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小學數學“隊識圖形”這一課時,我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的全過程。
片段一:感知“面”與“體”的關系。
上課伊始,教師并沒有局限于書本,而是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把它們擬人化,跑入畫面)。學生喊出它們的名稱。這時,隨著一聲“我來也”,三棱柱跑入畫面。教師先讓學生給它起名字,再引導他們認識三棱柱,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學具(幾何形體)進行研究,引導他們通過摸一摸、說一說了解物體的表面。
反思: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教師創設了讓學生摸一摸物體的面,說一說自己感覺的學習活動,既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培養他們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他們初步感知這些實物的表面是平的,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這為學生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做了很好的捕墊。
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各個物體,看看能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等活動,將原有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從“體”上找到“面”的方法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怎樣利用物體來獲得自己喜歡的圖形。最后,引導學生比較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異同,深化對兩類圖形特征的認識,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感知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體驗“體”與“面”的區別與聯系。
反思:擺在學生面前的幾何形體是多種多樣的,學生要得到自己喜歡的圖形,必須懂得從各種各樣的幾何形體中尋找自己喜歡的圖形,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會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化的。
片段二:猜圖形的游戲。
師:小朋友們,聽說你們學到了新本領,小動物們都來表示祝賀了,看他們是誰?(多媒體演示:加菲貓:嘿!小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來做猜圖形的游戲,你們想玩兒嗎?)
生:想!
(藍皮鼠:小朋友們,在我的身后藏著這樣一個圖形。它長得像我的耳朵似的,你猜它是什么圖形?)
生:圓形。(藍皮鼠:猜對了。圓形從藍皮鼠的身后飛出,再與藍皮鼠的耳朵重合。)
反恩:教師創設與小動物一起做游戲猜圖形的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入學生喜愛的情境中,賦予他們學習的情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學科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片段三:感悟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學生學習新知后,課件出示馬路的情境圖,在道路的兩側有交通標志(書中出示的四種標志),讓學生說說這些標志表示什么意思,并且從中發現了什么平面圖形?學生發現平面圖形后,用鼠標點擊它,圖形就進行閃動,突出了所學知識,把書中靜態的畫面變成動態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平時生活中要會看這些標志,遵守交通規則,對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體現數學育人的價值。接著,教師問:“在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
反思:創設問題情境,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使他們感受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這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片段四:猜謎語游戲。
在此活動中,教師把教材中的“連一連”制成課件,創設了“淘氣、笑笑、機靈狗想考考小朋友,做猜謎語的游戲”這樣一個具有較強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使他們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在學生找到答案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轉向下一個游戲:小花貓在畫板上出示組合圖形,只要學生能用鼠標正確點擊出所要求的圖形,就能獲得禮物。
反思:這些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使他們學到的知識在游戲中得到鞏固。同時,這一環節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