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階級性應該是個性(特殊性)與共性(普遍性)的對立統一。階級性的共性是私有性,它有三個方面的含義:所有階級的成員都是生活資料或生產要素的私有者;都具有私人利益;都具有私有精神。人的自私性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無論是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講,人性自私論在總體上都是錯誤的;承認階級的共性是私有性,并不否認無產階級大公無私的階級品格。
[關鍵詞]私有性;人性自私論;大公無私
[中圖分類號]BO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6—0029—03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逐步產生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由此使人們聯想到階級社會的階級。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社會人有階級性,但如何理解人的階級性,有些問題在理論上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階級性應該是個性(特殊性)與共性(普遍性)的對立統一。因此研究階級性,既要研究階級性的個性,又要研究階級性的共性,本文試就階級性的共性即私有性和相關問題作一些初步探討。研究這一問題,有助于使人們對階級性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更符合階級社會的實際,同時對于加強工人階級執政黨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階級性的個性和共性關系有三個層次:一是剝削階級個性和共性的關系,二是被剝削階級個性和共性的關系;三是所有階級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剝削階級的共性就是剝削性、壓迫性、歧視性,被剝削階級的共性就是被剝削性、被壓迫性、被歧視性。那么,所有階級的共性是什么?我認為,所有階級的共性就是私有性。私有性有三層含義:第一、在階級社會,所有階級的成員都是不同性質或不同程度的私有者。有的是生活資料的私有者,有的是生產資料的私有者,有的是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知識、經驗、信息等)的私有者,有的是三者兼而有之的私有者。第二、在階級社會,所有階級的成員都具有與其階級地位相適應的不同性質的或不同程度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是私有制條件下的個人利益(任何社會都存在個人利益,只有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的個人利益才具有私人的性質),它有三種形式:一是私人經濟利益,它是與經濟生活相關的私人利益,是私有制經濟關系在個人利益上·的體現,其中包括私有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經驗、知識、信息、房產等)、收人和投資等。二是私人政治利益,它是與政治生活相關的私人利益,是私有制政治關系在個人利益上的體現,其中包括私人的政治地位、政治權力(政治權力屬于公共權力,私人的政治權力是指私人掌握的政治權力)、政治權利和政治前途等。三是私人精神利益,它是與精神生活相關的私人利益,是私有制精神關系在個人利益上的體現,其中包括私人的人格、名譽、聲望和尊嚴等。私人經濟利益、私人政治利益和私人精神利益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于三者性質不同、作用不同,聯系在于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對于不同的個人來講,追求的傾向多少有些差別,各人有各人的興趣和愛好。在一定條件下,私人經濟利益、私人政治利益和私人精神利益三者會發生互換;如用金錢換取權力和名聲,用權力換取金錢和名聲,用名聲換取權力和金錢。第三、在階級社會,所有階級的成員都具有與其階級地位相適應的私有精神。私有精神是私有制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精神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其中包括私有觀念、私有道德和私有情感等。私有觀念就是私有意識,如對財產、權力的私有意識、對名譽的私有意識等。私有道德是調整不同私有者個人之間經濟利益關系、政治利益關系、精神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如尊重私人的地位、權力、權利和名譽,不偷盜、不搶劫別人的私有財產,不侵犯別人的私人利益。私有情感就是不同私有者個人之間由于私人利益而形成的心理或精神上的依賴與排斥、愛與恨的感情。
私有性是所有階級成員的共性,剝削階級的成員作為大私有者無疑具有私有性,中間階級和農民階級作為中小私有者無疑也具有私有性,問題在于奴隸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成員作為個體具有私有性如何理解?先分析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私有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無產者也是私有者,當然不是生活資料的私有者,更不是生產資料的私有者,而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即勞動力的私有者。階級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因此在階級社會,生活資料是私有的,生產資料是私有的,生產要素是私有的,由于私有經濟關系的滲透、擴張和同化,作為一種特殊生產要素的勞動力也必然是私有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無產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一無所有,為了生存,他們只有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因此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成為商品。對無產者來講,勞動力在出賣以前屬于私人所有,不然的話,他就無權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為了使這些物品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系,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1]P102勞動力在出賣以后仍然屬于無產者私人所有,為什么?有兩個理由:首先,無產者出賣的是勞動力的使用權,而不是勞動力的所有權,也就是說,勞動力只有在勞動時間才屬于資本家,在非勞動時間屬于無產者,無產者在出賣了勞動力以后仍然具有人身自由。其次,無產者勞動力使用權的出賣不是一次永遠地出賣給資本家,而是零碎地(1小時、1日、1周、1月)出賣給資本家。無產者一方面反復不停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使用權,另一方面又反復不停地收回自己的勞動力使用權,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勞動力所有權永遠掌握在無產者自己的手中,從而防止自己淪為資本家的人身奴隸。馬克思指出:“這種關系要保持下去,勞動力所有者就必須始終把勞動力只出賣一定時間,因為他要是把勞動力一下子全部賣光,他就出賣了自己,就從自由人變成奴隸,從商品所有者變成商品。他作為人,必須總是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財產,從而當作自己的商品。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始終讓買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內暫時支配他的勞動力,使用他的勞動力,就是說,他在讓渡自己的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1]P191第二、無產者具有與其階級地位相適應的私人經濟利益、私人政治利益和私人精神利益。無產者的私人經濟利益就是無產者的勞動力、技術、知識、經驗以及出賣勞動力以后所獲得的貨幣工資。無產者的私人政治利益就是無產者在法律上獲得的一定的政治地位、政治自由和政治權利,如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示威、游行、選舉等自由和權利。無產者的私人精神利益就是無產者在法律上獲得的做人的資格,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名譽和尊嚴。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者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利益都是有限的,因為無產者的私人經濟利益以資產者獲得剩余價值為前提,私人政治利益以資產階級的統治為前提,私人精神利益以資產者的快樂為前提。第三,由于無產者是勞動力的私有者,具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也必然具有私有觀念、私有道德和私有情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私有精神直接由私有制決定,最終由生產力決定,并不以某個階級、階層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奴隸的私有性和無產者的私有性有很大區別:第一、在奴隸社會,奴隸不僅沒有私有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而且也不是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因為奴隸是把自己的人身一次而且永遠地出賣給了奴隸主,從而也就是把自己的勞動力所有權和使用權全部都一次永遠地出賣給奴隸主了,其勞動力所有權和使用權已永遠地屬于奴隸主了。第二,在奴隸社會,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在實際上,奴隸都是會說話的工具,沒有做人的資格,既不可能有絲毫的私人政治利益可盲,也不可能有絲毫的私人精神利益可盲。所以,在奴隸社會,奴隸的私有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奴隸具有與其階級地位相適應的極其有限的私人經濟利益,就是奴隸從奴隸主那里以實物形式得到的那一份生活資料。馬克思曾指出,奴隸勞動在表面上是全部無酬的,而在實際上是部分有酬的。他說: 。在奴隸勞動下,連奴隸只是用來補償他本身生活資料的價值的工作日部分,即他實際上為自己勞動的勞動日部分,也表現為好象是為主人的勞動。他們的全部勞動都表現為無酬勞動。相反地,在雇傭勞動下,甚至剩余勞動或無酬勞動也表現為有酬勞動。在奴隸勞動下,所有權關系掩蓋了取隸為自己的勞動。而在雇傭勞動下,貨幣關系掩蓋了雇傭工人的無償勞動。”[1]P591第二、私有制和奴隸的私人經濟利益,決定了奴隸也具有與其階級地位相適應的私有觀念、私有道德和私有情感。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一個無階級社會。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國的社會主義將長期存在一個初級階段。在初級階段,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勞動階級和非勞動階層共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叫作。半階級”社會,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階級社會。公有制使無產階級轉化為工人階級,使個體農民階級轉化為集體農民階級。但由于初級階段生產資料私有制還部分存在,消費資料私有制還全部存在,再加上市場經濟的作用,工人階級和集體農民階級的勞動力還不能完全消除私有的性質,私人利益和私有精神也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階級性的共性即私有性還不可能完全消失,還將部分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工人階級執政黨必須加強理論建設和廉政建設,以防止私有性對黨的侵蝕和危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二)
既然階級性的共性是私有性,那么人性自私論到底對不對?對這個問題既不能簡單地否定,也不能簡單地肯定,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首先我們要界定自私的含義,否則,問題永遠都說不清楚。我認為自私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上,自私性就是私有性。從這個含義上講,階級社會各個階級的成員都是自私的,因為每一個階級的成員都是一個私有者,都有私人利益,都有私有觀念。從狹義上看,自私性又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只是把為了謀取私人利益,不擇手段、違反道德或法律的思想行為叫作自私。由于階級性的共性是私有性,所以在階級社會,謀取私人利益就成為所有個人的共同行為準則和目標之一。但在謀取的手段、途徑和方法上,有高下的區分,善惡的區分,道德和不道德的區分,守法和違法的區分。第二、只是把為了謀取私人利益,不顧家庭利益、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和人類利益的思想行為叫作自私。私與公是對立的統一,有私就有公。在家庭范圍內,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是家庭利益,這里的公就是家庭利益。如果只顧私人利益,不顧家庭整體利益,不顧家庭其它成員的利益,就叫作自私;在階級范圍內,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是階級利益,這里的公就是階級利益。如果只顧私人利益,不顧階級的整體利益,不顧階級其它成員的利益,就叫作自私:在民族范圍內,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是民族利益,這里的公就是民族利益。如果只顧私人利益,不顧民族的整體利益,不顧民族其它成員的利益,就叫作自私;在人類范圍內,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是人類利益,這里的公就是人類利益。如果只顧私人利益,不顧人類的整體利益,不顧人類其它成員的利益,就叫作自私。
所以,人性自私論在總體上是錯誤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正確的因素。從廣義上講,只有階級社會的人性是自私的,而無階級社會的人性不是自私的。在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的轉變過程中,私有性逐漸轉化為公有性,私人利益轉化為個人利益,私有觀念轉化為集體觀念,人的自私性也會逐步消失。從第一種狹義上講,在階級社會,在謀取私人利益上,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個人都不擇手段,違反道德或法律。總有一部分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行為約束在道德或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那么,遵守道德或法律的思想行為就不能叫作自私。從第二種狹義上講,在階級社會,在謀取私人利益上,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個人都只顧私人利益,不顧家庭利益、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和人類利益。總有一部分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能夠兼顧私人利益與家庭利益,兼顧私人利益與階級利益,兼顧私人利益與民族利益,兼顧私人利益與人類利益。能夠做到兼顧的,在各自的范圍內,就不能叫作自私。
人性自私論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和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在于把人性看作是天生的而且是永恒不變的。
(三)
既然階級性的共性是私有性,那么我們通常所說的無產階級具有大公無私的階級品格如何理解?這里的“大公”具有三層含義:第一、是指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按照層次的高低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無產者個人的私人利益、無產階級某個階層的利益、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按照范圍的大小可以劃分為無產階級的局部利益和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是無產階級最高層次的利益;按照利益的輕重可以劃分為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無產階級的非根本利益。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就是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建立和發展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社會;按照時間的長短可以劃分無產階級的眼前利益、無產階級的中期利益、無產階級的長遠利益。無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第二、是指無產階級所在民族的民族利益。在階級和民族并存的條件下,階級屬于一定的民族,兩者不可分割。在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存在的條件下,無產階級首先要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爭取民族解放,為民族利益而斗爭。無產階級只有首先實現民族解放,然后才有可能實現階級解放和個人解放。第三、是指人類利益,用馬克思的話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也就是說,只有實現了所有階級和所有民族的解放,無產階級才能最后實現本階級的解放。
這里的。無私”也有三層含義:第一、無私是指無產階級的成員都是無產者,沒有任何的私有財產,“無產者是沒有財產的;”[2]P282既沒有私有的生活資料,也沒有私有的生產資料,為了生存,只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無產者的無產只有相對的意義,因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資的增加,無產階級當中的很多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少量的票子(銀行存款和股票),已經不是絕對的無產者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早巳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在工人自己所生產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產品中,會有較大的份額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們能夠擴大自己的享受范圍,有較多的衣服、家俱等消費基金,并且積蓄一小筆貨幣準備金。”[1]P677因此,準確地說,無私只能是指無產者沒有私人占有的客體生產條件,從無產者擁有主體生產條件如勞動力、技術、知識、經驗,擁有私人收人、私人利益和私有觀念的意義上講,無產者又不是無私的,而是有私的。第二、無私是指無產階級中的先進階層和優秀個人廣在處理私人利益和階級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利益的關系時,能夠把階級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私人利益放在第二位,甚至在必要時完全犧牲私人利益。第三、無私更重要的是指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逐步通過各種途徑、手段和方法,創造條件,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消滅剝削和壓迫,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
所以,如果片面理解無產階級的大公無私,否認無產者個人的私有饞,否認他們具有私人利益和私有觀念,就無法理解和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內部的矛盾,無產者個人之間的競爭,在業者和失業者的利益沖突,這既不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狀況,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在分析影響工資增長的因素時指出:“這里的原因很簡單:他工作的愈多,他給自己的工友們造成的競爭愈烈,因而就使自己的工友們變成他自己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也象他一樣按同樣惡劣的條件出賣自己。”[2]P377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承認無產者個人的私有性,并不能從根本上否定和取消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因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性來源于被剝削被壓迫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馬克思指出:“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1]P678當然,私有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不利于無產階級的團結,或多或少地有損于無產階級的革命性。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成員作為個體,要把自己的私人利益限制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作為整體,要繼承和發揚無產階級大公無私的階級品格。只有這樣,才能把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