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跨文化交際持續擴大,但在西文化差異常常給跨文化交際造成許多障礙。從文化遷移的角度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弄清文化負遷移帶來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方法,這對于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十分必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差異;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6-0074-0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跨國界、跨文化的經濟社會交往與日俱增,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然而,面對來自陌生的文化背景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由于文化的明顯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交往沖突,由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探求中西文化差異及其深層原因,尋求差異中的有效溝通途徑,對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意義重大。
(一)
關于“文化”的定義很多,但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十九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Taylor)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指出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極為廣闊復雜的系統。本文所述中西文化差異是指中國和西方英語國家文化間的差異。
由于中國與西方英語國家發展的歷史不同,所產生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在各自的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語義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1.行為規范的差異。行為規范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言之,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處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即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這種。以己及人。的辦法與辯證法所講的一切以時間、條件和地點為轉移的分析問題的原則是相悖的。由于生長的環境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中西的文化中許多行為規范的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采,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2.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的思維方式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又反過來不斷地影響、形成特定文化的內涵和元素。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已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如英語與漢語的句子結構也折射出英漢兩種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形成了以人為中心來思索一切事物。受此影響,學生習慣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語。如“I,We”等人稱代詞出現頻率高。 西方民族采取的是客體思維方式,強調。物我分立”,力求語言客觀、公正、嚴密。在英語中,則常用表示公正和客觀的表達方式,如:“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aidthat”等句型結構。思維方式不同,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中國文化中的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倌條。西方文化則更注重和強調理性思維,強調事物的客觀性。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有時還會造成交際失誤。
3.價值取向的差異。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脅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社會風氣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所謂。木秀于林,風必催之;行高于眾,人必毀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往往被視為個人主義而受到譴責。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不認同。
4.語言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交流的背景。文化差異常常在語宮中顯現出來,通過語言的差異而折射出文化的不同。在詞語方面,兩種語言中會出現指稱意義相同但文化涵義不同的詞語。例如,在漢語中,“龍”是權利和力量的象征,代表了皇權的威嚴,也是中國人的驕傲,所以會有“龍子龍孫”、“龍的傳人”和“龍馬精神”等對“龍”進行贊美的詞匯。然而,在西方,“龍(dragon)”并不是漢語的對等詞匯,而是一種近乎于毒蛇的獨角獸,代表的是災難與罪惡。因此,眾人所知的。亞洲四小龍。在英語中成了。four tigers in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in Asia”。不同民族對顏色的感觀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的文化中,紅色在中國代表了喜慶、吉祥和幸福;黑色是不詳之兆。而在英語中,“in the red”表示企業的虧損,經營中出現的赤字;而“in the black”卻表示不欠債和贏利。同時,英語中還有許多使用色彩詞形成的固定表達方式,這些詞匯所表達的詞義基本上和漢文化對這些詞匯的內涵是相反的,例如green-eyed(紅眼病)、red alert(緊急警報)、ayellow 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once in a blue moon(千載難逢)、a white lie(善意的謊育)、to look black at someone(怒目而視)等。所以,如果只從本民族文化角度來看待語言的內涵與引申是無法理解其中真實含義的。
(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常常表現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諸多文化沖突。
1.隱私方面的沖突。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個人要歸屬于集體,認為個人要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隱私觀念比較淡薄,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西方的文化傳統倡導和弘揚個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如英語中的許多禁忌語都與。privacy(隱私)”有關。大多有關個人情況如家庭、婚姻、信仰、年齡、薪水等都屬于個人的隱私。在隱私問題上中西方文化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如果你見了一個來自英語國家的女士,你問她是否結婚,問她的年齡會讓人非常反感,甚至造成交往的中斷。筆者的一友人在西方某國作訪問學者時,看見一老人上公共汽車有困難,就主動幫忙上前扶了一下。邊扶邊說,“You are old and let me help you.”老人一聽勃然大怒,手一甩,回應道,-No,。。因為,西方人很忌諱“老”字。而在中國,尊敬老人則是傳統美德。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西方人非常珍惜時間,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時常會有不請而至的拜訪,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3.交際習慣的沖突。一般說來,西方人直率、大方而東方人含蓄、內斂。在對待稱贊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中國人謙虛,對于當面贊揚采取自謙或自我否定的態度。而西方人卻是相反。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萊、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中國人向來認為謙虛是做人的美德,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同樣,在西方,人際之間的稱呼較為隨便,不論長幼,喜歡宜呼對方其名,但這與我國崇尚禮節、要稱呼對方的輩分的傳統文化習慣是格格不人的。這種交際語盲上的沖突往往給中西方人交流造成許多誤會。
(三)
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文化沖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成效的基礎。外語教學的任務是要培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具有這種交際能力。因此,外語教學就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還應包括文化教學。語言學習者必須具備兩方面的能力:語盲能力(1inguisticcompetence)以及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語言能力是指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等知識的能力,而交際能力則是指運用這些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語用能力。對西方文化的掌握,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和熟悉對于一個外語學習者采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加強中西文化的導人。作為從事英語語育研究和教學的工作者來說,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功底,還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正確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和沖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提高中西文化交際的成效,減少交往中的誤解和沖突,都要求英語教學中應重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研究,為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創造條件。文化導人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學內容上,要有足夠的與文化相關聯的信息,教師應著意挖掘語育學習中各個層面的文化現象并予以講解,使文化導人在語言教學中發揮效用。講解具有文化色彩的詞不但需要講解字面意思,還需努力挖掘弦外音和畫外之意,即詞語的隱含意義,包括詞語的褒貶。在教學手段上)我們可以一方面增強語盲學習的實踐性和趣味性: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與母語進行對比來體現跨文化交際教學。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引導和鼓勵學生平等地、互動式地進行文化間的多層次對話,以討論式進行雙向交流,“教師要多設計語境,包括場景目的內容角色主體模式,激發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潛在意識,增強學生學習外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總之,隨著全球化不斷的加快和中國與世界全方位接軌的進程加速,文化差異及其引發出來的文化交際沖突將會不斷增多,為了有效地進行交流,就要正視中西文化差異,盡可能地減少文化沖突,為中國走向世界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田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A],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4]戴 凡Stephen L.d.Smlth.文化碰撞—中國北美人際交往誤解剖析[M].工濰: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鄧海,劉曉慧.文化·語言·外語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7).
[6]李模琴.略論外語習的中的文化導入[J].陜西工學院學報,2003,(4).
[7]劉潤洧.論大學英語教學[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6).
[8]謝之君.文化中的語官與語官中的文化[J].外語界,1999,(1).
[9]林汝昌.外語教學中的三個層次與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J].外語界,1996,(4).
[10]鄧炎昌,劉潤清.語官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1]Taylor,E.B.Primitive Culture[M],London:dohn Hurray,1871.
[12]杜瑞洧.英語教學與莢美文化[A].王福樣,吳漢櫻主編,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黎 峰]