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早就發出警告,中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持續上升,“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0.4,而這通常被認為是表現一國潛在社會動亂的門檻性指標”。中國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可能會威脅其社會穩定,因此該機構建議中國政府增加社會支出、改革財政體系并提升慈善經濟的規模,以縮小這一差距。UNDP的以上呼吁表明,中國過去20年經濟迅速增長所伴生的分配不均問題正日益受到關注。而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之一的慈善,這個在中國曾經被遺忘的角落,在強調和諧社會的今天更加值得我們關注。

慈善的優化作用
慈善的作用在于能夠在總財富一定的情況下,增進社會整體福利。福利經濟學指出,同一般商品一樣,人們從一單位財富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隨著財富的增加而不斷減少。在這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同樣適用于財富。同樣是100元,對一個億萬富翁和一個普通職工來說,意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慈善家把一部分財富轉移給低收入階層,對整個社會來說,所增加的效用要大于減少的效用,從而會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
市場經濟是我們目前找到的最能激發人們創富欲望的制度,市場經濟的邏輯本質上是一種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財富的集中不僅是獲取規模效益的需要,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這一機制正是保證經濟效率的前提,但同時又容易造成貧富不均和社會分化。“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們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的正是這種貧富加劇的現象,無疑也是和諧社會的威脅之一。
慈善和福利的基本含義就是:現代社會在決定經濟政策的優先性時,必須首先保證“社群”的價值優先于個人價值,社會的各種資源必須優先用來滿足“社會最低需要”,以便使所有個人都能過上自尊的生活,成為社群的一個成員。因此,慈善意味著實現一套包括勞動者優先的雇傭制度,對付市場危機的安全保障,以及足夠的醫療、教育、生存保證等措施在內的完整機制,從而實現社會各階層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慈善缺失的中國原罪
為什么中國缺乏慈善?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和富豪給人留下如此吝嗇小氣,不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的印象呢?拋開政府的財政支出缺乏之外,讓我們從市場經濟基礎的角度去擦一擦眼睛。
目前,中國還是一個市場經濟基礎不完善的國家,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體中還占有很大的比重,國有企業沒有進行慈善活動的動機。由于大部分利潤率高的行業被國有企業所壟斷,如電信、石化、汽車等,而這些公司的國有性質使得企業利潤被上繳成為國家財政,而并非歸屬于企業家個人,因此占GDP比重巨大的國有資產沒有為社會慈善起到相應的貢獻。而另外一些利潤率高的行業或者公司雖然并非國有,但多存在于尋租行業或者其私人收入多來自于灰色途徑,比如隱形MBO、銀行貸款的轉移、貪污等等,這部分見不得天日的灰色收入早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被轉移,是絕不可能以合法的慈善形式出現的。
中國另外一個支柱行業是制造業,尤其是基礎制造和出口加工企業。這部分企業解決了中國除農業人口之外的大部分就業,也提供拉動GDP增長的巨大動力。然而這些企業的利潤率是極低的,即使是私人企業,由于低利潤率和激烈的競爭,也使得企業家缺乏慈善捐贈的底氣。對于其他一些私人企業,臃腫的尋租體制的層層盤剝讓不少私營企業主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感到不滿與無奈,即使賺到了錢也覺得是國家欠他的,而對回饋沒有任何的感恩之心。正如有人指出的,過高的關系成本讓老總們對看上去很光鮮的慈善事業提不起半點胃口。
如果說市場經濟基礎的不完善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造成了中國企業或者企業家缺乏自主慈善的經濟基礎,那么稅收優惠政策的缺失又如同雪上加霜地打擊了他們進行慈善活動的動力。
企業家不是上帝,除了油然而生回饋社會的愛心之外,更多的捐助還是要靠經濟刺激。為鼓勵捐款,美國法律規定:“個人捐贈的款物可以在個人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但最高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50%。”在中國,早在2003年9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就明確規定:對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向中華慈善等機構的捐贈,準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但在實際當中不僅難以落實,面還很窄。這項政策只適用于包括中華慈善總會在內的12家慈善機構,相對于在民政部門注冊的28.9萬個專業慈善公益組織和經常開展慈善公益活動的民間組織而言相去甚遠,根本不足以形成氣候。
同時,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大潮對于禁錮已久的中國人來說,無論是在經濟行為還是道德取向上,都產生了革命性甚至部分負面性的影響。因此在熙熙而來、攘攘而往、皆為逐利的社會氛圍里,人們想的大多是如何爭取、如何獲得,很少有人想到給予,或者慈善對于社會穩定、對于互動,或者企業商譽的積極影響。
人們愿意慷慨解囊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他們能夠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機構把他們的錢真正用于他們所關注的事業上。屢屢出現的善款被貪污、物資被挪用的事件讓心存愛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前總是掂量再三。此外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也不足以規范、保護和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迄今為止,我國沒有專門的《慈善事業促進法》。慈善活動的監督機制,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慈善事業的進入、監管、退出等都缺少明確法律規定和保護。
就像天災人禍和貧困疾病是自然和社會無法避免的缺陷一樣,愛心和互助也是人類無法泯滅的天性。可以說,中國的慈善經濟之路才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