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文論述了人掌握世界的三種基本方式,即實踐方式、理論認識方式和實踐精神方式。不僅說明了這三種方式各自的基本特點,而且對與這三種方式有關的一些爭議較大的理論問題,作了深入透徹的分析。
關鍵詞 人 世界 實踐方式 理論認識方式 實踐精神方式
〔中圖分類號〕B0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6)05-0006-07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與世界的關系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它自然十分關注人掌握世界的方式問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講到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時說:“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實在主體(即外部世界——引者)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著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頁。 馬克思在這里講到人掌握世界的四種方式,即理論認識方式、實踐精神方式、藝術精神方式、宗教精神方式。除去這四種方式外,人們還常常講到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和價值方式,合起來共計六種方式。本文只就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理論認識方式和實踐精神方式作些探討。
一、 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
所謂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是指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愿望、觀念、思想去改造外部世界,使外部世界適合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外部世界的原有形式不能直接滿足人的需要,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對其進行對象性的改造,改變其原有的存在形式,才能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多方面的需要。正如列寧所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頁。 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是人掌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實踐精神方式、藝術精神方式,宗教精神方式和價值方式,都以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為前提和基礎。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與動物適應自然的方式相比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它是屬人的、社會的客觀存在形式,而不是純自然的形式;第二,它是有目的的、主動的、積極的創造性活動,給外部世界處處打上人的活動烙印,而不是消極地適應自然界的活動。
具體地說,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活動,既不是只遵循客觀世界的外在尺度,也不是只遵循人的需要的內在尺度,而是將自己需要的內在尺度與客觀世界的外在尺度結合起來,在現實地改變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人自身。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163頁。 所謂“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就是按照客觀世界的外在尺度進行生產;所謂“把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就是根據人自己的需要、目的、愿望、觀念、思想進行生產,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改造,創造出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對象,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所創造的對象,就體現了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
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的含義涉及到對實踐本質和內容的理解。人的活動領域是十分廣闊的,人的活動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眾多領域中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一類是實踐活動,即感性的物質活動。這就是說,實踐活動只是人類活動中的一種活動,不是人類活動的全部,不能把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也算作實踐活動。我們把實踐的本質規定為感性的物質活動,重點在于說明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不是實踐活動。馬克思一貫反對把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算作實踐活動的觀點。 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充分肯定了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的否定性的辯論法思想,同時又明確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活動。” ②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肯定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的唯物主義立場,同時又指出他“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從而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的缺陷。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9頁。
人的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算不算實踐活動?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原民主德國曾圍繞G·克勞斯和D·維蒂希的論文《關于實踐和認識關系的若干問題》展開了一場“實踐論爭”。這篇論文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結為這樣一種主張:在承認物質實踐活動的同時,也應該把理論活動或認識活動看作是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我國理論界也有不少人持這種觀點。如有人把實踐活動劃分為改造活動、認識活動、審美活動和評價活動,實際上是把人的一切活動都算作實踐活動了。這種把實踐“泛化”的觀點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寫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例如,在我主持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中,就不自覺地寫進了這樣一段話:“科學實驗的實踐,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實踐,而且包括哲學、道德、文化、教育、藝術、宗教等等的實踐。”趙家祥等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3頁。 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如果認識活動也算作實踐活動,實踐和認識的區別就失去了意義,實踐決定認識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據。
為什么認識活動或理論活動不能算作實踐活動呢?這是因為實踐活動指的是人的感性的物質活動,它是“為感覺所感知”的活動,是“訴諸感覺”的,“可感知”、“可觀察”的活動,是在人的思想活動的外部存在的活動,并非純粹主觀思維范圍內的活動,更不是想象的或假想的活動。直接現實性是實踐區別于認識的最顯著的特點,所謂實踐的直接現實性,是指實踐活動可以使現實事物直接發生改變。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把認識或理論對象化,創造出滿足自己需要的新產品,理論不能直接生產出這種產品;只有使用實踐的力量,人們才能求得自身的解放,理論不能使人直接得到解放;只有通過變革社會的實踐,才能實現社會形態的更替,再好的變革社會的理論也不能直接使舊的社會形態自行滅亡,建立起新的社會形態。關于這方面的道理,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論述,下面擇其主要的,作些介紹。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⑤ “批判的武器”指的是理論,“武器的批判”指的是革命的實踐,物質力量是無法直接用理論即精神力量摧毀的,只能用物質力量才能摧毀物質力量。馬克思認為,在當時的德國,不僅要有宗教批判和哲學批判,而且要有政治革命,必須用政治革命即變革社會的實踐,才能“推翻那些使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一切關系” ⑦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8頁。 ,即改變德國黑暗的現實。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要消滅“現實的異化”,“只有通過共產主義的實際實現才能完成。要消滅私有財產的思想,有共產主義思想就完全夠了。而要消滅現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0頁。 這里的“共產主義行動”,就是指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社會的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書中講到:布魯諾·鮑威爾等人,把工人組織團體看成禍害,并且認為“一切禍害都只在工人們的‘思維’中”,他們只要在思想中消除了雇傭勞動的想法,在思想中認為自己不再是雇傭工人,他們就真的不再是雇傭工人了;只要他們在思想上鏟除了資本這個范疇,他們也就消除了真正的資本;他們只要在意識中消除了自身的異化狀態,他們就變成了真正的、現實的人。針對這些荒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并不認為用‘純粹的思維’即單靠一些議論就可以擺脫自己的主人和自己實際上所處的屈辱地位。他們非常痛苦地感覺到存在和思維、意識和生活之間的差別。他們知道,財產、資本、金錢、雇傭勞動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遠不是想象中的幻影,而是工人自我異化的十分實際、十分具體的產物,因此也必須用實際的和具體的方式來消滅它們,以便使人不僅能在思維中、意識中,而且也能在群眾的存在中、生活中真正成其為人。” ④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6、67、152頁。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鮑威爾等人錯誤觀點的認識論根源,闡明了能動的革命的認識論的基本理論,揭示出唯物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革命意義和真諦,強調了革命的實踐活動對工人階級解放的巨大作用。他們指出:“把實在的現實只看作一些范疇的‘精神’,當然要把人的一切活動和實踐統統歸結為批判的辯證思維過程。它的社會主義同群眾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區別也就在這里。” ④ “思想從來也不能超出舊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圍: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 ⑤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把他們的思想論述得更加透徹。他們針對費爾巴哈抽象人性論和不把人的活動理解為“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的消極直觀的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指出:“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87頁。 費爾巴哈根本不懂得“革命的”、“實踐批判活動”的意義,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因而比方說,當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積勞成疾的和患肺癆的窮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時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觀’和觀念上的‘類的平等化’,這就是說,正是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和社會結構的必要性和條件的地方,他卻重新陷入唯心主義。” ⑦
馬克思、恩格斯這些論述說明,僅僅局限于認識的范圍內和思維活動的范圍內,是不能直接引起世界的改變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實踐觀,就是在批判把人的活動僅僅局限于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的歷史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不把人的活動看作“感性活動”的舊唯物主義過程中形成的。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根本不可能把認識活動和思想活動算作實踐活動。把認識活動或思想活動也看作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的觀點,有悖于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實踐觀的初衷,掩蓋或鈍化了科學實踐觀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混淆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根本區別,也混淆了對世界的實踐掌握方式與理論認識的掌握方式的根本區別。
二、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
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是在人掌握世界的實踐的方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人掌握世界的精神方式,是人們認識、反映、再現外部世界的客體的過程。人們認識外部世界,掌握外部世界的性質和發展規律,形成科學的知識理論體系,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指導改造外部世界的實踐活動,對外部世界進行實際的占有。
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區別于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首先,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是人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物質交換,是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外部世界的物質形態的過程;而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則是人們認識、反映、再現外部世界的客體的過程,本質上是人類主觀的精神活動。其次,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活動是獨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客觀過程,因而它能夠直接改變外部世界的客體,使其根據人的需要改變形態;而在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活動中,人們只是在思維中反映和再現外部世界的客體,作為被反映和再現的客體本身,仍然在思維著的頭腦之外原封未動地存在著,思維本身并不能直接改變它的物質形態。再次,人在實踐上掌握世界,使用的是物質手段,即以工具系統為中介;而人在理論上掌握世界,使用的是概念和概念體系,以語言陳述體系為中介。總之,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追求的是創造出符合人的需要的新的對象,對外部世界進行實際的占有;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追求的是人的觀念符合外部世界的對象,對外部世界進行科學的認知。當然,在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中,人對世界的實踐占有和理論認知并非涇渭分明、互不相干的兩個過程,而是屬于同一過程中對世界的掌握的兩個方面,人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和理論認識方式,是又區別、又統一的過程。
為了正確理解人掌握世界的理論認識方式,需要弄清理論的本性,特別是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本性。任何理論都不是對實驗經驗的簡單描述,而是對實踐經驗進行概括、總結、提煉、升華的結果。理論既來源于歷史現實,又高于歷史現實,因而都具有“超歷史”、“超時空”的特性。這不僅不是理論的缺陷,而且恰恰是理論的優點和長處,馬克思在1877年《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在把西歐封建社會農民的土地被剝奪淪為雇傭工人與羅馬農民的土地被剝奪淪為游民的過程做比較時講了這樣一段話:“古羅馬耕種自己小塊土地的自由農民的土地也曾經被剝奪,與自己的生產資料相分離,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羅馬失去土地的農民并沒有變成雇傭工人,卻成為無所事事的游民,和他們同時發展起來的也不是西歐那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奴隸占有制。”據此,馬克思得出結論:“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1頁。 馬克思在這里深刻地揭示了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和一般歷史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是從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的分別研究和相互比較中抽象出來的邏輯結論,馬克思說的“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就是指“一般歷史哲學理論”。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既然是抽象的邏輯結論,它就是“超歷史的”,因為它舍棄了不同國家和民族具體歷史過程的差別,舍棄了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現實歷史過程的許多細節,它不會與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實際歷史過程直接相吻合。因為它是“超歷史的”,所以就不能把它當作“萬能鑰匙”到處生搬硬套,而不去研究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它是研究具體歷史過程的指南,而不是證明的工具。
理論界不少人認為,馬克思關于“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這句話,講的是反話,是反對有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是對主張有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觀點的諷刺。這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其錯誤的根源在于不理解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本性,更廣義地說,是由于不了解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由于它是從具體歷史過程中抽象出來的邏輯結論,由于它舍棄了具體歷史過程的差別和細節,所以它就是“超歷史的”。正因為它是“超歷史的”,它才具有一定的“超時空”的性質。正因為它具有“超時空”的性質,它才對處于不同時空中的具體歷史過程的研究具有歷史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這正是一般歷史哲學理論與以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相比的“最大長處”。如果從德國產生出來的理論只在德國有指導意義,在19 世紀總結出來的理論只對19世紀有指導意義,絲毫不具有“超歷史”、“超時空”的意義,這樣的理論還有什么“長處”呢?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講過作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反映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具有超歷史、超現實的性質。馬克思在《資本淪》第3卷中,曾經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例,說明一般規律只是一種趨勢,并不與任何個別場合完全符合。他指出:“總的說來,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律作為一種占統治地位的趨勢,始終只是以一種錯綜復雜和近似的方式,作為從不斷波動中得出的、但永遠不能確定的平均情況來發生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1頁。 恩格斯在1895年3月12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講得更加明確。他說:“一個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現實,就像兩條漸進線一樣,一齊向前延伸,彼此不斷接近,但是永遠不會相交。兩者的這種差別正好是這樣一種差別,由于這種差別,概念并不無條件地直接就是現實,而現實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由于概念有概念的基本特性,就是說,它不是直接地、明顯地符合于它只有從那里才能抽象出來的現實。”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4、745頁。 接著恩格斯又以一般經濟規律的本性為例加以具體說明,他指出:“它們全都沒有任何其他的現實性,而只是一種近似值,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但不是直接的現實,其所以如此,部分地是由于它們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規律同時起的作用打亂了,而部分地是由于它們作為概念的特性。” ③ 正因為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具有超歷史、超時空的本性,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教條,而應當把它作為研究的方法。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克思所反對的是把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當作萬能鑰匙到處生搬硬套,而不是否定存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恰恰相反,馬克思是從正面肯定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對研究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歷史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和歷史學不同。歷史學注重對過去事件的解釋和描述,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則要通過對具體歷史過程的解釋和描述抽象出一般邏輯結論。歷史學和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關系,是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抽象、歷史和邏輯、現實和理想的關系。馬克思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否認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存在,必然會導致否認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作為人類思想最高成果的歷史唯物主義。否認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存在,就意味著否定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歷史到邏輯的科學思維方法,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抽象、歷史和邏輯、現實和理想的統一將統統化為烏有。否認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存在,實質上是一種只承認實證科學而“拒斥形而上學”的實證主義的表現。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它們只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歷史資料各個層次的順序。但是這些抽象與哲學不同,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74頁。 這段話與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的那段話極為相似,因而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那段話的涵義。這里說的“哲學”不是指一切哲學,而是特指抽象的思辨哲學。顯然,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批判的是黑格爾式的抽象的、思辨的歷史哲學和費爾巴哈的脫離人的社會性和實踐活動的抽象人性論的人本主義哲學,強調研究現實生活過程,研究人們的實際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但他們并沒有因此而否定“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并沒有否認這些概括“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即對整理歷史資料具有指導意義。這些“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就是“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馬克思反對的只是使這些“概括”離開“現實的歷史”,把它們當作“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而不是否認這些“概括”本身,亦即不是否認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的存在。
三、人掌握自然的實踐精神方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最蹩腳的建筑師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頁。 從馬克思這段話可以看出,所謂實踐精神,是介于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中間環節,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作為一種在本質上仍然屬于精神領域對世界的掌握方式,實踐精神以方針、政策、路線、綱領、戰略策略、計劃方案、設計藍圖、模擬圖形等等形式出現。它以改造外部世界對象和創造外部世界所沒有的嶄新的客體為直接目標,是直接支配人的實踐活動的觀念。因此,實踐精神亦可以稱為“實踐觀念”。
實踐觀念和理論觀念相比較,具有兩個顯著優點。實踐觀念超出理論觀念的第一個優點,就是它高于對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認識,為這一認識增添了目的、情感、意志等理想的成分。實踐觀念不僅追求真實準確地再現外部世界的客體,而且追求在觀念上創造出在現實中既不現成存在、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規定性的新客體,即體現人的內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相統一的理想化客體。理論觀念屬于“實然觀念”,它追求對象“本來如此”;實踐觀念屬于“應然觀念”,它追求對象“應該如此”。理論觀念的目標是認識真理,實踐觀念的目標是直接指導實踐。因此實踐觀念比理論概念更豐富,它既包括關于外部對象的理論觀念,又包括反映人們需要的目的、愿望等。實踐觀念超出理論觀念的第二個優點,就是它高于對外部世界的普遍性的認識,為這一認識增添了直接現實性,即可以促使其直接向現實轉化。實踐觀念既是客觀的東西向主觀的東西運動的最高點,又是主觀的東西向客觀的東西運動的思想準備或起點,超過這一最高點或起點,實踐觀念便進入實踐活動的過程,開始了人對外部世界的實際掌握,并由此創造出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新的對象。實踐觀念實際上就是實踐活動在思維中的預演。
順便談談對列寧《哲學筆記》中的兩段相關論述的理解。黑格爾在《邏輯學》一書中的“觀念論”中,用很大的篇幅論述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及二者的相互關系。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摘錄了黑格爾的有關論述,并作了一些旁批和提出了自己的相應觀點。其中有兩句是人們經常引用的。但由于人們往往離開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的相互關系理解列寧的論述,所以無論是前蘇聯理論界還是中國理論界,對這兩段話的理解大都是不正確的、不符合列寧的本意的。
列寧的第一句話是:“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 ③ 《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2頁。 一般認為列寧這里講的是意識的能動性。這種理解過于籠統。人的意識創造客觀世界,這是典型的哲學唯心主義觀點,列寧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不會贊成這種觀點的,也不會把這種觀點作為意識能動性的表現。如果把這句話與關于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的關系聯系起來加以理解,其含義應該是十分清楚的。這里的“意識”,既包括理論觀念,又包括實踐觀念,理論觀念反映客觀世界,實踐觀念則在觀念中創造出在現實中尚不存在的理想化的客體,這就是列寧說的意識“創造客觀世界”的意思。聯系我們前面引用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建筑師“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頁。 這段話,就不難看出,列寧所說的“意識”創造的“客觀世界”,指的就是人的“表象中存在著”的客觀世界,即“觀念地存在著”的客觀世界。
列寧的第二句話是:“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③ 列寧的這段話是對黑格爾下面一句話所作的旁批。黑格爾的這句話是:“這種觀念(即實踐觀念——引注者)高于前面所考察的認識觀念(即理論觀念——引注者),因為這種觀念不僅具有普遍東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單純現實東西的品格……”《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頁。 把列寧的旁批與黑格爾的原話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列寧這句話中的“實踐”,不是指已經在現實中付諸行動的實踐活動,而是指仍然存在于頭腦中的“實踐觀念”。所謂“實踐觀念”高于(理論的)認識,就是指我們前面說的實踐觀念“高于對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認識,為這一認識增添了直接現實性,即可以促使其直接向現實轉化”。從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決定理論、對理論具有“至上權力“的角度,當然可以說實踐高于理論。但是,就發展水平高低來看,只有同類事物之間才能進行比較,不同的事物之間是無法進行比較的。實踐和理論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其間是無法比高低的。我們既不能說實踐的水平高于理論的水平,也不能說理論的水平高于實踐的水平。而實踐觀念和理論觀念都是觀念,屬于同類,可以比個高低上下。由此可以看出,列寧所說的“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中的“實踐”,不是指已經在現實中付諸行動的實踐活動,而是指仍然存在于頭腦中的“實踐觀念”。另外,所謂實踐“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也是很難理解的。過去對實踐的普遍性的解釋,也大都是十分牽強的。如果把這里的“實踐”理解為“實踐觀念”,說實踐觀念和理論觀念一樣也“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總之,人們在社會歷史活動中,不僅以實踐方式現實地改變世界,以理論方式在思維中認識世界,而且以實踐精神方式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搭起一座橋梁,促使二者之間相互轉化。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
責任編輯:劉之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