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富裕縣實驗小學 劉昌江
執教者富裕縣富海鎮富北小學 劉桂齊
評析者富裕縣特殊教育學校 蒲艷云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社會第六冊第五單元第一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全人類共有的家園,人類的衣食住行和經濟發展的各種需要都要從地球上索取:人口增長過快,資源和能源緊張,環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2.過程與方法:主要采用收集資料,交流匯報;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總結,知識延伸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理解地球只有一個,為了人類的持續發展必須宣傳和呼吁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
教學流程:
一、收集資料,交流匯報
師:同學們課前都收集了有關地球方面的資料(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日;愛護地球),現在請各學習小組交流一下,然后選出你們認為最有價值的資料,在全班交流,匯報時要說明資料的出處來源。(學生組內篩選,準備全班交流。)
師:請各個小組開始匯報。
生:我是在電視上看到的有關人類“共有的家園”方面的資料。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繁衍、發展,人類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發展的各種需要都要從地球得到。
生:我在書上看到有關“地球日”方面的資料。1970年4月22日,美國一些環境保護工作者和社會著名人士,為了喚起公眾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
生:我也是在書上看到的。那一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參加,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宣傳畫、圖表,高喊著保護地球的口號,進行游行、集會、演講。最后得到聯合國的大力支持,將4月22日定為“地球日”。
生:我在報紙上看到有關“愛護地球”方面的資料。長期以來,人們對地球索取多,保護少。為了眼前的利益,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濫捕野生動物,狂采濫挖礦藏等,其后果是自毀家園!
生:我在網上查到有關“愛護地球”方面的資料。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有限的資源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能滿足子孫后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我們大家要共同關心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
師:同學們自學能力都很強,都能積極踴躍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本課的學習資料。這種獲取知識的方法非常好。
[評析]: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和教師,也包括學生自身,要求學生根據學習需要,開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比如,課前查找學習資料,有利于彌補學校課程資源的不足,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優化學習效果,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人類共有的家園”部分內容。
1.出示思考題。
(1)觀察書中130頁插圖畫了一些什么東西?
(2)使用它們各需要什么資源、能源?這些資源、能源是從哪獲得的?
(3)資源、能源短缺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2.學生根據課本和資料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生:圖上畫的有電視機、煤爐、火車、拖拉機、汽車等。
生:使用這些家電、機器和車輛需要的電、煤、天然氣、汽油等資源和能源都是從地球上獲得的。
生:沒有燃料,飯不能做熟;沒有電不能看電視,機器不能運轉;沒有油,車不能開動……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正確。資源和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出現了短缺,就會出現交通停運、工廠停工的局面,人類將無法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那么造成這種狀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教師出示仿書中131頁插圖自制的投影片,讓學生看圖合作探究:世界人口增長過快,造成了哪些社會問題。)
圖1:一個非常瘦小的黑人小男孩,雙手端著一個空碗看著我們。
生:這個小男孩像是在說“給我—點兒東西吃吧”,說明人口膨脹糧食不足,會使人處于饑餓或營養不良的狀態。
圖2:水龍頭不流水,土地干得裂開了縫。
生:這說明水資源非常緊缺。
圖3:畫滿了平房和樓房,幾乎沒有空隙。
生:這說明了地球上的人太多了,人口膨脹。
圖4:工廠的煙囪冒著濃煙,下水道留著廢水,堆積如山的垃圾。
生:這說明了空氣、水源、身邊的環境都受到了污染。
師:好,同學們都能看懂圖的含義,回答得也很正確。人口的急劇增長,資源和能源緊張,環境污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二)“地球口”部分內容。
1.學生自由閱讀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思考題:
門)什么是“地球日”?
(2)確定“地球日”的意義是什么?
(3)1991年第21個“地球日”,我國北京的少先隊員為什么要向全世界發出倡議?
2.學生自由回答思考題:
生:1970年4月22日,美國一些環境保護工作者和社會著名人士,為了喚起公眾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最后得到聯合國的大力支持,將4月22日定為“地球日”。
生: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國都開展形式多樣的“地球日”紀念活動,宣傳和呼吁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
生:我國北京的少先隊員向全世界發出倡議,這是為愛護地球貢獻自己的力量。
師:為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很多人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但也有人采用不同的方式破壞著地球。下面我們共同閱讀“愛護地球”部分內容。
(三)“愛護地球”部分內容。
1.小組合作探究問題:人類為了眼前的利益,做了哪些破壞地球的事情?
學生回答:濫伐森林、濫墾草原、濫捕野生動物、濫挖礦產等。
2.師:地球遭到人類嚴重的破壞,為此人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濫、干旱肆虐……都是地球對人類的懲罰。地球是人類惟一的、共有的家園,為了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我們要從小樹立愛護地球的觀念。
[評析]:教學在合作、互助、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協商,以及對經驗和學習成果的共享,會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形成,使他們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豐。
三、習題訓練,鞏固新知
(一)練習題以試卷的形式發給學生。
1.填空。
(1)( )是人類共有的家園。
(2)每年的( )月( )日是“地球日”。
(3)長期以來.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濫伐( )、濫墾( )、濫捕( )、濫挖( )等,其后果是自毀家園。
2.選擇題: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地球呢?從下列幾項答案中,選擇你認為正確的做法:
(1)控制人口增長。(2)控制使用資源和能源。(3)合理使用資源。(4)節約能源。(5)防止環境污染。(6)放慢經濟發展的速度。
(二)學生答卷。
(三)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同桌互評試卷。
(四)學生匯報評卷結果并修改錯誤。
[評析]:沒有反饋的評價不能算是全面的評價。評價的反饋直接關系到評價的有效性,適時的反饋評價對學生的行為和教學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精心設計練習,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總評:
本節課,教師以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平等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其特點有以下兩點:
1.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社會課的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課程資源的要求較高。要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不僅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還要盡可能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而搜集資料、交流匯報等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不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優化了學習效果,為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是這次改革的核心任務。本節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課上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選出有代表性的內容在全班匯報交流;鞏固練習,同學之間互改互評;學生總結。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不但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