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一項新的要求,語文教學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要充分體現實踐活動。所以,語文教學已不能像以往那樣把教學的眼光只停留于課本知識上,而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創設更多的實踐條件,開展更多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語文,在活動中用語文,讓學生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活動中加以應用,從而獲得新知、提高能力。
一、運用教材,把握活動時機
在我們現有的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有許多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想像,去揣摩,很多精彩的內容就會浮現在我們眼前。在教學中我們若能抓住這些言已盡而意無窮之處,當學生想表達又苦于沒機會表達之時,把活動引進浯文課堂,通過表演、說話、寫話等形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力。
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主要是通過小鳥和青蛙之間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事、學習都要開闊眼界,不能目光短淺。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針對幾名學生認為“青蛙是不會跳出井口的,因為青蛙并沒有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想法,組織學生討論:怎樣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跳山井口?有個學生說:“可以拍一些風景照片,寄給它,這樣它總該知道自己錯了吧。”也有學生說:“可以編一首兒歌,唱給它聽,讓青蛙知道外面真的很美。”還有一位學生說:“在井口放一臺電視機,然后為它播放風景錄像片,讓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學生們各抒己見,想像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然后啟發他們把自己的沒想編成一個故事、一段情節,找一位好朋友說一說、演一演。這樣,孩子們在說話、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思維,發展了個性,也培養了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擴展教材,放大活動空間
教材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但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語文教學不能只顧及課內一篇篇課文,更應該關注課文外面的世界。其實在一篇課文背后所蘊藏的知識遠比課文中知識豐富得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實踐的空間。在教學后,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有所得,既使舊知有所用,又使新知有所托。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描寫人物的文章,如寫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像《雷鋒日記》《過橋》;寫為革命英勇獻身的英雄,如《劉胡蘭》《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等。對于這些課文。在教學之后,可引導學生到閱覽室借閱有關這些人物的傳記故事、回憶錄等,進一步豐富學生對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認識,然后組織學生開展“最可愛的人”報告會。有個孩子在我組織的一次讀書活動中深有感觸地說:“在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中,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三、整合教材,拓展活動領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它所倡導的是一種課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師積極地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發展、完善和豐富手頭現有的各學科的教材。這就需要教師有自己的教學思路,對學生和教材進行認真地研究,根據需要對各學科的教材進行整合重組。
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可以把美術的直觀形象功能滲透于閱讀教學中。如我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時,引導學生畫綠茵茵的草灘、黃燦燦的菜花、藍藍的海水。當學生上臺展示作品時,一幅幅可愛的畫面不僅反映出了孩子們對“綠茵茵、黃燦燦”等詞語富有個性的理解,而且也發揮了他們的想像和審美能力。
音像也是一種藝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啟迪人的智慧。如我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為學生播放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學生陶醉在音樂的海洋中,盡情享受由音像帶來的無限遐想。然后來體會貝多芬作曲時的心情,便很快與文本產生了共鳴。
實踐證明,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整合,結合開展適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活動,能促使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使多種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