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墨于的以兼愛為核心的思想對于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形成一個和諧、健康、有序的社會關系有諸多啟示。
[關鍵詞]墨于;墨家;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啟示
[中圖分類號]B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6-0095-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二千五百年前的墨于也正懷有這樣一顆心,游歷天下傳學授徒,改變當時“強執弱、眾暴寡、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的冷酷社會現實,將在勞動人民中間自古存在的一種互助互愛的美德“兼相愛’作為某種客觀精神范疇,抽象化為一種社會法則加以昔遍化;并以“兼愛”為核心形成一套社會政治理論框架,對社會政治制度加以改造,其思想迅速在中下層人民中傳播,成為當時社會的時代最強音,“天下之學,不歸揚既歸墨”。墨子的思想比楊朱的“利己”思想更具有現實性和感召力,在儒學無法調和社會矛盾激化的時代,墨子之育給受雙重剝削的勞動人民一種期盼。因此,梁啟超先生稱之“墨子是勞動人民的圣人”。
一、人際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其內涵來說包括三個方面:經濟和社會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脊梁;和諧的社會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一個和諧社會必定要有一個和諧關系,和諧的社會關系包括三個層面:人與社會關系和諧、人與人的關系即人際關系和諧、及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前兩個是主要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小與人之間的和諧。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里,人的本質在與各種人交際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和諧社會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就不成其為社會,而一個社會的人際關系失去了和諧,也很難稱之為是一個和諧社會。
1.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我們常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充分體現了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性。相親相愛、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才能“家和萬事興”,“國家享太平”。歷史也證明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開創“人和”的理想局面,是事業成功、社會穩定、民族興旺、國家繁榮的必要條件。
2.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人是社會的人,人要在社會中營造適度棲居的環境離不開與周圍人的交往。以誠相待、友好親善、互幫互助,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就能產生“齊力斷金”的作用,就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持。
3.和諧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要求。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諧共進、相互支援、真誠合作,才能使人們感到“人間自有真情在”,從而熱愛生活,珍惜友誼,努力工作,積極向上,為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保證。人際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生活安定祥和,社會主體之間的沖突減少,各種由于社會關系不和諧而導致的各種行為活動被及時化解,社會的人財物等資源將最大限度的投入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使社會的發展成本最低,發展效率最高??傊椭C關系能在同層面上保證每一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實現人類追求幸福的目標。
如何實現和諧的人際關系呢?墨子的兼愛思想可以給我們有很多啟迪,通過下面分析我們可管窺一二。
二、墨子兼愛思想中的人際和諧觀點
墨于以兼愛為核心,從“非政、尚賢、尚用、節用、節薪、天志、明鬼、非樂、非命”九個方面論述其思想觀點,兼愛思想是貫穿始終的,而其兼愛思想中也蘊含了深刻的尊敬人,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觀點。
1.以人為奉,尊重人的思想。墨子首先要求“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愛人若愛其身”,“為彼者猶為彼也”,“先萬民之身而后己身”(《兼愛》);反對以人殉葬,維護人的生命權。其次,主張社會的多元平等性,認為人各有其才,各有所用?!捌┤糁θ荒苤咧?,能定壤者定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就是也,能談辨者辯,能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書者成也”(《耕柱》)。另外主張尊重人在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墨子根據兼愛原則來尚賢,要求給于“農與工肆之人”以參與政權的機會,提出“官無常貴,民無常賤,有能則舉之”(《尚賢》),直接批判和反對階級專制對人的平等政治權利的限制??梢哉f墨子反對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要求平民參政,是最早的民權思想家。最后,他還要求尊重和支持個人的物質利益,提出“天下之利”國家之利”和“民之利”,認為“民之利”就是“饑者得食,寡者得衣,勞者得息”,將個人的經濟利益提到較高的位置,反對統治階級對勞動大眾個人利益的掠奪。
2.社會的相互聯系和依賴性。墨子首先認為以“利人”為內容的愛應該是相互的而不應該是單方面的,人與己兩方面都承擔“愛”的義務,也都享有被“愛”的權利;會是相互交融的,通過彼此間的互動才能形成社會良性運轉,這樣的愛才叫“兼愛”。其次墨子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看作人的本質使然,并以此說明愛的相互性出于人之常情。對于怎樣貫徹這種相互性,墨子提出了一種“己先愛人”,然后得及的步驟,并以孝親為例,“必吾先從事乎,愛和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平也”(《僳愛》下)。就是說,我先孝敬他人的父母,然后他人也會孝敬我的父母。在墨于看采,“愛”的相互性出于人的本性,但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不能等待別人來愛自己,而應該首先“愛人利人”。這種先人后己的思想比起后采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更為深刻。
3.社會生活的普遍性。墨子認為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所以人應該樹立一種社會目光,即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愛,而不應該有什么范圍界限,這就把“博愛”作為“兼愛”的一個原則了,“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內,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天志》下).他要求天下之士君子,“以天下之志為法”,并借天申明“天志”: “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愛,利人者此為厚焉” (《天志》上)。墨于還把文王作為其取法的楷模,要人們學習,而文王的“兼”正是以普遍性的愛為特征的: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顧天下之無有私也,此即文王兼也”(《兼愛》下)。
4.社會主體的平等性。平等性是“兼”的基本含義,墨子之所以用“兼”來概括他的思想,就是因為“兼”字本義中就含有“平等”之意。在金文中,“兼”字像手持兩禾,《說文解字》釋“兼”字為“并”也——持二禾,持二禾而不是專一“禾”即隱含平等之意。因此“兼愛”的根本意義就是平等之愛,平等成員之間對等的愛,而不是施舍和憐憫。這也應是“兼愛”命題中應有之義。墨子解釋為“使天下人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為彼猶為之己也”。具體的說,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應“視父兄與君若視其身”,“視弟子與臣若其身”,“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 (《兼愛》)。因此,從平等性出發,墨子反對“獨舉”行為,所謂“獨舉”就是只顧自己不顧他人,虧人自利,以鄰為壑。從平等性出發,墨子批評儒家“愛有差等”的觀點,認為儒家主張“親親有術”、“尊賢有等”是“大逆”,是“誣告”,“為欲厚所至私,輕所至重,先非大奸也哉”(《非儒》下)。
墨子兼愛思想的這些觀點,對于我們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從個人角度觀察社會,提出社會人格,尊重各社會主體的平等;又從社會群體層面俯視個人,社會的整體性(普遍性),同一性(相互性),指出個人與社會要穩定和諧,改變相互傾軋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愛人,毫無差別的去愛,包括國家之間。雖然墨子的思想非常理想化,實現很困難,但卻是幾千年來人類共同的心愿。
三、墨子兼愛思想的啟示
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這既是一個機遇期,也是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挑戰。許多國家在這個時期走過彎路、錯路。目前,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個人之間差距拉大,我國社會矛盾尖銳,群體性對抗事件日趨頻繁,人際關系脆弱,社會信用缺失,唯錢唯利是圖。這或許與墨于當年的情況有所相象。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增強社會的凝聚力,阻止各種負面效應的社會現象,降低社會發展成本,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借鑒墨子的兼愛思想。
1.強化“明札誠信,團結友善”為枚心的社會公德。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法律規章制度調整社會主體的各種行為,主要是對錯誤行為即負面行為,更需要社會公德從其內心指導其選擇正向行為。相比于法律這個社會尺子,社會公德作為人們內心的尺度使人們從其產生動機的那一刻,使其行為傾向公共利益,作到己人兩利。我們當前對社會公德規范的認識是以每個人都知道為標準,推想每個人都會以道德自律為前提的,但這是以時間為前提和以社會公德的意識沉淀為條件的,以社會道德規范被普遍建立和接受、并能起到教化作用為基礎的。西方的“自由民主”觀念從文藝復興起經歷了200——300年時間才形成,而我們國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民主法制等現代公民意識缺乏,并且社會在不到100年時間里經過了三次大的轉型(辛女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社會公德規范也經歷多次變更,沒有一個穩定的內化時期;加之傳統的封建道德倫理觀念的遺存,也使我們社會存在多重的社會道德,如我們傳統道德“重義輕利”,而市場經濟倡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產生義利觀的內在沖突,缺少一個統一的社會道德。2002年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規范。胡錦濤總書記近期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內容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包含了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的內容,又弘揚了時代精神,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因此我們必須以墨子那樣的實踐精神,長期堅持宣傳貫徹,并通過各種方式強化二十字道德規范和“八榮八恥”的榮辱觀。通過強化形成道德內化使人們在處理彼此之間關系、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候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形成一個相親相愛、團結和睦的社會人際關系。墨子在其兼愛思想的闡釋中,也強調了‘兼相愛,交互利’的抽象化、普遍化,把兼愛說成人類之“德”、鬼神之“明”,是上天的意志,這也是為了實現其理論的內化。
2.尊重個體社會主體人格,樹立個體平等意識?,F代社會的人格意識首先是一種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意識。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公民可能由于能力素質機遇等原因造成了其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地位的存在.但即使如此,這個公民的人格與其他人的人格依然是現實中應該平等的存在的,作為具有一國國籍的公民,其在社會公共領域里所確立的人的身份,依然是十等的,在法律面前以及社會生活中依然是一個平等的人,并且其尊嚴和權利應被尊重。在當代中國社會,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逆來順受,受辱而不抗爭的事例在媒體多有披露。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為了一份養家糊口解決溫飽的收入微薄的工作,而放棄尊嚴,比如讓人搜身,甚至向外資老板下跪的事時有發生,一個不尊重社會主體人格,個體不平等的社會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嗎?
3.尊重社會個體的物質利益。個人的利益是個體的需要組成部分,因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他不僅有其生理上的區別,更有社會位置的區別,而個體物質利益就是一個區別的重要特征。只有在一個社會物質利益不同需求千差萬別,人們才可能交互利,兼相愛。尊重社會個體的物質利益,也是對個體的社會主體人格的尊重和社會地位平等性的體現。我們過去很少尊重社會主體的物質利益,特別是在個人虛無集體至上的觀念下,長期將個人置于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附屬位置,并且隨時需要犧牲奉獻,進而甚至以公權為名侵犯公民個人權利。這其實是主次顛倒,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只有存在主體個人具體的物質利益需求,才能促進人們的交往,通過相互間的“交互利”才能使人們更深刻的體會到“兼相愛”,促使社會交往更加頻繁,聯系更加緊密,和諧的社會關系才會建立。
4.強化社會主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義務意識。墨子將博愛作為兼愛的一個原則,提出了社會主體應具有社會意識和“愛人”的義務意識。從社會整體性出發,要求必須博愛,必須先給后取。當代社會已進入市民社會階段,從“身份社會”進入“契約社會”,每一個社會主體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必將承擔對社會發展的責任和義務。責任意識就是社會主體要自覺調整處理自己與國家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分子的責任所在,努力成為一個對自己尊重,對他人負責,對組織、對社會、對人類盡職的人。社會主義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當家作主的精神實質是對自己行為負責。
人類社會公共生活的最大困難在于:人的偏好是不同的甚至是沖突的,具有不同愿望和動機的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會使沖突普遍化,進而威脅公共生活的存在,一個社會的公共秩序是否合理與個人的利益有緊密的關系,但要建立合理的公共秩序卻必須同時考慮全社會的公共關系,這就要求社會主體超越自我。義務意識表明,個體是社會生活中的個體,社會是個體的社會。
建立一個人際和諧有序的和諧社會,雖然任重而道遠,但若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樹立是非、善惡、美丑的正確觀念,并勇于同丑陋的社會惡習作斗爭,相信這美好的一天終會到來。
參考文獻:
[1]牽妙根.墨子選評[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趙馥潔.墨子“兼愛”說評述[J].人文雜志,1983,(2).
[3]張斌鋒.墨子的兼愛學說與現代社會公德的確立[J].甘肅理論學刊,1997,(1).
[4]劉邦凡.墨于思想的當代價值[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3,(2).
[5]王 晉.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N].成都日報,2005-03-14.
[6]胡錦濤.在省部級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杜,2004.
[責任編輯:崔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