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古代漢語中也常見,所指較多,除《漢語大詞典》所釋而外,還可以用來指稱占卜者、樂人、儺者、畫工等不同的職業(yè)者。
指占卜者。如劉向《說苑·敬慎》:“昔者殷王帝辛之時,爵生烏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國家必祉,王名必倍。’……殷王武丁之時,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月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
指樂人。可以是專門的器樂演奏者,如杜佑《通典·禮六十七》:“鼓吹部:羽葆鼓十二面,工人十二;歌簫笳各工人二十四。次小橫吹百二十具,工人百二十;節(jié)鼓二面,工人各二;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各工人二十四。”也可以指演唱的人,如《周書·于謹傳》:“又令司樂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歌之。”
“工人”指演奏者和歌唱者,一般不包括舞蹈者,如《通典·樂七》:“工人,舞人衣服合依方色。……舞者常持皂飾,工人恒服絳衣。”《舊唐書·樂志》:“令工人平巾幘,緋眩。舞四人,碧輕紗衣,裙襦大袖,畫云鳳之狀。”“工人”與“舞人”并稱,服色各不相同,可見“工人”不包含舞人。但有時并不區(qū)別,而是用作器樂演奏、歌唱、舞蹈等各種樂人的泛稱。如《隋書·樂志》:“及王僧辯破侯景,諸樂并送荊州。經(jīng)亂,工器頗闕,元帝詔有司補綴才備。荊州陷沒,周人不知采用,工人有知音者,并入關(guān)中,隨例沒為奴婢。”《舊唐書·王維傳》:“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例中“工人”并沒有具體分工,而是泛指。
樂人不但演奏、歌舞,還包括制作樂器、編制樂曲的,如《舊五代史·樂志》:“而沛公鄭譯,因龜茲琵琶七音,以應月律,五正、二變,七調(diào)克諧,旋相為宮,復為八十四調(diào)。工人萬寶常又減其絲數(shù),稍令古淡。”萬寶常精通樂理,《通典·樂三》謂能“造諸樂器”,“并撰《六樂譜》十四卷”。
《新唐書·禮樂志》:“《公莫舞》,漢舞也;《巴渝》,漢高帝命工人作也。”這是創(chuàng)編歌舞。
指儺者。儺是一種原始巫舞,漢代以后,逐漸向娛樂方面演變,成為一種舞蹈形式。儺舞中的演員也稱為“工人”。如《隋書·禮儀志》:“隋制,季春晦,儺,磔牲于宮門及城四門,以禳陰氣。秋分前一日,禳陽氣。季冬傍磔、大儺亦如之。其牲,每門各用羝羊及雄雞一。選NCC6C后齊。冬八隊,二時儺則四隊。問事十二人,赤幘衣,執(zhí)皮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裳。其一人為唱師,著皮衣,執(zhí)棒。”
指畫工。如《水經(jīng)注》卷十四:“《三齊略記》曰: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丑,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舊唐書·賈耽傳》:“謹令工人畫《海內(nèi)華夷圖》一軸。”
(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22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