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您怎樣看待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作用?
卡特先生:我認為,一個合格的獨立董事首先要敢于在受到壓力時挺身而出。中國的獨立董事存在著兩個問題,有些獨立董事徒有虛名,不擔責任,一旦有了麻煩就選擇辭職,選擇逃避;還有一些獨立董事則干勁十足,卻不得要領,他們的工作有些地方超出了獨董的范疇,有些應該由董事承擔的責任,卻沒有做到位。
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大部分獨立董事對于上市公司不夠了解,或者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設立獨立董事制度,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無法根本解決董事們能力的缺陷。有一個看法:立法者都是在門外的,他們不了解董事會會議室內的情形;而坐在會議室內的每一位董事,是否對公司有足夠了解?是否有能力履行職責?是否花費了足夠的精力盡到職責?是否品質優秀,敢于質疑?這些都無從把握。
據我的統計,美國每位獨立董事平均花費3-4周,每周實際工作60小時,來認真研究公司的戰略、行業的前景和當前的困難。我認為即使花費如此之多的時間也不夠,因為要做的工作實在很多。要注意的是,董事們工作努力,不一定就意味著他們多熟悉公司業務和自己的職責。只有2/3的董事自認為了解自己的公司,并且有正向的貢獻,當然實際的比例還要小一些。

《董事會》:那么董事們應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了解公司業務呢?
卡特先生:建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提出4點建議:第一,明確的分工。董事會與管理層要明確分工,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放權?董事的職責是監督,既不能過多插手,也不能放任自流。第二,如何遴選董事。對于多數公司來說,6-12人的董事會較為適宜,人多了發言機會少,甚至開會也會犯困;人少了容易考慮不周,形成小團體。董事們在技術、管理、市場方面要互補。大部分人要有商業公司的經驗,至少2-3人熟悉本行業。第三,流程運轉制度。董事會會議的頻度和長度要適中,會議要有效率,討論要深入、積極、熱烈,而不是吵架或者一言不發。會議要有計劃、有制度,所有人都應嚴格遵守。第四,建議性的行為。好的董事要敢于質疑,會議對外要嚴格保密,對內要公開透明。董事之間不能有小團體,不能有利益沖突和個人恩怨。
《董事會》:您剖析過的董事會案例中,多數存在的弊病是什么?
卡特先生:有很多。例如:應該按時開會散會,會上要能充分討論;很多董事會太顧及眼前利益,實際上應該放眼5-10年,做出前瞻性的決策;董事們的行為要恰當,很多董事長、CEO貌合神離。頻頻換CEO也不好。對帶來壞消息的高管不能過分責備,應該公平對待。要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否則以后沒人敢匯報壞消息,大家都喜歡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了。
最后,董事們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好監督工作,而不是過多插手公司日常事務,造成高管無法開展工作;或者令出多門,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
《董事會》:如何協調CEO和董事會的關系?
卡特先生:在現實中,董事們大多數都把自己設想為“老板”的角色,最壞的情況是,公司的管理層把董事們奉為皇帝,卻從來不講真話。而很多董事會開會時候的威嚴氣氛,也很不利于建立有效的、開放的溝通。我并不是建議董事會順從管理層,它們之間不應該是上級和下屬的關系,而應該是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
從長期來看,等級分明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討論,而雙方坦誠合作是推動公司前行的良好基礎。我的經驗是: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首席執行官,都會對董事會有所影響,更何況是同一個人。我們對132名CEO做了問卷,有63%的人認為,他們可以增進或阻礙董事會的效率,所以這兩者必須是合作而不是分裂的關系。
《董事會》:CEO和董事長是一個人,該怎么處理?
卡特先生:雖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這是非常不科學的。但實際上,美國90%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是這樣的。我認為今后應該逐漸改變這種不符合公司治理規范的做法。但就目前而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美國的做法是,從其他非執行董事中間,挑選出一位代表,擔任首席董事。他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董事長的職責,例如:召集董事會、主持會議、牽頭開展一些工作。這種新的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矛盾。
還有一個做法,在西方很多公司,非執行董事和獨立董事每年都要單獨開會1-2次、完全避開執行董事們(包括CEO等)。他們獨立討論一些事情,可能取得一致,并獨立做出建議。這是一種有效的監管和制衡的辦法。
《董事會》:應該如何考評董事?
卡特先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董事們的行為和績效,應該由專門的考核委員會來進行評估。對于不合格的董事,應該及時進行替換。賦予董事們長達十幾年的安穩的任期,當然是不合適的。此外,應該建立董事的退休標準,同時一位董事連任3屆以上,對他的考核要求應該提高,他們應該發揮更大的價值,而不僅僅滿足于沒犯過大錯誤。
除非被證明采取了必要措施,董事要面對法律的風險。當然,我也不是說要每天記錄,以防事后承擔責任??傊?,應該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當然更主要的是提高董事個人的素質。
《董事會》:您認為設置董事會的關鍵點是什么?
卡特先生:1.董事會的規模。影響董事會規模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完成董事會任務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所需專業種類越多,董事會的規模就越大。二是時間的使用效率。目前大公司的董事們定居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國家。為了保證專業委員會會議在全體董事會議之前,這些專業委員會的人選由于不能重疊,所以必須增加董事的數量。當然為了提高運作效率,董事會人數應盡量精簡。在效率、能力、經驗、時間方面取得平衡。大多數公司董事人數8-10名為宜,中小公司可以維持6-8名的董事數目。
2. 董事會的獨立性。董事會的獨立性非常重要。有三方面的建議:一、除公司CEO之外,是否可以允許其他管理人員擔任公司董事?如果一個執行董事不能自由表達獨立觀點,那么他就不適合做董事。二、前任CEO可否留任董事會?只有在前任CEO不會干擾現任CEO工作時,才可以考慮這樣做。三、外部董事不能完全獨立時該怎么辦?確實存在著一些可能帶來利益沖突,但是對公司非常了解的董事,如果有特殊的知識,可以吸納他們。但首先要保證其他董事可以接受他們,注意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并且向公司股東和社會公眾充分披露。
3.確定董事會的領導。目前董事會治理對于董事會主席和CEO是分設還是合并頗有爭議。
美國的公司通常是CEO兼任董事會主席;而英國、澳大利亞的公司則是兩者分設居多。兩種做法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合二為一可能出現CEO控制董事會的局面,雖然分設是理論上比較理想的結構,但是實踐證明這樣做可能出現越權和角色混亂,進而影響董事會的效率。選擇的原則是:講求實效,無論哪一種都可以運行得很好。注意兩點:首先董事們必須保持獨立的姿態;其次必須設立常務董事,其職責是在必要的條件下,召集完全由獨立董事參加的專門會議。
4.設立專業委員會。當今的董事會一般下設三個專業委員會:審計、薪酬和公司治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公司管理層;薪酬委員會制定標準考核及獎勵高管;公司治理委員會的職責是委派監督者。這三個專業委員會中,不應當包括公司管理層人員。為了保證專業委員會的有效和獨立,必須挑選一名獨立董事擔任委員會主席。他應該具有相關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人正直、敢于說話。當企業在面臨巨大風險的時候,還需要設立一個特別的專業委員會,來處理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