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利用數據庫中的語料對“陸續”與“連續”進行了辨析,考察了同樣表示“重復義”時兩者的語義發生機制和語義指向,分析了規約語義前后不同指向的因素——其前后成分的單復數信息。指出在前指的語義指向下,“重復義”的動作主體發生變化,只能用“陸續”。還將同表“重復義”且語義指向同為后指時兩者的區別歸結到語義上。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詞典釋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計量分析 語義指向
一、問題的提出
不少留學生對“陸續”與“連續”的用法感到困惑,常會說出類似“我的同學連續結婚了”、“他們連續離開了教室”的話。顯然,這里應該用“陸續”。關于這兩個詞的意義,《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下簡作《現漢》)解釋如下:連續動一個接一個。
陸續副表示前后相繼,時斷時續。
按如此解釋,則“我的同學一個接一個地結婚了”可改說成“我的同學連續結婚了”,上引例句可成立。可見,《現漢》對詞義的描寫和解釋缺少了必要的信息。使人迷惑之處在于:“一個接一個”也就是“前后相繼”,兩者在認知上相通,這兩條釋文所反映的語義實質是一樣的。
近年來出版的教材如《高級漢語教程》[1]和工具書如《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2]對這兩個詞也多所關注,其中的觀點可總結為:(a)“陸續”有間斷,“連續”不間斷。(b)“陸續”在時間或空間上的間隔不均勻,“連續”反之。(c)“陸續”可重疊為“陸陸續續”,“連續”不能重疊;“連續”可和“不斷”組成“連續不斷”,“陸續”則不可。(d)““陸續”為副詞,而“連續”為動詞;[3]“陸續”只能作狀語,“連續”可作狀語、定語和謂語。
后兩條是共識,前兩條卻可以商榷:“連續”也可以表示間斷的意義(俟后分析);“陸續”的間隔也可以均勻,“連續”的間隔也可以不均勻。譬如,A于2月9日結婚,B于3月9日結婚,C于4月9日結婚,事情發生的間隔時間是均勻的,但只能用“陸續”而不能用“連續”來表達。又如:[T5”SS][ZK(]1991年、1994年、1995年和今年中國連續發生水災……(《人民日報》1996年語料)[ZK)][T]例中水災發生的時間間隔并不均勻,但可以用“連續”來表達。
可見,所形容事件的間隔均勻與否并不能反映兩者的本質區別,不能成為語碼選擇的決定因素。“連續”在用法上還有特殊之處,即可以直接與數詞組合后作狀語,“陸續”則不能。筆者統計了人民日報1996—2000年間的語料,找出“連續”用例10901條,“陸續”用例2890條[4],并從“連續”的用例中隨機抽取了415條,對其使用情況按類作統計。共分了4類:①作定語;②作謂語;③直接連用數詞;④作狀語。各類用法的用例數及其占抽樣語例總數的比例見表1。類①、②、③都是“連續”作為動詞獨有的,但這只解決了6819%的問題。本文的討論重點是置于動詞前作狀語時“連續”和“陸續”的分布條件。
二、“陸續”與“連續”在動詞前的分布條件
“陸續”、“連續”作狀語的句子可以抽象為“NP1[]V(Q)(NP2)”,其中V為動作動詞,可以是持續動詞如“運行”、“擔任”、“奮戰”等,也可以是非持續動詞如“離開”、“抵達”、“去世”等;NP1為V前的名詞性成分,一般為動作發出者,我們稱之為動作主體;NP2為與動作相關涉的對象、場所等名詞成分,以對象成分為常見;Q為表示動作數量和動作時間的詞語(在后文中當這兩部分需要分開稱說的時候,各以QL和QT表示);[]表示“陸續”或“連續”在句中的位置;()表示Q和NP2在句中可以為空集。
1.“連續”、“陸續”各可以表示的意義
“連續”既可以表示行為動作從開始到結束沒有停止過,又可以表示一段時間內某種動作事件的重復,而動作本身是間斷的。前者我們稱之為“持續義”,后者我們稱之為“重復義”。前者的用例如:
李斌從編程調試入手,連續工作36小時。
經過17小時的連續奮戰,終于排除了險情,保住了大堤。
后者的用例如:
佟正春在……的3年里,連續用公款出國(境)20次。
1993年以來……韓淑娟已經連續陪老人過了8個春節。
正因為如此,“[連續]V”有時候有歧義,如:
敵軍連續挨了兩天兩夜的打。
兩例中,a表示的動作是不間斷的,處于一直進行中;b表示的動作是間斷的,是多次發生的同一行為動作的重復。陸儉明、王黎都注意到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意義。陸儉明在“動態持續”的分類下分而論述,將前一種描述為“動作行為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將后一種描述為“從開始到結束的極短的行為動作的反復進行”;[5]王黎進而稱前者為“絕對(客觀)持續義”,后者為“相對(主觀)持續義”。[6]相對持續,實為動作事件的重復。
這種歧義發生在V為可持續動詞的情況下。若V為不可持續動詞,則“連續”只表“重復義”。有歧義的“連續”是表“持續義”還是“重復義”,由語境決定。表2列出了“連續”的132條類④用例中兩種表義類型的分布情況[7]。
“[陸續]V”只有“重復義”,是一段時間內多次發生的相同行為動作的重復;即使V為可持續動詞,也用為“間斷”的意義,不表“持續義”。下例分別是動作基于不同主體、不同對象的重復:
災民陸續搬進了新居。
“蛙人”陸續浮出水面報告說:……
我陸續收藏了《鄭板橋書畫》……等十余本掛歷。
該公司在2000年內將陸續投入700萬元人民幣……[ZK)][T]
持續動詞前的“連續”還可表“持續義”,而“陸續”不表。這樣,我們的討論就可歸結到表示“重復義”的“連續”與“陸續”的分布條件上。
2.同表“重復義”條件下“陸續”與“連續”的語義指向差異
(1).“連續”與“陸續”的詞義中隱含著復數語義信息。對表“重復義”的“連續”、“陸續”的情況進行觀察,發現以下特點:其一,“[連續]V”后面一定有表示復數信息的成分,或NP2為復數,或V后面有QL或QT,而這些都可以看作復數的語義信息;其動作主體NP1則或為單數,或為復數。其二,“[陸續]V”后面的成分或單數或復數,值得注意的是,NP1與V后的成分必須至少有一個為復數。
“陸續”與“連續”既然表示動作重復,那就意味著句中動作V的次數絕不止一次,即兩者詞義中均隱含著復數的語義信息。這種信息對句中其他語義角色具有一種規約,反映在句子中,就是或者動作主體NP1為復數,或者動作對象NP2為復數,或者有反映量的意義的Q。這兩詞中重復義的產生,或者是由于動作主體NP1的變化,或者是由于動作對象、場所、工具、時間等的變化。這些一般只能有一個作為變量參與語義生成,且都屬于謂詞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只用NP2代替QT、QL及除主體以外其他與動作有關的因素(后面加S表示復數)。這樣,“NP1[連續]VNP2”、“NP1[陸續]VNP2”、“NP1S[連續]VNP2”便不能成立:前兩者是因為其不能提供任何復數的語義信息;后者則與“連續”自身的語義特點有關,俟后分析。
“陸續”與“連續”同動作V前后的復數信息有著不同的作用關系,這種不同決定了兩者的“重復義”的不同發生機制。
(2).“陸續”的“重復義”的發生機制與其語義指向。“陸續”、“連續”都表示一段時間內多次發生相同行為動作,這是兩者的共同義核;兩者的區別在于“重復義”的發生機制、體現方式有所不同。“陸續”有兩種體現方式。“有時候是幾個主體前后相隨,發出相同的動作,有時候是同一主體以同樣的動作跟不同的對象發生關系”[8]。詳解如下:
方式一:其動作主體NP1都是復數(有的有數量詞及“們”、“各”、“等”之類的復數標志,有的無復數標志,但NP1隱含了復數的信息),但并非復數NP1整體實施動作V,而是其中的每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個體分別發出動作V,構成動作重復。在這種重復中,事件的發出者是變化的。如“災民陸續搬進了新居”例中的語義發生機制可以描寫為:
從主謂關系上說,“陸續”的這種語義發生機制和“都”一樣,譚敬訓先生在討論“都”的語義特性時稱之為“可分性”[9]。在這種語義發生機制下,NP2也可能蘊含著復數的信息,但VNP2在整體上表達一個相同的事件,其蘊含的復數信息沒有被語境顯化,NP2中的個體并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語義角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語義的生成。
方式二:其動作主體或為單數,或為復數;“重復義”體現為NP1支配不同的對象NP2,且支配的時間先后有別;若NP2為空集,其“重復義”體現為相同主體NP1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所等實施重復動作V。在這種重復中,動作的實施者是不變的。即使句中的NP1是復數,其中的每個個體也并無獨立的個體意義,即并非每一個體分別與動作V發生關系,而是組成整體作為一個角色參與語義的生成,其復數的語義信息無法凸顯。如“我陸續收藏了《鄭板橋書畫》……等十余本掛歷”例中的語義發生機制可以描寫為:
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副詞“陸續”具有前指和后指兩種語義指向,可記作“NP1←[陸續]”和“[陸續]→NP2”,它們分別把NP1或者NP2中的個體獨立出來參與語義的生成。這兩種重復義的語義發生機制如下:
“陸續”的“重復義”的生成機制是按方式一或方式二進行,取決于NP1與NP2的單復數信息及大語境,且大語境決定著復數信息是否顯化。
(3).“連續”的唯一語義發生機制與其后指的語義指向。表“重復義”的“連續”只有一種語義發生機制,即上述的方式二;只有一種語義指向,即“[連續]→NP2”。如:
情況非常危急,我連續擊落了3架敵機。
他曾帶領兩名聯防隊員……連續挖出11名違法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NP1即使為復數,其復數的語義信息也不凸顯;“連續”也沒有上述方式一的語義發生機制,其主體不具有“可分性”,所含的每一個個體并無獨立的意義,只是組合為一個整體與謂詞性成分發生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若NP1為復數,NP2為單數,或NP2雖為復數但其復數的語義信息沒有凸顯,則“重復義”的發生機制為上述的方式一,語義指向為前指,這時就只能用“陸續”。這是“連續”與“陸續”的重要區別。根據對從語料中隨機抽取的163個“陸續”用例的統計,其“重復義”的兩種發生方式出現的次數及比例見表4。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最終將“陸續”和“連續”的區別,歸結為語義指向后指的“陸續”與表“重復義”的“連續”的區別。“陸續”與“連續”在語法功能及分布上的異同可見表5。
3.相同語義指向下的意義差別
語義指向后指的“陸續”與表“重復義”的“連續”的差別,是語義上的。
(1).“連續”有“多”的言外義。“連續”在句子中經常有“多”的言外義,這種言外義與“一連”一樣,是說話者的主觀感覺,往往并不是客觀實際,而“陸續”卻是一種客觀描寫陳述,沒有“多”的言外義。試比較:
他們連續創作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等7出表現農村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創作的作品多——說話人的主觀態度)
他們陸續創作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等7出表現農村現實生活……的現代戲。(不作任何評價的陳述——態度客觀)
(2).“連續”有“無間歇義”。用“連續”的句子,往往表明事件沒有中斷過。試比較:
漢語他連續學了三年。(中間沒有中斷過)
漢語他陸續學了三年。(中間可能有間歇,有中斷)
(3).“連續”有“絕對重復義”。試比較:
新加坡航空公司連續購買了三架伊爾86客機。(在一段時間內先后購買了三架,但并不意味著在這期間沒有購買別的型號的飛機)
新加坡航空公司連續購買了三架伊爾86客機。(在一段時間內先后購買了三架,且意味著在這期間沒有購買別的型號的飛機)
關于“連續”的這個語義特點,我們稱為“一段時間內時間的絕對重復性”。同表“重復義”且語義指向后指時,“陸續”與“連續”的語義區別見表6。
三、詞典釋義中存在的不足及筆者的建議
由以上分析看來,“陸續”不表持續義,只表示動作重復,由這種重復義的產生機制最終顯化出來的是“先后”義。不論其語義指向是前還是后,“陸續”表示的都是動作時間的先后不一,《現漢》的釋義“前后相繼”是正確的。《現漢》對“連續”的釋義“一個接一個”,卻既涵蓋不了“持續義”,又與其單一后指的語義指向相矛盾,因為“一個接一個”作狀語時主要是前指的語義指向。這樣,《現漢》對“連續”的釋義是可商榷的。“連續”的正確釋義應該包含兩方面,一是“持續義”,二是“重復義”。對“持續義”的解釋可以用“一直、不停止地”,對“重復義”的解釋可以用“一次接一次”。這樣,釋義用語的語義指向就不會轉移到動作主體上了。
附注
[1]姜德梧高級漢語教程(二)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曲阜師范大學本書編寫組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劉英林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4]提取語料所用的工具是UltraEdit32 920版,統計分析所用的工具是MS Access 2002。
[5]陸儉明“著”字補議中國語文,1999(5)
[6]王黎說一連世界漢語教學,2003(2)
[7]有歧義的根據語境確定其實際表達的意思,然后歸入相應的表義類型之中。
[8]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語言班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譚敬訓“都”字前后相關成分的語義特性世界漢語教學,1991(2)(廈門大學中文系福建361005)
(責任編輯葉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