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師:《陶罐和鐵罐》這篇童話故事我們已經朗讀了。下面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就是鐵罐用自己的長處去比陶罐的短處,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師:你說得很好,那么故事是怎么發展的呢?
生:鐵罐挑釁、輕蔑地辱罵陶罐,最后甚至于惱怒、詛咒陶罐。
生:面對鐵罐這樣的無禮,陶罐不再理會鐵罐了。
生:時間過去了很多年,世界上發生了變化,陶罐和鐵罐都被蓋在塵土里了。
生:又過了許多年,人們到這里挖掘出了陶罐,鐵罐卻被氧化得無影無蹤了。
師:那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人都有長處和短處。
生: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
生:時間變化了,事物也會變化。要用變化的眼光看事物。
師: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是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對不對?
生:對。
師:同學們理解得太好了。同學們之所以理解得這么好,就是因為掌握了本文的寫法,即用對話的表達方式把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要說明的道理說清楚。下面我們摹仿本課的寫法,創編幾個童話故事。首先想好兩種事物,這兩種事物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采用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要有起因、經過、結果,道理要淺顯易懂。
[反思]
這一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展示了課堂的生命活力。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學生充分讀懂了課文,思維得到了發展性訓練。
本節課主要目的是通過回憶文章的思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可以看出,教者的提問,既體現了作者的思路,又適應了學生的順向思維,教者的問題是“起因——經過——結果”學生的回答十分準確,是依據陶罐、鐵罐的思想感情的變化來敘述的,體現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思維也得到了發展性訓練。
二、學生扎實地感悟了寫法,有機地進行了讀寫結合訓練。
在學生掌握了文章脈絡及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又緊接著引導學生說說童話說明的道理。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學習別人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要尊重別人,與人和睦相處。同時還明白了由于時間的變化,事物的命運也會變化的道理,為學生學習用發展眼光看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繼而,教師也運用了精辟的對話加以點撥,指出了創編這類童話的要點。即:選好兩種事物,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設定人物性格。用對話方式發展故事情節,敘事要完整要說明淺顯易懂的道理。教學過程進行到此,已水到渠成。因此,學生進入興致勃勃的創作意境之中。
本節課體現了課堂教學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利用教材,緊扣課文,讀與思結合,讀與寫結合。教師的指導使學生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發展了思維,使課堂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