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舉家遷移,相當數量的適齡兒童也進入暫住地附近的學校插班就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庭背景、行為習慣與本地學生差別較大,不僅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不斷豐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利用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相關的各種課程資源,以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地域資源的開發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不少內容介紹了祖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和各地風土人情,旨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活動范圍有限,對于他們來說,家鄉之外的區域基本上是一個陌生的空間。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祖國各地,只要教師有效地挖掘這些學生的地域資源,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品德與社會》第二冊《我國的行政區》時,我請外地學生回家后由家長幫助,收集有關家鄉旅游名勝的圖片和土特產的實物,以及家鄉名人、美麗傳說的文字資料。在上課時,一張張風景優美的照片,一樣樣各具特色的物品讓全班同學大飽眼福。外地學生又聲情并茂地介紹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描繪了家鄉的美好藍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了鮮活、多彩、真實可信的教學資源,超越了局限的教材內容,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而且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樣的可愛,提升了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感。
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資源的開發
家庭課程資源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價值,但部分教師片面認為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文化素質不高且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因而容易忽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庭資源。其實,正因為外來人員在文化、職業、背景等方面有別于本地學生的家長,才會使我們的課程資源更加豐富多彩。
本校所在的區域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仿古家具制作基地,因此我在準備《品德與社會》第四冊《騰飛的翅膀》中“家鄉新興行業”這一內容時,打算重點介紹家鄉的仿古家具制作行業。通過調查了解到,班中有一半外地學生分別來自“木工和漆工之鄉”安徽休寧、“雕刻之鄉”河北曲陽,他們的家長是擁有傳統手藝的能工巧匠,目前是古舊家具企業的骨干力量。上課時我邀請了兩位家長來到課堂,為學生當場進行了刻花和描圖的表演,博得了學生的陣陣喝彩。接著請他們介紹了占舊家具企業生產規模、出口創匯情況和發展前景,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在企業的工作狀態。家長真實的講解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包括外來務丁人員在內的勞動者,以他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給家鄉的巨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本節課的教學,許多學生消除了對外來人員的偏見,初步形成了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個人資源的開發
受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影響。與本地學生相比,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知識水平和紀律觀念相對薄弱。但是,在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生活自理、承受挫折等方面,他們往往占有較大優勢。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開發外來人員子女的個人資源.將促進他們與本地學生優勢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比如在擔任《品德與社會》第三冊教學任務時,我學期初對與本學期教學主題有關的幾個項目向外來人員子女進行了調查。調查中我發現他們平時做得比較好的有:每天的零花錢平均不到5角,基本上不挑吃穿;經常參與家庭勞動,甚至成為父母的小幫手;父母不在家時能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喪氣等。做得不夠好的有:處理同學間的問題時方法簡單粗暴;不能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等。掌握了這些情況后,我在課堂中利用外來人員子女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如在《失敗怕什么》《謝謝你們,我的父母》《我也會當家》等課的教學中,我安排外來人員子女唱主角,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本地學生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而在《當沖突發生后》《集體處處有規則》《集體力量大》等課的教學中,我則有意識地訃他們回顧以前的錯誤做法,說說應向本地學生學習什么,幫助他們逐漸向不良行為告別。所以通過開發外來人員子女的個人資源,教師找㈩了外地生與本地生的優缺點,并促使雙方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求得了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