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樣一個廣為人知的心理學實驗:一人站在鬧市中央,朝著天空定向遙望。久而久之,路人漸漸聚集過來,最后形成“誰也不認識誰、誰也不知道望什么”的人群。于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產生了:喧囂被詢問點燃、車輛被好奇阻塞、時間在這里停止。這時,清醒的人們開始感悟:人類原來也有“蜜蜂情結”。總是尋求甜蜜,總是挽留幻想。于是,世界不再紛紛擾擾,一個個蜂巢被人刻意地開創,各種趣味的交易不斷成長。這不就是“事件”的本質嗎?
翻譯確實需要靈性,更需要對含義的準確把握和精彩闡述。英文Event(事件),最近就被美國事件管理協會亞太地區總裁王永嘉先生巧妙地譯作“伊玩特”。其實,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事件之中,所以“伊玩特”是我們十分熟悉但又不認識的影子。問題是:它究竟是誰的影子?它與我們的事業家們又有何干系呢?于是,王永嘉先生最近撰寫了一本《事件管理》,通過對一系列有關“伊玩特”觀念的描述,將“伊玩特”這個概念全新地引入了中國。
今天,有人甚至認為:《辭海》中添加“伊玩特”這個詞條指日可待!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將日益感覺到它對我們的陪伴,事業家們超人的成功也越來越依賴于“伊玩特”。然而,人們往往身在廬山、欣賞廬山、經營廬山和管理廬山,便自認為已經了解廬山。面對“伊玩特”也是這樣。我們總是將它的影子認作它的真實。這就是人們習慣的誤區。
應當說,欲談“如何管理事件”,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才是事件”。也許,王永嘉先生出于實戰性的考慮,將目光聚焦在了前者,所以本書的名字就不是《什么是事件》了。因此,《事件管理》可以歸為專業管理學手冊,它主要討論一種特殊的公共管理與營銷策劃。倘若我愿意,也許可寫一本《什么是事件》與之配套,但卻是一種令人讀來比較晦澀的哲學社會學論著,它討論原理、邏輯、規律、推理、甚至本體和認識等等,不會像《事件管理》那樣廣受歡迎。然而,的確不先明曉“什么是事件”,“管理”則將平淡泛亂。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事件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我所經歷的“事件”吧:
這天,茶社的皮暖沙發上坐著一位著名策劃人A君,他接過我遞去的一本《事件管理》,端詳良久之后卻不以為然說:“事件不就是策劃嗎!”呀哈!這樣理解“事件”,我與A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此刻,鄰座一位大媽對著看似保姆的女人談著經驗:“生孩的,不一定會養。”
聲音飄來,不能算作竊聽。A君閉目良久突然仰面大笑道:“余兄啊!我等只會生孩!”頓時,偌大一個茶社鴉雀無聲,人們止杯相噓:世上那有男人生孩的?
于是,我頓悟了:這就是所謂的“事件”!這就是所謂的“伊玩特”!它能夠在特殊的時空吸引住特殊的人群。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可復制”!原來,“伊玩特”如同窗紙,讓它透光非常簡單。然而,“伊玩特”的發生條件卻非比平常:一個完美的“伊玩特”往往起步于超人的創意。需要注意的是,創意源于想像,但并不等于事件。
的確,我與A君只會“生孩”,不會喂養——這不,應侍生快步飄來,恭敬中略帶幾分輕蔑地遞上一張名片樣的卡片來。上面沒有名字,只有一句勸告:“公共場所,請勿喧嘩。”嗚呼!我與A君佩服你王永嘉!既會生孩,也會養娃。《事件管理》不僅充滿了這種“喧嘩”,而且“事件經濟”已經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搖籃。
于是乎,“對事件的管理”終于在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大發展的良好環境中修成了正果:一門世界性的新興學問終于誕生了。的確,文化人、企業家、政客直至每位思想者,只有創意卻不足以成功。當年,即使愛因斯坦知道宇宙的支點,他也無法真正地撬動地球;中國的工業為什么落后世界平均水平許多年?中國的設計水平和戰略眼光甚至可以超越世界任何國家,但是,生產工藝確是中國人長久以來一直難以逾越的一道道深深的坎。
所謂“生產工藝”也就是“事件管理”的同義詞。所以,對于建設,行動的意義往往大于思想的沖動。這不,曾有“改革開放”的偉大創意,更重要的是基于領袖的先見之明,同步設計出了適合國情的“管理方案”:于是,特區迅速開啟了一扇世紀大門,吸引了億萬人的關注。偉大的總設計師也許就是今日中國“伊玩特”的最大玩家,“改革開放”就是今日中國最大的“伊玩特”。因此,如果影響力大到足以吸引億萬人的眼球并與之同行,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將“伊玩特”直接翻譯為“億萬特”!
在中國古代,“伊”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出于《太倉州志》,其稱:“吳語,指人曰伊。”——伊就是他。第二層意思出于古人宮大用所寫的戲曲《范張雞黍》,其中第三折戲寫道:“早知你病在膏肓,我可便舍性命將伊救。”——伊就是你。
奇怪乎!這個“伊”字就是沒有“我”的含義。難道“伊玩特”只做給你和他玩的?其實,“伊玩特”的做者卻是“我”。這樣的“我”,就是許許多多的王永嘉——文化人、企業家、政客直至每位思想者。所以,敬請各位玩家千萬留意:“伊玩特”決不是也決不能單單留給“自己”去玩。這就是“伊玩特”的“特”與“別”。
顯然,我的朋友A君不懂什么管理。所以,他的創意只能自娛自樂,以至于雖然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繼續“生產”下去,“伊”們也無法接手對它的管理。于是,多少策劃家、咨詢公司變成了鴕鳥。
嗚呼!“事件需要管理”原來是句病句,因為它似乎被顛倒了因與果。實際上,只有被科學管理的創意才能變為真正意義上的“事件”!這顯然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王永嘉先生似乎也來不及說。那么,有識之士們是否有必要去寫一本《什么是事件》呢?這會不會有讀者?
一般認為,結果往往是人們去深究原因的根本動力。見到2必然會想到1,不然就不會有陳景潤。因此,如果有《什么是事件》的話,它就是1。但是,《事件管理》這個2卻顯得更為實用。因為2不一定都是1+1。請看王永嘉的描述:事件的管理與協調、贊助與籌款的策略、企業的購并與重組、戰略的公共關系、事件行銷、體驗行銷、會展推廣、危機管理、知識產權、品牌策劃……這些都是王永嘉的那個2,卻沒有一個是1。
當然,王永嘉先生匯集了15年內的250個“國際事件”與“企業項目”的管理經驗來填實了《事件管理》,這就足以讓我們興奮與驚訝了。作為國內管理學研究先鋒的清華大學,它賞識、引進、出版、發行了《事件管理》,于是,我們得到了一本上乘的工具書。同時,世界特殊事件管理協會的奠基人,王永嘉的導師喬格布萊特博士(Dr.Joe Goldblatt)對王永嘉的研究非常推崇并傾力推薦,于是,我們又獲得一面折射世界的明鏡!
那么,我們的身邊有“事件”嗎?我們介入了管理嗎?面對這樣的提問,我們似乎應當首先認識到世界上的“事件”只有兩種,這就是被制造的與被利用的。因此,您所管理的“事件”究竟是被制造的呢還是被利用的?所以,有必要去閱讀《事件管理》,里面全是解答。
有人說,勸告總是駭人聽聞。比如:不了解身邊寶貴的“事件”,將會變得越發平庸!不關心身邊寶貴的“事件”,將會變得越發孤單!不策劃身邊寶貴的“事件”,將會變得越發自卑!不管理身邊寶貴的“事件”,將會變得越發失敗!如果您相信的話,您將會覺得“事件”是如此寶貴,由“事件”創造出來的成功與致富的機會是如此不可多得。
因為大家一致認同,了解、關心或策劃“事件”可以擺脫不幸,管理“事件”卻能夠引導我們走向成功。于是乎,策劃者們有了不斷升級的“新職業藍圖”,事業者們有了非常務實的“想像力的世界”。就使用價值上來看,我們將不得不感謝《事件管理》!
“事件管理”是那么地堂而皇之地將一切投機進行了理性化,同時,“事件管理”又悄然地將一切理性進行了投機化。其中奧妙值得我們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