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司法理念是現代社會法律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內容不僅應當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法治的特點,而且還應當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做到司法為民。以司法為民理念為指導,才能更好地對傳統進行批判的繼承、對中外法律文化進行選擇與嫁接,才能走出司法改革的誤區與困境,構建符合本土特點的能真正擔負起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維護公平與正義的獨立的司法體系。
[關鍵詞]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為民;司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6-0062-02
一、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和價值
1.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概括起來說主要有以下一些觀念:司法中立觀、司法獨立觀、司法公正觀、司法公開觀、司法統一觀、司法平等觀、司法民主觀、司法效率觀、司法正當程序觀、司法人權保護觀、司法廉潔觀等等。肖揚同志在第十八次全國法院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要樹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尊嚴、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和依法獨立審判等現代司法理念,從我國國情出發,科學確立新思路,推出新舉措,建立新體制,開創新局面。-既簡明扼要地提煉出現代司法理念的精髓,又指出了法院在當前司法改革中必須重視的原則,可謂切中要害。
2.現代司法理念的價值。雖然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豐富,但追根究底,卻始終離不開兩個字——“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公平、正義、自由和權利,法治的基礎是民主,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法治。
從我國的歷史來看,人治的歷史遠遠要長于法治的歷史。中國有著幾千年封建的官本位傳統觀念的影響。官本位的觀念在我們進行的各種改革中都可以看到它揮之不去的蹤影。如果不清除官本位的觀念,不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司法改革就永遠不能勝利。人治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神本位”、“官本位”,是以神為本,以君為本,以官為本,小民百姓只是被奴役、被統治的對象。“在古代中國,整個政權都被賦予了神圣性,其所制定的法毫無疑問是有著神圣色彩的。占代中國的老百姓并不問諸如,我為什么要服從國家制定的法,這樣的問題,因為法本身就是神圣的,是天的意志的體現,應該被信仰,被遵守。”[1]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基礎上,是不可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的。
我國的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004年《憲法修正案》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使人權在我國從政治宜言上升為憲法規范,可以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進步,它奠定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法理基礎。
3.周法為民的本質。《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原則。具體到司法領域,就是要做到司法為民,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它要求在立法、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必須始終將人民的權力和利益置于首位。“以人為本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各種具體的法律權利,對以人為本的高度關注,最終要落實到對權利的關注上。我們不能一邊高談闊論維護人民的利益,一邊卻漠視、無視甚至侵犯公民的具體的法律上的權利。”[2]孫志剛案導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它體現的是立法理念和執法理念的根本變革;表明了國家在立法上已進一步重視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將保護人權放在首要位置;意味著政府在執法觀念上由過去的強調管理和控制轉變為強調自身的責任和服務。
隨著依法治國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在立法、執法和司法工作中,以人為本的意識不斷得到強化和落實。近年來出臺的法律法規,絕大多數是根椐代表的議案制定的,對于司法工作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2003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印發《關于落實23項司法為民具體措施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強調:。司法為民重點在‘司法’,本質在‘為民’”。可以這樣說,以人為本是新時期司法工作必須堅持的核心價值,而司法為民則是新時期人民法院各項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理念。
二、現代司法理念與司法改革的路徑
(一)現代司法理念必須成為司法改革的思想基礎。要徹底改革落后的司法體制,首先必須樹立全新的現代司法理念,使現代司法理念成為全社會的主導觀念,成為司法改革的思想基礎。否則,即使有了較好的體制,也難以擺脫陳舊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使改革半途而廢。“使現代司法理念成為全社會的主導觀念,起碼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司法人員的職業觀念,必須符合當代進步的文明的法律思想要求,摒棄一切阻礙司法事業發展的落后的關于司法價值、司法行為和司法道德準則的認識;一個是領導者、立法者、司法工作管理者,對司法的認識,必須符合司法規律和特點的要求,擺脫陳舊的思想窠臼。”[3]中國傳統的“官本位”的等級觀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觀念等,不可能在我們高舉改革大旗后就自動消失。在改革司法體制的同時,必須改造陳舊落后的文化觀念。現代司法理念必須堅持以司法為民為核心,以及公開、公正、公平等觀念。這些觀念如果能夠深入人心,新的法律文化和司法體制便能順利得以確立。
(二)司法改革應當解決的幾個方向性問題。要找到司法改革的成功之路,除了必須堅持以司法為民的現代司法理念為指導,改造我們進行法洽建設的文化土壤之外,還必須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三大原則,確保法的基本價值的實現,明確司法改革的目的,確立司法改革的標準,敢于面對現行司法體制暴露出來的根本性問題,對癥下藥,從制度上革除弊端,最后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司法體制。
1.周法改革堅持的原則。公開、訟正、公平是現代司法理念的三大原則,也是我們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應當堅持的最基本的原則。
2.司法改革的目的。司法改革的目的和法治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應當是一致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更好地保障民主,更好地做到司法為民。
3.周法改革的標準。司法改革的標準應當是就是現代司法理念所體現出來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即司法為民。司法為民的理念要求我們在司法過程的各個環節,都要體現公開、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則,切實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
(三)司法改革必須實現三個突破。1.觀念上的突破,必須堅決摒棄舊的。官本位。的陳腐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的理念,在此基礎上,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價值觀念,強化司法的公正意識。延續幾千年的。官本位。觀念及其衍生出來的各式各樣的陳腐觀念,沖淡甚至抵消了正在生長起來的現代法治觀念,以致讓人對現行法律制度產生懷疑,有人甚至認為我們目前的法律制度不能稱為法治,只能是一種變種的人治。只有確立法律至上的原則,才能消除各式各樣陳腐觀念產生的錯誤認識,才能實現公正、平等、自由等現代法治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才能在此基礎上構建宏偉的法治大廈。
2體制上的突破,必須下決心打破舊的按行政區劃設置司法機關的模式,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司法區,在此基礎上設置司法機關,以確保司法機關的獨立地位。現行的法院機構設置,存在著諸多影響法院獨立審判的消極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是法院按行政區劃設置,將法院自身的利益與地方利益捆綁在一起,在這種情形之下,各級地方法院在聽命于最高司法機關,還是聽命于地方政府方面,往往會作出無可奈何的選擇,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可能被漠視,而與法院自身各種利益捆綁在一起的地方利益卻可能會占據主要位置,嚴重損害了司法公正的實現。要打破目前這種僵化的局面,首先必須打破這種法院設置上的陳舊模式,改變事實上從屬于地方政府的。官本位。狀態,為實現以人為本的司法價值理念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比較科學合理的模式是,按人口與社會發展狀況,在全國劃分若干司法區,法院按司法區進行設置,由最高司法機關統一領導與管理。
3.管理形式上的突破,必須花大力氣改變司法機關人、財、物的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司法部門特點的科學的管理方式,以保證司法人員社會角色的中立性,重心是對司法人員的選拔與任免,應當打破沿用已久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法官職業化建設。圍繞法官職業化建設的目標,當前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1)建立法官選拔制度。“完善法官遘選制度,取消套用行政級別任命法官的做法,嚴格按照法官法規定的條件,逐步從資深律師、法學家、優秀法官助理中選任法官,從下級法院法官中選拔上級法院的法官。”[4](2)改變法官由地方任命的做法,“借鑒國外法官任命制度,提高法官任命的等級,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法官的榮譽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司法權的地方化,增加審判人員獨立的能力。”[5](3)改革法院內部審判管理中層層審批的行政化模式,在完善監督和考核機制的前提下,做到審判合一,賦予法官獨立裁決案件的權力。(4)建立全國統一的司法經費保障體系,由中央財政統一管理,統一編制預算,提高法官的待遇,增加法官的職業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光昱.淺談中國古代法律的宗教性[J].中外法學1999,(2).
[2]錢鋒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司法事業前進的強大動力[N].人民法院報,2004,(3).
[3]祝銘山.法官職業化與現代司法觀念[J].法官職業化建設指導與研究,2003.
[4]詹順初.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調查與思考[N].人民法院報,2004,(4).
[5]陳衛東,韓紅興.法官職業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法官職業化建設指導與研究,2003.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