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隨著西方社會從生產社會轉向消費社會,社會學對消費的研究也發生了轉向。在西方,消費社會學作為一門分支學科,其理論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從結構功能主義角度對消費的影響因素所進行的探討,這一階段明顯受經濟學消費研究的影響,但與經濟學的消費理論不同,該視角強調非經濟因素對消費的影響。第二個階段是消費社會學的形成發展時期,這一階段,西方進入所謂的消費社會,消費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現,消費研究也上升到社會結構層面,消費所體現的社會結構關系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如消費制度與社會不平等、消費文化、消費與社會階層的關系等成為消費研究的主要對象,并出現了一些理論和爭論。
關鍵詞 消費社會學 研究視角 變化
〔中圖分類號〕C9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6)05-0138-06
在消費主義盛行,消費方式日益發達的今天,消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并日益引起社會學家的重視。在國外,以消費為研究對象,形成了一門新的社會學分支科學——消費社會學。當前,消費現象也日益引起我國社會學者的關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國外消費社會學的研究狀況做一梳理,對我們研究消費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從生產社會走向消費社會
二戰以后,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以知識、技術和信息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深刻地改變了經濟、社會的運作邏輯。這一階段,社會領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場從美國向世界擴張的“消費者運動”的發展。“不消費就衰退”,“豐裕社會”中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人們對食品、衣物和住所的自然需要感到滿足的時候,大規模生產的商品就會賣不出去,所以,大規模消費成為經濟進一步擴張的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二戰結束后,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一系列社會政策和社會福利措施,相繼走上了福利國家道路,為大眾消費鋪平了道路。西方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階段。
隨著大眾消費的到來,消費日益取代生產,成為經濟、社會的支配力量。這是西方社會一個比較明顯的社會轉型期,它標志著西方社會由生產社會轉變為消費社會。這一社會轉型表現為以下特征:(1)從福特主義生產模式轉向后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與過去大規模的批量生產的模式(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不同,這一時期的生產更強調多樣化和個性,對產品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強調導致了個性的張揚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過去的整體性思維被打破了。(2)社會生活的高度理性化和多樣化并存;在社會生活上,一方面是多樣化和個性的突出,另一方面,各種消費方式又按照更加理性化的方式組織起來。如大型購物中心,世界連鎖的麥當勞以及各種更具普遍性的信用卡消費,瑞澤爾延展了韋伯的理性化概念,用“麥當勞化”概括了現代社會生活的高度理性、算計性和非人性。(3)從實物消費邁向符號消費,在消費社會中,消費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實物不再是消費目標,實物所蘊涵的意義才是消費的目標,所以,“為了成為消費物品,物品必須成為符號”,這就是布西亞所說的符號消費。當我們消費物品時,我們是在消費符號,并通過這個過程界定自己,“通過各種物品,每個個體和每個群體都在尋找著他或她自己在一種秩序中的位置,始終在嘗試著根據一個人的生活軌跡競爭這種秩序。通過各種物品,一個分層化的社會開口說話……為了將每一個人都保持在一個確定的位置里” 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8頁。 。鑒于消費在社會運作中的關鍵性作用,一些理論家又把這一社會稱為“消費社會”,與原來生產占支配地位的社會相反,消費成為研究后現代社會的主導力量。
消費的重要性表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重大變遷,社會產生的根本問題從增加生產變成了增加消費,資本主義需要確保人們積極地、并以各種特殊的方式參與到消費社會中去 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13頁。 。消費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關鍵地位使它成為眾多學科關注的對象,消費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的跨學科研究體系。社會學也越來越重視消費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消費的社會學研究逐漸形成一個社會學分支學科——消費社會學。消費社會學突破了經濟學消費研究的視野,把消費與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聯系起來,消費成為透視各種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消費研究的視野日益超越經濟學的范疇,變得廣闊起來。
二、消費研究視角及其變化
1、非經濟決定論:消費的結構功能主義視角
經濟學非常重視各種經濟因素對消費的影響,社會學最初就更關注非經濟因素對消費的影響。所以,早期社會學對消費的研究更注重對影響消費的各種非經濟因素進行探討。
凡勃倫(1899)較早注意到了社會地位競爭對消費的重要影響。他指出,富有階層選擇奢侈的消費方式,是為了顯示、象征和強調他們社會地位的優越。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把社會性變項引入了需求概念,但他對這個問題并沒有做進一步深入探討 尼爾·斯梅爾瑟:《經濟社會學》,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48頁。 。帕森斯和斯梅爾瑟(1956)則根據結構功能分析理論提出了一個對家庭消費的結構功能分析框架。結構功能分析的核心就是“必要條件的研究”,即“為了保存體系和維持結構,必須具備若干功能性 的必要條件(functional prerequisite)”保持和發展系統的功能性必要條件在帕森斯看來有四個,即(1)對環境的適應(Adaptation);(2)目標的設定與實現(Goal-Attainment);(3)整合(Integration);(4)潛在模式的維持與緊急情況的處理 (Latent-pattern Maintenance and Tension Management),這就是帕森斯著名的AGIL結構功能分析框架。他們根據這個結構功能分析框架對家庭消費進行了分析,指出家庭作為消費單位,其本身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特例,也同樣必須解決這四種功能性必要條件。這些必要條件的解決方式決定其需求函數的類型和軌道。“文化上的生存”、 “趣味與道德標準” (standards of taste and morality)、家庭的階級及威信以及家庭的“保護的標準”(standards of protection) 富永健一:《經濟社會學》,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67-77頁。 共同構成了一個家庭的支出標準,統稱為“消費標準”(consumption standards)。盡管每個家庭消費單位都要受到消費標準的限制,但是家庭在分配其購買力于各功能性方面時,卻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平面(plane of living)。每個家庭不一定都完全按照各項標準,將其總購買力平等地分配到四項功能領域,有的家庭為了獲得社會的承認,即使在某些方面做出犧牲,也要遵守該社會的“生活標準”,有的家庭為了成為地方社會的模范領導,不能當浪費者,它不僅要符合“生活標準”還要符合“保護標準”(有的家庭為了通過消費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則可能必須進行浪費性消費,即凡勃倫所說的炫耀性消費)。因此,生活平面是由家庭參與的群體(階層、地方社會、鄰近群體、友好團體等)的性質嚴格規定的。
帕森斯等人以這個模型中的“制度化差異”為線索,納入了共同價值、地位的象征化、閑暇、對共同體目標實現的負責程度以及“在社會的各種不同水準上支配這些消費的各種期待的結構”等,嘗試描述了假定性消費函數曲線。
富永健一根據帕森斯和斯梅爾瑟提出的消費的結構功能分析框架,并綜合霍華德·謝思模型、城市社會學、社會政策論、社會階層研究等研究領域的成果,提出了消費者行動的“生活體系”(system of living)模式。該模式被用來說明消費者行動時,消費者行動即是通過消費者支出,從外部選擇特定類別的生活資源(包括物質、能源、信息),并進行投入的界限過程的一部分。其中行動過程中的選擇方式和決策是該模式關注的。
上述研究反映了社會學對消費問題的獨特分析視角,這些研究都是在有意識地與經濟學的消費理論對話的基礎上展開的。以上關于消費的社會功能結構分析屬于應用社會學范式 王寧:《消費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7頁。 。然而,隨著社會的轉型,社會學對消費的研究突破了這一應用層面,開始從社會結構邏輯的層面上全面認識消費問題。
2、消費:透視社會的窗口
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社會學對消費的研究也發生了轉向,開始突破經濟學消費研究的范疇,把消費與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社會分層和不平等聯系起來,把消費問題帶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消費日益成為理論家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社會學家們試圖通過對消費現象的研究來發現消費社會的結構邏輯。對消費主義的批判,對消費文化的影響,對消費與社會結構關系的探討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議題。對消費的社會學探討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研究領域,以下是當前消費社會學研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視角:
(1)消費制度與社會不平等
消費制度研究主要指以Sauders為代表的英國“新城市社會學”對“消費部門分割(consumption-sector cleavages)”及其影響所做的討論。消費制度研究關注各種消費制度如住房制度、社會福利制度、醫療衛生制度等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在這一研究視角中,除了Sauders以外,Alan Warde的研究也比較有影響,他認為消費社會學的任務“檢視個人和集體消費在現代社會社會關系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Alan Warde, RECENT TREND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From: http:// les1.man.ac.uk/cric/Alan_Warde/pdfsnchatdft.pdf 。他們研究消費問題時非常關心各種消費制度對社會分化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認為消費正作為生產的補充因素甚至是替代因素,成為社會分化的重要機制,消費的部門分割已經形成了一個依賴性的和處于劣勢的底層階級(underclass)。如Saunders 認為在英國,住房占有方式的鴻溝越來越難以跨越,結果是在“中間的大眾(middle mass)”和“下層階級underclass”通過占有為基礎的不平等而再生產,而Savage Watt and Arber 在研究了英國的住房消費市場后,指出住房市場本身并不是產生社會分化的促進因素,而是就業機會造成了分化;與通常認為市場增加了消費者對于健康服務的選擇或者擴大了他們的影響不同,Flynn在研究了私營健康保險市場后認為其實不然,私營健康保險內部的權力平衡從醫療專家轉向了醫療機關管理者(health authority managers)手中,改革并沒有使消費者受益,而是使那些在其中工作的公共部門的中產階級成員如:研究者、會計、金融和管理咨詢者等受益了 Consumption and Class, Roger Burrows and Catherine Marsh (ed.) London: 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 1992. 。
在這些對消費制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在評估制度的影響時,不是籠統地談論某種社會制度的影響,而是關注消費制度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影響以及它們對社會結構分化與社會平等的影響。
(2)消費文化與社會生活的變化
消費文化研究是當代消費研究的主流,這一視角雖然都關注消費文化,但是關注點又有很大不同,費瑟斯通把消費文化研究區分為三個主要視角:第一個視消費文化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擴張為前提,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引起了商品消費的擴張以及那些為購買和消費而設的場所等物質文化的大量積累,其結果是當代西方社會中閑暇和消費活動的顯著增長。第二個視角是對消費方式的研究,人們為了建立社會聯系和社會區別,會以不同方式去消費商品。第三個視角關心的是消費時的情感、快樂、夢想與欲望滿足的問題 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頁。 。這三個視角分別從消費的生產、消費的社會功能、消費的主體體驗這三個方面概括了當前消費文化研究的主要范圍。消費文化的日益繁榮使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表達方式。在布西亞看來,消費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體現為人與社會、與整個世界的關系,是整個文化體系的反映,是我們目前世界的道德 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
第一個視角實際上是在探討消費的生產邏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尤其是科學管理和福特主義的盛行,使得擴展新的市場,通過廣告宣傳等各種營銷手段,把大眾培養為消費者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商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了替代了高雅文化和傳統文化,獨具匠心的廣告把羅曼蒂克、美、進步和舒適生活等等各種美好意向附加在服裝、肥皂、洗衣機、酒精飲料等普通商品之上。商品積累的結果導致了交換價值的全面勝利,馬克思的商品化邏輯在消費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所有本質差異、文化傳統與質的問題,都轉化為量的問題” 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20頁。 。商品生產就變成了布西亞所說的符號的生產。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等人對大眾文化生產的論述,布西亞對物品體系的分析(他把“商品-符號”的生產和消費置于晚期資本主義的核心地位),瑞澤爾等人對購物中心、麥當勞、信用卡等各種消費手段的關注等,都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造消費的邏輯。布西亞在《物體系》中詳細闡述了他的商品生產的符號學,他認為商品生產其實也是社會差別的生產,商品生產的邏輯與消費的邏輯是一致的,而物品—符號的生產和消費是一種風格、聲望或者權力的表達,是與社會的等級體系相一致的。
第二個視角是一種更為嚴格的社會學視角,該視覺認為人們是通過消費商品來表現和維持一種社會差距,取得社會地位。人們對商品的滿足程度取決于他們獲取商品的社會性的結構途徑,為了建立社會聯系和社會區別,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去消費商品。這一視角也可以概括為對消費方式的研究,它揭示的是消費社會中商品消費的邏輯,即消費體現了一種社會性的結構方式,當人們消費商品的時候,社會關系也就顯露出來,它強調商品消費所具有的象征和區分功能,更重視的是消費所體現的社會結構圖式。該視角與早期社會學家們的消費思想一脈相承,強調消費的區分邏輯,早期社會學家對消費問題的分析,如韋伯的地位消費理論,西美爾的時尚理論,桑巴特對奢侈的分析等都多少涉及了這個問題。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布迪厄的區分理論,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對物品的研究等則比較系統闡述了消費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建構的關系,這一視角一般都把消費與社會階層聯系起來,強調社會地位對消費方式的重要影響以及消費方式與社會結構的一致性,是一種典型的消費社會學的分析視角。這一視角以布迪厄的消費分層研究最為著名,布迪厄使用慣習、場域、資本概念,建立了消費與社會階層關系的理論分析框架,把社會學的消費和分層理論都向前推進了一步。
第三個視角關心消費時的情感、快樂、夢想與欲望等問題。這一視覺重視對消費體驗的研究,是根據消費體驗,而不僅僅是根據一些心理操作的邏輯,去對欲望、快感、情感以及審美滿足等問題加以概念化。在現代社會中,各種消費的影像和消費場所的大量增長,大型商業廣場和百貨商店中各式各樣的陳列品加上光和影的效果,產生出巨大的幻覺效應,使消費產生一種縱欲的快感,這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狂歡。有關消費體驗和情感滿足的研究很多,如詹明信在對資本主義文化的研究中,強調后現代消費文化的直接性、強烈感受性、超負荷感覺、無方向性、記號與影像的混亂等等;本雅明則把十九世紀中期以來連續出現在巴黎及其他大城市的百貨商店和商業廣場看作一個個“夢幻世界”,那些日常消費中心如百貨商場、商業廣場、有軌電車、林立的建筑、各種陳列的商品以及那些文化工業如藝術、娛樂、旅游等符號文化商品等,都使大城市中的日常生活都具有了審美的意義。
(3)消費與社會階層的關系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地與社會分層聯系起來,消費與社會階層(social class)的關系是消費社會學關注的重點之一,特別是隨著消費研究越來越多地從文化上而非經濟上解釋消費,消費與社會階層的關系問題就更重要了 Tim Edwards,Contradictions of Consumption:Concept, Practices and Politics in Consumer Socie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P129. 。在西方社會從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向后福特主義生產模式轉變、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的轉變的過程中,消費的基本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消費越來越脫離物質需要,轉變為一種對符號和意義的追求(布西亞,1988)。消費本身成為一種社會關系邏輯,一種建構社會關系的方式(布西亞,1970)。社會學家們試圖通過對消費現象的研究來發現消費社會的結構邏輯。馬克思、韋伯、西美爾、凡勃倫等早期社會學家都曾經對消費與社會結構的關系進行過探討。這些社會學家都強調社會地位對消費的重要影響,認為消費是社會地位的反映,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消費方式。韋伯對地位群體的分析、凡勃倫對有閑階級的分析以及布迪厄的消費分層都把消費看作階層認同的手段,如凡勃倫(1899)較早注意到了消費在社會地位競爭重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富有階層選擇奢侈的消費方式,是為了顯示、象征和強調他們社會地位的優越。后來的社會學家如布迪厄等人則更加注重消費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系,在強調社會地位影響消費的同時,也關注主體通過消費活動對身份的建構作用。
從消費與階層的關系理論看,實際上存在兩種觀點:市場選擇自由導致的消費個體化和與社會結構分化相聯系的消費的階層分化。這一理論爭論有兩個代表性觀點:一是吉登斯和貝克的社會個體化理論,一是布迪厄從慣習、文化資本方面對社會階層的分析 Savage Mike,Cla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Px. 。這兩種觀點都把消費問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吉登斯和貝克認為,在晚期現代性時代,階級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反思性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已經沒有位置了,個體化銷蝕了階級認同,個人認同掙脫了集體性文化的束縛,個人通過反思性建構身份認同,個性張揚、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生活政治的興起都昭示著一個個體化社會的出現。而以布迪厄為代表的很多消費文化研究者的觀點恰恰相反,他們并不認為消費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可以完全擺脫階層地位的影響。布迪厄認為,階級慣習作為一種潛意識的存在,決定了不同階級有不同的消費口味;布西亞則從商品供應的系統差異的角度論證了消費社會不平等存在的必然性。布迪厄以及吉登斯、貝克都重視消費和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的關系,但卻從同一現象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前者認為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個人反思性的增強導致了階級界限的模糊,使社會結構向個體化方向發展;而布迪厄則認為階級地位仍然是塑造消費方式的重要力量,即不同階級成員形成了不同的慣習,慣習既是階級地位型塑的結果,又滲入了個體的能動性,它溝通了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消費方式,因此,消費及其體現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不同階層的區分標志。
一些研究社會分層的社會學家也更傾向于接受布迪厄對于消費與階層關系的判斷。他們并不否認消費自由和個體化觀念對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但是并不認為這意味著社會的個體化。如Savage認為,雖然過去集體性的階級文化不存在了,但是我們并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個體完全脫離了階級認同。階級文化通過個體仍然以各種具體方式強有力地存在著。階級對人們生活機遇的影響和以往一樣重要,甚至比30年前更重要。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和社會不平等方面,而且根據階級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不平等,雖然這是一種“個體化”的階級形式 Mike Savage,Cal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xii。 。Savage把這稱為“階級的悖論(paradox of class)”,即雖然不同階級成員之間并沒有馬克思所說的明確的階級意識,階級對人們生活的結構重要性并不被他們自己所意識到,即從文化上看,階級并不是能自我意識到的社會認同原則,但是從結構上來看,階級與社會認同的關系卻是非常密切的。他認為布迪厄“強調階級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其中社會群體在各個‘場域’中與其他群體相區分,使我們能夠看到階級結構如何可以被看作區分的模式(models of differentiation),而不是集體性的類別(types of collectivity) Mike Savage, Cal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01-102。 ”,其觀點與同時代的吉登斯和貝克的社會結構個體化的判斷相比更能經得起經驗的檢驗。Savage的深度訪談資料表明,可以把個人化的認同看作階級認同,個人認同和關系性認同比個體化理論家所假設的關系要緊密得多。Crompton也指出,雖然在20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和生活方式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并不能忽視這樣一個現實:即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理論家所看重的經濟因素仍然在建構和維持社會不平等系統方面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實際上是主要的角色 Crompton Rosemary,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abates, Polig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3, P185。 。理論家們從理論和經驗角度肯定了現代社會中階層地位對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決定性影響,肯定了布迪厄對消費與階層關系所作的理論分析和判斷。
上述理論爭論成為眾多經驗研究的檢驗目標,當前,對消費與分層關系的理論興趣主要表現在兩個向度上:(1)社會分層在多大程度上與消費一致,這里的重點是作為社會分化基礎的資源分布差別,它直接反映在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模式上(如公共部門VS私人部門中的消費);(2)消費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觀認同和群體形成的基礎,這里重點是通過“生活方式”而體現的社會區別,這種社會區別不是根據經濟原則,而是把消費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形式來操縱 Annie Hau-nung Chan, Middle-class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in Hong Kong, in Consumption in Asia: Lifestyles and Identities, (ed.)by Chua Beng-Huat, London: Routledge , 2000, P102. 。這兩個研究方向都試圖對上述理論爭論提出更多的經驗證據。
國外社會學界對于消費問題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了。消費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也從最初關注社會性因素對消費的影響發展為“越來越關注消費在個人認同的建構(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中所起的作用 Alan Warde,RECENT TREND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preliminary draft for seminar 'Consommation et styles de vie' ,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Switzerland, 10 June 1999,來自:http:// les1.man.ac.uk/cric/Alan_Warde/pdfs/nchatdft.pdf ”,消費所體現的社會結構邏輯日益成為消費社會學研究的重點。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曹 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