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26年的西安反圈城斗爭在國民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牽制了10萬之眾的北洋軍閥部隊,打破了吳佩手的戰略企圖,直接支持與配合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二)保衛了馮玉祥國民聯軍的西北根據地,使國民聯軍得以進軍陜西、東出潼關、與北伐軍會師中原:(三)促進了北方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推動了陜西地區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史學界應重視井加強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
[關鍵詞]西安反圃城斗爭;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楊虎城;馮玉祥;
[中圖分類號]K26C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88-03
1926年4月,北洋直系軍閥走狗劉鎮華奉吳佩孚之命,率鎮嵩軍10萬人馬西人潼關圍攻西安。李虎臣、楊虎城在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率領陜軍1萬余人堅守西安孤城8個月,直到11月28日西安圍解,反圍城斗爭取得最后勝利。長期以來,二虎守長安的故事一直在陜西流傳,但這場斗爭在國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深入的研究。在反圍城斗爭80周年之際,筆者根據現有資料撰成此文,以期引玉之效。
西安反圍城斗爭,是在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日益高漲、革命與反革命激烈較量的形勢下發生的。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進行北伐戰爭,打倒北洋軍閥,將國民革命推向全國的戰略方針。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決定全力支持廣東國民政府北伐,以革命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與此同時,盤踞中原的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在日本和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在。討赤。的基礎上與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起來,一方面積極備戰,伺機進攻廣東革命政府;另一方面又向北方傾向革命的馮玉祥部國民軍發動進攻,以解。南伐。廣東的后顧之憂。京津地區的國民軍在南口等地受挫后,被迫向綏遠、甘肅一帶退卻。吳佩孚為收秦隴于掌中,達到進可南伐廣東、退可據守陜甘要地之目的,又于4月2日任命豫西鎮嵩軍首領劉鎮華為。討賊聯軍陜甘總司令”,策劃他率鎮嵩軍8個師10萬人馬西人潼關,消滅陜西地區的國民軍,攻占西安,奪取關中。在吳佩孚的授意下,原直軍第七師師長吳新田率部從陜南進犯寶雞,甘肅軍閥孔繁錦由隴縣襲擊風翔,企圖配合劉鎮華一舉攻占西安。4月15日,劉鎮華在占領陜西東部各縣后,進抵西安城下發起猛攻。由此可見,劉鎮華進攻西安是北伐戰爭前夕吳佩孚反革命總體部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陜西軍民堅守西安的斗爭就成為全國國民大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斗爭能否堅持與是否勝利無疑對全國革命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事實上,陜西軍民當時就認識到堅守西安的重要性,認識到這一斗爭與全國革命的關系。1926年4月中旬,在劉鎮華重兵進逼西安城下的緊急關頭,陜西國民軍將領楊虎城(三軍三師師長)等人與共產黨員魏野疇在渭北重鎮三原舉行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認為西安是西北革命的根據地,若再次被劉鎮華占據,將不利于廣東革命軍北伐,也會給地方與人民以極大災難。會議制定了。固守西安,策應北伐。的方針,安排了整個抵抗劉鎮華的軍事部署,決定分兵堅守西安、咸陽、三原,決不能讓劉鎮華的陰謀得逞。4月18日,楊虎城串兵5000人進軍西安,與原先在西安城內的李虎臣(陜西軍務督辦、國民二軍十師師長)等部共守城池。西安反圍城斗爭的戰幕由此拉開。為便于指揮,團結對敵,根據楊虎城的建議,守軍1萬余人一律取消原有番號,改稱陜軍,公推李虎臣為總司令,楊虎城等為副司令。守軍還通電全國,決心-堅守長安,誓殲嵩匪,完成國民革命”。為表達堅守西安的決心和對守城必勝的信念,楊虎城賦詩道:“西北大風起,東南戰血多。風吹鐵馬動,還我舊山河。”
正因為陜西軍民認識到堅守西安的重大意義,他們才甘愿堅守孤城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鎮嵩軍本是慣匪集團,燒殺淫掠,無所不為。特別是在猛攻失敗之后,劉鎮華又于5月15日將西安城四面合圍,企圖以久困的辦法使西安不攻自破。為了防止城內軍民出來搶糧,劉鎮華還將西安周圍數萬畝快要成熟的小麥放火燒毀。由于長期圍困,守城的困難越來越大,彈藥缺乏,燃料不足,糧荒尤為嚴重,一切可以食用的動物、植物、皮革制品、藥材乃至油渣,均被搜羅殆盡。計整個守城期間軍民戰傷餓死者達5萬之眾,占當時西安城內15萬人口的三分之一,餓殍載道,尸骸狼藉,慘不忍睹。昔日繁華的市區瘡痍滿目,城外數十里外無人煙。但英雄的陜西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的領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支持和真誠幫助下,硬是克服重重困難,守住了西安這座不屈的歷史名城,牽制了10萬之眾的北洋軍閥鎮嵩軍部隊,致使吳佩孚不僅不能從西北取得人力物力的援助,反而在側背上受到嚴重威脅,這就在戰略上援應了廣東革命政府的北伐戰爭。1926年7月廣東政府誓師北伐,西安反圍城斗爭已經進行數月;北伐軍在岳州、羊樓司、汀泅橋、賀勝橋諸地激烈作戰之時,也正是西安戰斗正酣之際;直到北伐軍占領武漢后一個多月,堅守西安的斗爭仍在頑強地進行。吳佩孚在武漢潰敗之后,曾企圖在洛陽立足作最后的掙扎,這一企圖也隨著西安反圍城斗爭的勝利而破滅。
二
1926年9月17日,國民軍首領馮玉祥在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率全軍加人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隨后馮玉祥任命孫良誠、方振武為援陜正副總指揮,率部進軍陜西,解西安之圍。西安城內守軍也主動出擊,劉鎮華部不支潰逃。11月28日,西安之圍被解,堅持8個月之久的西安反圍城斗爭取得徹底勝利。對此馮玉祥功德顯赫,作用不可低估。
在現有的史書中,人們往往只頌揚馮玉祥解圍西安的功績,而忽視了進軍陜西與國民聯軍當時的處境及其整個戰略部署的關系,輕視了在堅守西安馮玉祥實施其戰略企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實上,進軍陜西是當時國民聯軍起死回生、轉敗為勝的唯一出路。五原誓師后,國民聯軍雖重振旗鼓,但各部經過長期苦戰之后已無一完整,戰斗力十分薄弱,風紀也相當渙散,急待休整補充,加上地處塞外貧瘠之地,廣東和蘇聯的援助又無法運到,給養很是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國民聯軍的行動方向和整個布署就成為急待解決的戰略問題。當時部分將領主張由五原回師收復南口,然后向東進攻北京,但這樣做部隊要轉戰數月,疲勞困乏,糧彈兩缺,不但勝利沒有把握,而且與北伐軍無法接應。另一部分將領則主張由五原揮師西征,進取陜西,出兵瀘關,與北伐軍南北對進,會師中原。正當馮玉祥舉棋不定之時,中共中央于9月20日對此作了明確決策,指出:“國民軍現時地盤,只剩得甘肅及綏遠之一角,非取陜西不能生存,得陜西后,可望東出潼關,沿隴海路直下河南,與北伐軍聯成一氣,退亦暫可自保,以準備將來與南方北伐軍夾攻奉軍。”李大釗在致馮玉祥的密函中也強調指出:“出兵陜西,經富(府)谷縣、佳縣、延川、洛川、耀縣,攻取同州,直撲潼關”,“可以阻吳敗退人陜之路”。廣東國民政府也有同樣要求,并應允每月撥款百萬元以資接濟。馮玉祥遂接受李大釗。進軍西北,解西安圍,出兵潼關,側應北伐”的建議,制定了。固甘、援陜、聯晉、圖豫。的行動方針,分兵兩路進軍陜西。
堅守西安的斗爭,保住了西北革命的根據地,使從寧夏到甘肅再到陜西的廣大地區免遭涂炭而成為國民聯軍的一統天下,精疲力竭、裝備貧乏的國民聯軍從此有了鞏固的后方,有了陜甘寧廣袤的依托地,有了八百里沃野秦川的物產和英雄的陜西人民的援助,從而在財力、物力和兵源諸方面都有了可靠的保障。計從五原誓師到1928年,國民聯軍每年在陜甘寧征收的各種稅款約近2000萬元。特別是西安解圍后,數十萬國民聯軍云集在西起長武、東到潼關的渭河兩岸數百里狹長地帶,馮玉祥為解決部隊糧餉先后發行不兌現的軍用流通券數千萬元,富秦加字票數百萬元,發行地方公債合白銀數百萬兩。剛剛經歷過軍閥摧殘的陜西人民,緊咬牙關、節衣縮食,無償地為國民聯軍貢獻出大量的糧食、布匹、草料、鞋襪和各種差役。此外,西安的共產黨組織還積極開辦各類軍事干部學校和干部訓練班,在短期內為國民聯軍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革命干部,并選送了劉志丹、王超北、宜俠父等一批優秀干部到國民聯軍中擔任政治領導工作。李虎臣、楊虎城等部陜軍也與馮玉祥國民聯軍一起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一并出關北伐,使這支革命武裝聲勢更加浩大。
由以上分析可見,進援陜西、解圍西安是當時馮玉祥國民聯軍的唯一選擇。而西安反圍城斗爭的勝利又使國民聯軍實力大增,為其實施與廣東北伐軍南北對進、會師中原的戰略計劃提供了物質基礎、群眾基礎和干部基礎。陜西人民以極大的革命熱情,忘我的獻身精神,用汗水、鮮血和生命繪制了一幅支援國民聯軍參加北伐戰爭的壯麗畫卷。陜西人民堅守西安的斗爭及其對國民聯軍的支援,自然影響了全國形勢的發展,加速了全國大革命的進程。馮玉祥為紀念陜西人民堅守西安的英雄業績,特于1927年3月率軍民數萬在西安城內負土成墳,安葬守城死難軍民,并在墓地修建了高15米,占地169平方米的革命亭,還將基地周圍400余畝地辟建為“革命公園”。
三
在反圍城斗爭期間,西安城內的革命運動在不斷發展。中共西安地委一方面通過國民黨省市黨部做深入的上層工作,鞏固和發展反對劉鎮華的統一戰線,堅定李虎臣、楊虎城守城的決心;一方面組織黨團員廣泛動員學生、工人、市民支持反圍城斗爭,鼓舞守軍士氣,許多黨團員、青年學生和市民還直接參加了守城戰斗。在反圍城斗爭最艱苦的時期,共產黨通過國民黨臨時省黨部舉辦了暑期學校,共產黨員魏野疇、霄晉笙、趙葆華、王授金等人親自授課,宜講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革命骨干。
革命運動的發展支持了反圍城斗爭,而反圍城斗爭的勝利又為陜西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條件。西安解圍后,陜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1927年1月,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成立。這是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區委的直接領導下,西安黨組織團結國民黨左派成立的具有戰時軍政府性質的統一戰線政權,其中心任務是領導陜西人民進行軍事的、政治的革命斗爭,徹底打垮封建勢力、軍閥統治和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反抗,完成國民革命。國民黨左派于右任為總司令,鄧寶珊為副總司令。許多在陜西的著名共產黨員都擔任了重要職務,魏野疇任政治部副部長,史可軒任政治保衛部部長,楊明軒任教育廳廳長,王尚德任印刷局局長,馬文彥任總部秘書。在共產黨的支持與推動下,駐陜總部仿效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破舊立新,除弊興利,宣布法規,使省政出現新的氣象。為解決新形勢下軍事、政治干部的需要,駐陜總部和國民黨陜西省黨部還在西安創設了許多革命學校,其中中山學院由共產黨員劉含初任院長、李子洲任副院長,中山軍事學校由共產黨人史可軒任校長、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此外,為喧染革命氣氛,駐陜總部還將國民聯軍總司令部和駐陜總部所在地的西安皇城改建成“紅城”,紅城的城樓、城墻和市中心的鐘樓、東大街的商店門板以及警察的帽蓋;指揮棒都被染成了紅色,從此紅城成為大革命時期西安的代稱而聞名全國。國民聯軍駐陜總部的這些措施,為后來陜西革命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干部基礎和軍事基礎,在革命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民族宗教諸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為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反圍城斗爭的勝利,使西安、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共產黨組織得以發展壯大。1927年1月28日,經中共北方區委提請,中共中央決定成立陜甘區委,并派耿炳光帶中央決議回陜組建區委。由于形勢的需要,陜甘區委決定把重點放在陜西特別是西安地區,并把對群眾的宣傳鼓動工作放在首位。為此,中共陜甘區委協助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國民聯軍總司令部、政治部、駐陜總部政治部等機構,在西安創辦了《陜西國民日報》、《國民軍周報》、《革命畫報》等報刊,及時報導全國和陜西地區的革命斗爭動態,宣傳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支持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思想。同時還及時翻印出版了《馬克思主義概論》、《共產主義ABC》、《社會進化史》等革命理論書籍,深受群眾特別是青年的歡迎。一些進步文化人士為紀念西安解圍的日子,還成立了“廿八”及“十一”書社,發行各種進步書籍。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西安地區的共產黨組織不斷壯大,黨員人數由區委成立前的388名增加到2177名,黨的地委由2個增加到7個,共青團員也由525名增加到2400名。黨團員受到了嚴格的政治訓練,政治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
西安解圍后,陜西地區的群眾革命運動空前活躍起來。1927年2月上旬,西安工人俱樂部宣告成立,陜西郵務工會、印刷工會、制造局工會、電話工會也相繼成立。5月1日,陜西全省總工會正式成立,指導全省工人繼續開展革命運動。廣大青年學生參加了全省性的反英運動、平民教育運動、擁護國民革命軍出關北伐運動、反蔣運動、非基運動、悼念三·一八和四·二八死難烈士運動以及“紅五月”紀念等各種社會政治活動。這一時期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是農民運動。1927年3月27日,陜西省農民協會籌建處成立,指導廣大農民打倒土豪劣坤、反對貪官污吏、支援北伐戰爭、維護地方治安,使廣大農村出現了幾千年來未曾有過的變化。5月30日,陜西省農民協會在西安成立。6月1日至8日,全陜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西安召開。據統計,當時陜西省共有60余縣成立了農協組織,擁有農協會員75萬余人,僅次于湖南、湖北居全國第三位。陜西成為全國大革命運動最發達的省份之一,西安與廣州、武漢遙相呼應而成為西北地區大革命的中心,時有“南有武昌,北有長安”之說。
參考文獻:
[1]袁武振.陜西近現代革命史[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1997.
[2]常黎夫.國民革命在陜西[剛.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
[3]李炳武,雷云峰.愛國名將楊虎城[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4]袁武振.鄧小平1927年在西安的革命活動[J].理論導刊,1799,(2).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