水位每天有兩次起落;水流方向每天有兩次變化。
那么,黃浦江的這些特點,有多少上海人注意過?有多少外來游人注意過?!
因此,世博園景觀規劃設計將有意識地引導游人關注浦江,感受其潮汐河特征。
五、在設計中引導游人認識浦江潮汐河
世博園景觀規劃設計是世博園規劃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關注浦江潮汐河特征是其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圖3)。在滿足安全和各項功能需要的基礎上,結合游人交流和歡慶的需求,可以采用真實感受和放大感受兩條途徑,讓世博會的來賓充分感受黃浦江水位兩次起落,水流方向兩次變化的潮汐河特征,并從中獲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樂趣。
1.真實感受
“真實感受”就是讓游人直接或者通過媒介,感受黃浦江潮汐變化的實際情況。游人所感受到的水位高差變化、水流方向交替和江水流速都是真實準確的。
感受黃浦江水位的兩起兩落,可以有以下“真實感受”的途徑:
第一條途徑是借助體現水位變化的直接參照物,讓游人通過視覺感受到。就像畫在江河大堤上的水位標尺,水漲到不同高度,人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然而,世博園需要將先進理念和科學知識融入到人的快樂體驗中。因此,還可以采取以下趣味性的方法:
可以在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間的標高上設置一些景物,隨著水位的上漲和下落,這些景物時而露出,時而淹沒,如同杭州民間傳說中西湖里時隱時現的金牛一樣,不時給游人以意外的驚喜,還讓人遐想聯翩。
也可以在濱江設置可以在其中步行的透明管道,這些管道在水陸之際徜徉,當人們走人浸泡在黃浦江中的區段時,會發現在不同的時段,管外的黃浦江水有時才及腰,有時會沒過頭頂。
此外,在黃浦江后灘沿岸,有大片的自然緩坡濕地(圖4)。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恢復擴大浦江濕地,另一方面,可以用凹凸不平的緩坡來展示黃浦江水的漲落。當水位較高時,濕地植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搖曳于江水之中。當江水回落時,濕地緩坡上星星點點的水洼一個一個留下來,像在江灘上遍撒明珠,游人既欣賞了大珠小珠落五盤的自然魅力,也感受到了水位的潮汐變化。
第二條途徑是使水位的變化對游人的活動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讓游人注意到。就象人們在漲潮的沙灘上游泳,游人發現只有把自己的物品不斷往高處移,才不至于被上漲的海水淹沒。
由于黃浦江是一條通航的河流,也沒有海濱寬闊的沙灘,因此考慮到游人的安全,不宜直接在濱江設置大面積的親水臺階。但是,景觀規劃設汁創造性地提出了用連通管將黃浦江水位變化內部化。在世博園內部規劃景觀水池,由于水池和黃浦江通過連通管相接,因此其水面會隨著黃浦江水的漲落而漲落。這樣,坐在景觀水池大臺階上的游人就可以安全地體驗到水漲人退的過程,通過相應的介紹了解到這是黃浦江的潮漲潮落而因起的。
用同樣的原理,在景觀水池中布置曲折迂回的木棧道,還可以創造出變化的水池迷宮。這些木棧道是波浪起伏的,部分路段會在高水位時被淹沒。于是,當黃浦江處在不同水位寸,景觀水池內的迷宮會出現不同的布局,不斷給游人帶來新奇。
黃浦江水位變化內部化的途徑不僅安全地展示了潮汐現象,還讓黃浦江融入到整個世博園之中,水陸交融,人與自然處處相伴。
感受黃浦江水流方向兩次變化,采用了以下“真實感受”的途徑:
由于黃浦江地處平原地區,江水流速比較慢,而且因其通航,過往船只激起不斷變化的波浪,所以游人很難直接觀察到江水的流向變化。世博園景觀規劃設計中采用了間接參照物的方法,清晰地展現了這一自然特征。上海世博會舉行期間,2010年的另一大國際盛事——世界杯足球賽也將同時上演。于是,在黃浦江上用固定的浮標組成了巨大的水上足球場,在足球場內漂浮著成百上千個彩色的足球,讓黃浦江平添了一份熱鬧和歡快。這些足球將隨著黃浦江水水流方向的變化而移動,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這些足球會聚集在上游方向的半場內,另一半時間則聚集在下游方向的半場內。這樣,世界杯足球賽也融入了世博園,兩大盛會交相輝映。更重要的是,游人在愉悅和意外中,感受到了黃浦江水流方向兩次變化的潮汐特征。
2.放大感受
“放大感受”就是通過媒介放大潮汐變化,甚至營造戲劇化的場景和活動,使之成為世博園中引人矚目的景物和事件,從而讓游人感受到黃浦江的自然魅力。因為,在游人如織,氣氛熱烈的世博會期間,僅僅采用真實感受的方法,黃浦江細膩的潮汐變化可能會被淹沒在世博園的巨量信息和豐富體驗中。因此,放大潮汐特征,并結合到世博會的歡慶事件中,能更有效地引導游人關注浦江。
感受黃浦江水位的兩起兩落,可以采用以下“放大感受”的途徑:
創造集反映水位變化和啟動慶典開關為一體的潮汐水位柱。大型的潮汐水位柱是直徑近1米,高達數米的透明柱。柱內灌注的就是黃浦江水,柱中的水位也會隨著黃浦江的水位而漲落,然而其漲落的幅度被放大了數倍。這一變化的景觀首先讓游人感到新奇和樂趣。更為有趣的是,在柱內安裝有限位開關,當柱內水位上漲到一定位置,觸及到限位開關時,就將接通電路,啟動機關。世博園中的活動精彩紛呈,一部分表演和慶典的舉行,可以不按照固定的時間表,而由潮汐水位柱水位開關來啟動。這樣,黃浦江水的自然變化決定了游人的活動和歡慶(圖5),自然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戲劇化的方式被建立了起來,關注自然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小的潮汐水位柱則更加靈活多變,比如林蔭休息區的一股輕巧的間歇泉,隨著黃浦江水位的上漲而汩汩溢出,江水回落則悄然止住……
感受黃浦江水流方向兩次變化,可以采用以下“放大感受”的途徑:
將黃浦江水流方向兩次變化放大并戲劇化的是一部濱江的巨型水車,水車的兩側分別放著一個巨大的透明水杯。黃浦江水的暗流潛動還不足以讓水車不停地轉動,但是通過放大處理,當江水往上游涌動時,水車就轉動起來,提起黃浦江水往上游方向的水杯中灌,而當水流方向改變,水車馬上又開始往下游方向的水杯中加水。究竟哪個方向的水流在一天中占據主流地位,游人可以一目了然地從水杯中的水量中得出結論。同樣,就在這樣讓人愉悅而多變的事件中,黃浦江的自然潮汐現象得到了游人的關注。
六、結 語
選址于森林地區的愛知世博園給選址于濱江地區的上海世博園很好的啟示。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浦江世博會上,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人關注自然都是最基本而重要的一步。上海世博園景觀規劃設計引導大眾充滿樂趣地關注浦江,關注自然,其最終目標就是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帶給人們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