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廠很大的變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實現“算法多樣化”,一定要正確處理好“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全面化”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逐步學會摒棄落后方法,選擇優化方法,并在尊重學生個性思維特點的前提下,允許部分學生保留個人擅長的方法,促進他們個性思維的不斷成長、豐富。
案例:20以內的退位減法
在教學13-9時,書上出示了4種算法:一個一個地減,減1,減2,減3……一直到減9;“破十法”,10—9=1,3+1=4;13-3=10,10-6=4;944=13,13-9-=4。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發現,一個一個地減和先減3個再減6個這兩種算法,全班沒有一位學生想到。當時受到“算法全面化”的約束,我曾嘗試介紹一個一個地減和先減3個再減6個這兩種算法,說一個一個減時,好多學生說“太麻煩了”,最終我放棄了對這一環節的教學。
這次教訓,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教訓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出現的多樣化算法在教學中并非都得呈現,教材內容并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算法多樣化的呈現并非是狹隘的套搬教材,而應從學生認知情況出發,對教材中編寫的多樣化算法進行有選擇的調整、加工,以創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不應強調算法全面化,而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探索出適合自身需求的解題方法,書上有的未必全教,書上沒有的,學生如果自己發現,并且確有創意和價值,一定要充分肯定。通過反饋交流、評價溝通,讓學生體驗、學習別人的思維活動的成果,掌握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幾種算法。這樣,才能呵護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那么,是否在任何時候都不需要“算法全面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是否要“全面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絕對化。
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憑著他們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能夠接受某種算法,但缺乏算法多樣化的意識或創新思維,搞一下“算法全面化”大有必要。
案例:教學完一年級的“分類”后,學生在做書中練習“可以怎樣分”時,大都知道可以把蔬菜分一類,水果分一類,教師問:“還可以怎樣分?”沒有一個學生舉手。教師引導說,還可以按顏色分,紅色的一類,綠色的一類,紫色的一類。部分學生馬上畫了教師的分法。
這一實例充分說明,在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頭腦中,算法多樣化的意識非常淡薄,甚至是零。在這種情況下搞一下“算法全面化”,能使學生感悟到同一個問題可用多種方法解答,有利于培養他們算法多樣化或創新意識,有利于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在上述教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分類的標準不是惟一的,只要符合實際,分得有理,就正確。之后,有學生想出了多種分類方法:生吃的分一類,熟吃的分一類;有柄的分一類,沒柄的分一類;帶葉子的分一類,不帶葉子的分一類……由于教師適度滲透了“算法全面化”的意識,再輔以適當的引導、點撥,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考問題更全面、細致、有創意,為思維的后續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落實“提倡算法多樣化”,教師必須從傳統的備教案轉向備學案,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尊重、接納、欣賞”召喚學生思維的創新,在學生能力所及、興趣所至的范圍內,處理好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全面化的關系,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大背景下,交流整合,尋找適合自己相對較優的方法,從而實現個體意義上的“算法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