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華東師范大學承擔編纂、李圃(李玲璞)任主編的大型古文字工具書——《古文字詁林》(下簡稱《詁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全部出齊(全套12冊)。這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規劃中的重點圖書項目,受到海內外學界同仁的廣泛關注。為了總結古文字工具書編纂的經驗,促進數字化手段在古文字資料集成中的運用,推動辭書編纂事業的發展,
2005年11月11—13日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了“古文字工具書編纂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下簡稱“文字中心”)主辦,上海教育出版社協辦。海內外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32位研究者作了大會發言。
會議共收到論文42篇,內容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詁林》的評議;二是對工具書編纂諸方面相關問題的探討;三是對不同歷史時期使用的漢字的研究。
研討會上,李玲璞感慨系之地回顧了編纂《詁林》的不平凡歷程。《詁林》是在王元化先生的大力倡導下,經過編委們十四年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成功面世的。編纂體例曾經五易其稿,搜集考釋資料就花費了四年半時間,由此可以想見整個工程工作量之浩大,編委們投入的時間精力之多,以及他們所秉持的精品意識。正是這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一股勁兒,保證了編委們抵制住各種誘惑,潛心纂著,使工程得以順利完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董琨認為,《詁林》的編纂出版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大型文化建設工程”,它不僅是古文字學界的福音,也是其他許多相關學科研究者和愛好者的“資山寶海”。董琨將《詁林》與同類工具書比較,認為它具有搜羅宏富、選擇得當、體例嚴謹、版面美觀等優點。同時,他也提出兩點想法:《詁林》如果加按語會怎樣?能否考慮將作者索引和引書索引收入附錄?這些意見顯然是十分中肯切要的。“文字中心”臧克和以《詁林》對晚清金石學家劉心源的《奇觚室吉金文述》的重新整理發掘為例,闡發了《詁林》在發現被湮沒的古文字研究成果上的獨特價值;他同時指出,在古文字研究中有意無意地忽略前人已有考釋成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上海師范大學徐時儀認為,《詁林》在語言文字研究與字典編纂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厘清了古文字形音義的發展脈絡,勾勒了古文字學研究的學術史,提供了進一步深入探考漢字發展演變線索的依據。四川大學何NB630認為,《詁林》“搜羅宏富而又全面”、“體例周密謹嚴”、“為徹底解決已存在的漢字古今字形輸入計算機奠定了基礎”。何NB630同時又誠懇地指出了其筆畫檢字方式的某些不便之處,并表達了一個期望——每隔十年編一本《補遺》,以反映古文字研究的最新進展。“文字中心”詹鄞鑫講述了《詁林》在字頭、字形資料、釋義資料等方面的體例問題。他認為,現在這樣的體例或許稱不上最佳,但當初確定體例時曾經歷過反復的斟酌研究,是有所創新的。“文字中心”徐莉莉從重大項目與人才培養的關系著眼,認為《詁林》的編纂真正達到了“完成一個項目,培養一支隊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標。
對古文字工具書相關諸方面進行探討的文章也比較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連航比較分析了四種類型的古文字工具書,向大會報告了他有關古文字工具書的多方面思考,并對《詁林》的后期開發以及新編古文字工具書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意見。天津師范大學董蓮池通過對“徙”字古文字形體演變情況的微觀考察,論證“NDB71”不該釋為“徙”,那種比附《說文》或體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此項研究表明:古文字工具書的編纂者必須善于鑒別、慎于抉擇。西南師范大學張顯成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同時又十分迫切的課題——構建簡帛文字資料庫。隨著出土簡帛文字材料的不斷發現和公布,不難想象,簡帛文字必將是一個長期的研究熱點。建設“簡帛電子文字資料庫”和“簡帛紙本文字資料庫”,雖然目前看來困難不少,但是意義重大。華東師范大學吳平向大家透露了自己的一個宏偉計劃——以一人之力編纂《說文解字考釋集成》。吳平指出,《說文解字詁林》只收錄了228種整理考釋研究《說文》的著作,而截止1949年底,相關著作有500余種之多。天津師范大學周寶宏談了編纂西周金文詞典時應當采取的幾點做法。煙臺教育學院王英明挖掘了《字詁》在字義說解方面的獨到之處,認為可以作為字書編纂的借鑒和參考。信陽師范學院李義海則提出了大型資料性工具書實現行銷價值與應用價值統一的設想。來自水書故鄉貴州的貴州民族學院潘朝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新收藏的水書材料,表達了編寫水族古文字辭書的想法。北京線裝書局劉聰建介紹了《古文字大系》(含《甲骨文獻集成》、《金文文獻集成》、《戰國文獻集成》)的學術定位、深加工等情況。
計算機技術用于古文字的排版印刷,《詁林》已經率先實現。目前,這種介入程度還在不斷加深,文字中心劉志基對相關情況作了扼要介紹。安陽師范學院劉永革介紹了其所在的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在開發建設甲骨文圖文資料庫方面的做法、進展以及遇到的困難。引人注意的是,該資料庫將集“圖”、“文”、“字”于一體。他的發言使大家了解到,在甲骨文發現地,古文字的數字化工作已取得相當的成績。南京師范大學張霄軍著重討論了古文字自動識別的幾個技術問題。龍戴特信息技術公司的王宏源作為專業公司的代表作了題為《漢字研究進入四字節時代》的發言。德國海德堡大學李可(Friederike Assandri)博士對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數字化信息庫的介紹,則為代表們充分利用國外漢學研究資源開啟了一扇窗戶。
在漢字本體研究方面,也有多位代表作了精彩發言。復旦大學吳金華、季忠平對古寫本《文館詞林校證》文字音韻問題的深入探索,“文字中心”王元鹿對19世紀末以前漢字發生研究歷史的回顧,西南師范大學毛遠明對漢魏六朝碑刻中漢字形旁類化問題的梳理,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梁光華對《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的綜合考察,“文字中心”王平對《說文》或體字的系統研究,都豐富了此次會議的內容,活躍了思想。
這次會議雖然時間不長,但對古文字工具書編纂的討論比較集中和深入,這將對今后古文字工具書的編纂產生積極影響。代表們期望,在《詁林》之后,可以看到更多的古文字工具書精品。
(潘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